APP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大学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路径刍议

2019-07-01杜生民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区域经济

杜生民

摘 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一方面,大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表现为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大众化、市场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等多重因素的挤压下,地方大学的发展正面临诸多挑战。在这一新形势下,无论是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还是大学生存竞争需要层面,只有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才能在未来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支撑地方大学自身发展的强大资源,并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动能切换;经济转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4-0051-03

引言

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际竞争力。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从经济转型到教育转型的逻辑链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为解决我国地方大学普遍存在的学校发展定位不明确、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脱节、人才培養模式滞后等问题,近几年来,国务院相继颁布《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9年初又推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优化教育的指导文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互为因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要实现现代化强国,落后地区地方大学突破“教学型”“科研型”的角色定位,真正践行文件精神,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使命尤为重要。以四川为例,以地方大学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变革的逻辑为论证基础,分析在区域经济动能切换,经济转型发展阶段,新建地方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当前地方大学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

由于对人才培养供需矛盾和技术发展的感知还不够敏锐,在资源配置、投入和配套政策等方面不到位,高等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难以很好地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

(一)供给侧和需求侧不相适应、人才链和产业链不相吻合等问题严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新驱动”等战略正在全力推进。相较于“双一流”大学而言,地方大学拥有的资源有限,办学趋同现象普遍,人才“滞胀”与“滞销”的矛盾突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不凸显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地方大学的发展。当沿海发达地区工业经济逐渐进入现代化、智能化阶段,中部和西部等地区却面临区域经济动能转化,产业升级转型的严峻挑战。高等教育发展与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明显,如果地方大学不能向市场提供更多优质、有效的“产品”的话,海外留学市场将会持续升温,必将引发教育供需关系紊乱与失衡,导致人才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

(二)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动能转化,面临区域差异化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

只有地方大学成为区域创新集群的主体,才可能支撑起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只有激活地方大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的核心地位,才可能重塑大学在创新驱动过程中的知识主体功能。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既要摆脱贫困、改造传统产业,又要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立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方大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需求和期望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有着更大的差异性和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具有人才、技术、智能密集优势的地方大学的支持与参与。以人口大省四川为例,经济总量虽然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对靠后,区域发展极度不均衡。全省拥有109所普通高校,其中世界一流大学2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6所,92%的地方大学理应成为地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结构调整,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及其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三)迎接新一轮全球化挑战,担当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使命

中华民族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中美贸易战,美国的逻辑和路径很清楚,要精准打击“中国制造2025”,背后隐含着两种发展模式甚至是两种制度之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国家发展最大的隐患,“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4]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培养大批能够迎接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变化的创新型人才,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链布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工业化基础依然薄弱,集中体现在我国的技术教育薄弱,培养不出大批既能动手,又擅长工程技术攻关和革新的技术人才。地方大学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器”“技术源”“轴心机构”,必须将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辩证统一起来,才能充分获得支撑地方大学自身发展的强大资源,只有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才能承担起大学的使命。

二、地方大学自身变革的逻辑——成为区域创新集群的主体

创新驱动的内容是以产业创新形成新兴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品创新形成市场和经济增长点,以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以战略创新形成协同创新体系[5]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无不深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球层面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一)大学与产业、政府既互补又独立,三者是合作发展的共同体

创新驱动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从分布式创新到集群式创新、从层级组织到蜂巢组织的多维度体系,具体到大学这一社会组织体中,推动其变革的内在理论逻辑来自知识生产模式演进的变化,即知识模式从“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系统发展为“大学-企业-政府-公民”的模式[6]131。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大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已经动摇,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是产业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三方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更是涵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大领域的功能耦合问题。随着新经济的异军突起、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企业与大学的边界正变得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变革的趋势。实践证明,大学科技园、高校知识经济圈在科研成果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形成良好合力,通过技术转移和专利授权,推动区域差异化创新发展。

(二)打破学科边界和院系结构,建构科教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开放界面

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加强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之间的有效联动,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和创新活动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下聚合起来。因此,唯有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和院系结构,建构大学科教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开放界面,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地方大学只有破除壁垒,才能真正建立一个连接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合作共生的长效机制,从而根据学校区位优势、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实现大学已有知识、技术、理念的本土化更新。

从全国来看,安康学院、黄淮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这些转型发展特色明显的地方大学,都是通过专业学科建设与地方优势或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活动聚合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地方性”“应用型”方面走出了独具本土特色的应用型发展模式。

(三)实现地方经济动能切换,推动区域创新集群协同发展

以成都市为例。成都市的技术、人才等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创新驱动力不强;新兴产业集聚态势初显,但集群集约程度较弱;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突出,但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业规模、综合竞争力在副省级城市中尚处于第二梯队,面临既要做大更要做强的双重任务,必须依托占庞大体量的地方大学深度参与并融入国际分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强大学与成都经济区其他市(州)的产业合作,促进市场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才能实现西部地区区域间的资源沟通和互补发展。

成都市到2022年要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打造全球产业、资本和人才汇聚之地,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的西部广大区域由点连成线,再由线汇成面,被称为“钻石型”经济圈,而围绕这5个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支撑西北、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等院校群落,通过促进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区域合作,形成“1+N”多边合作的紧密型经济圈,实现成都经济区同步发展,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

三、地方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以四川省新建地方大学成都工业学院为例,分析地方大学在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

(一)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探索地方大学内涵发展的新路径

成都工业学院是2013年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质量和特色为立校之本,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学校所在区域毗邻全国双创示范基地——菁蓉小镇,地处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主体功能区,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又是该学院的优势专业群,无人机产业研究院在同类高校中独具特色。

基于105年历史沿革和办学优势,学院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创新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目前,学院在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积极改革。搭建多学科项目协作平台,发挥各专业优势完成科研项目开发;在课程项目实训和創新创业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抗压能力;加强智能制造实践(现场)教学、问题导向式、项目研究式等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运用。

(二)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

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注重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关键问题的决策能力、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6]。目前,在厅委共建的推动下,学院紧密对接四川省正在构建的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高效农业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建立教育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动态调整新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尝试校企合作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新经济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技术的大范围市场应用对劳动产生了深刻影响,重新定义着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大学教师的角色及功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已经发生变化。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以企业和高校的优势互补为合作基础,鼓励当地机械、电子、智能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到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构建以核心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突出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及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大数据时代,混合学习、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企业大学、全球大学、工作场所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引领着人们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同时,科技革命促使大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即由生产“学科知识和理论知识”向生产“跨学科知识和应用知识”转型,由此带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变革,即由“面向学科的专业教育”向“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转型[7]。

成都工业学院围绕新工程教育理念,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办法与地方产业集群合作对接。例如,与富士康集团合作,将生产线搬到校园,创建特色产业学院,探索专业培养与个性化发展平衡的人才培养机制;借助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资源和科技研发平台,有针对性地帮助中小微企业组建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科技研发机构与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在区域内外同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有区域地方特色的优势企业,培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具有区域特色与优势的产业集群著名品牌[8]。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和数字化发展,大学变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变革及全球性的高等教育变革,二是大学发展自身的理性追求与逻辑发展。从大学的历史嬗变来看,大学的变革逻辑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显然是并行不悖的,变革的各种要素既是承接社会变革需要的载体,也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变量。

地方大学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在为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等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方面的条件得天独厚。我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无论是承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重任的“双一流”大学,还是承担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地方性大学,都应该在坚守国家发展战略的办学实践中,迎接全球化新经济时代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唯有如此才能走好教育强国的奋进之路。

参考文献:

[1]  杜玉波.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再出发[N].中国教育报,2019-01-07(05).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09(01).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12.

[4]  习近平.抢占先机迎难而上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科技日报,2018-05-29(01).

[5]  王志強,卓泽林.“创新驱动”战略下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研究——基于大学变革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6]  林建.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7]  周光礼.大学变革与院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52.

[8]  李翠琴,等.高校地缘集群及其生成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12,(3):22-27.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区域经济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