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关系研究

2019-07-01刘惠博

大经贸 2019年2期
关键词:服务业城镇化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服务业也蓬勃发展。为了探究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存在何种内在关系,文章选取了我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在河南省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的互动路径。然后,本文选取河南省2003-2016年与之相关的数据,运用VAR模型,深入细致的考察了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的动态联动关系。实证结果证实:城镇化对服务业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服务业也对城镇化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二者动态联动关系显著,且城镇化对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影响作用很大。最后,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服务业 VAR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根据2017中国经济年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1], 2017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亿人,比1978年末增加6.4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1978年末提高40.6个百分点。同时,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1978-2017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达到9.5%,其中服务业更是蓬勃发展[2],2017年末,服务业增加值为427032亿元,增长速度为8%,占全国GDP的5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8%,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但中国的服务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60%以上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全球经济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迈进。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城镇化的“后续动力”。为此,探討城镇化与服务业良性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河南省2003-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之所以选取河南省,是因为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且经济总量常年排名全国前列。

国外学者对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Singelmann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发现传统农业型国家转型到服务型经济国家,城市化起到关键作用。Daniels等通过研究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关系发现,随着城市化同时发展起来的区域性市场为服务业打好了基础,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Yoshima等的研究发现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和城镇化进程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就业人口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Henderson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研究,发现大城市是生产服务的载体。Keeble和Nachum从消费结构的角度,认为城市化通过知识外溢,进而推动了服务业发展。Tiffen通过人口集聚的视角,认为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同时二者的发展又能反过来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国内学者对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有一定的成果。洪银兴指出,服务业作为城市现代化的载体和依托,与城市化有互动的关系。江小涓等通过研究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和增长潜力,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是影响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重要因素。李江帆从理论阐述了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并实证分析了我国城市化与服务业的相关性以及发展展望。程大中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曹宗平研究认为,我国城镇化道路与服务业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城镇化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服务业是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辜胜阻研究认为,城镇人口在达到一定的“门槛”后,一些服务业才会出现,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时慧娜和魏后凯认为,中国城镇化通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技术的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发展。中国发展基金研究会认为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从而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业的改善。

综上所述,大部分文献是对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又多以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为主,无法反映出变量在外部冲击下的动态变化过程,缺少系统性分析。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化与服务业的联动关系进行动态实证分析。

二、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机理分析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里指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的城镇化”,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的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大量的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进定理和钱纳里对多国经济发展系统的研究都表明,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体现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产值占据经济主体地位及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数量与人口的增加带来消费者需求增加,同时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同时城镇化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带来基础设施的溢出,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服务业中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含量服务业,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扩散,从而推动产业转移,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由此城镇化与服务业产生的良性循环互动关系。

三、城镇化与服务业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与检验

为了检验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选取如下指标变量:

城镇化程度指标用城镇化率UR表示,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出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

服务业发展程度从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人数两个维度衡量。其中服务业产值用第三产业贡献率(GT)表示,该指标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的比重度量;服务业从业人员情况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LT)表示,该指标采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度量。

综上,本文采用的是河南省2003年至2016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由河南省统计年鉴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获得。

(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1.VAR理论模型构建

参考相关文献,本文将构建模型研究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关系。该模型中,。

传统的VAR理论要求模型选用的每一个序列都是平稳的,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序列需要经过差分来消除序列中的非平稳趋势,再对差分后的平稳序列建立VAR模型,但是变换后的序列限制了所讨论经济问题的范围,不具有直接的经济含义,并且变换后的序列通常会损失水平序列所包含的信息,使得化为平稳序列后建立的的时间序列模型不便于解释。而随着协整理论的发展,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只要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可以直接建立VAR模型。

2.变量平稳性检验

构建理论模型之后,首先需要检验样本数据的平稳性,防止“伪回归”和“无意义”的现象出现。对于不平稳的数据,可以采取差分处理。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方法:ADF方法,本文使用Eviews7.0版本,对所用数据城镇化率(UR)、第三产业贡献率(GT)、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LT)均为非平稳序列,对这些数据进行差分处理,通过一阶差分处理以后,样本数据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见表1)。

3.协整检验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虽然一些时间序列变量本身是不平稳序列,但是多个不平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序列。然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往往是未知的,为了更加有效的衡量序列之间是不是具备长期均衡关系,所以需要进行协整检验。

根据前面的变量平稳性检验可知,UR、GT、LT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故这些序列均服从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验证UR、GT、LT三个变量间的协整关系,由表2中的結果可知,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均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三变量间存在3个协整方程,即三个同阶单整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故根据之前所述可以用UR、GT、LT三变量建立VAR模型。

4.VAR模型的参数估计

建立VAR模型后需要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后续的分析均是以此为基础展开,否则容易出现结果无效的情况。本文采用AR Root Graph法检验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关系模型(UR、GT、LT)的所有根模倒数都小于1,图上的点都会落在单位圆内,没有点落在单位圆外,因此,该模型是稳健的,可继续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

图1给出了第三产业贡献率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对城镇化率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

在本期,给城镇化率一个正向的标准差冲击后,第三产业贡献率从第一期到第十期一直为正向的脉冲响应,从第一期达到正向响应最大值1.3后,脉冲响应逐渐减弱,第十期降为0.3。据此可以认为,城镇化率的提升对第三产业贡献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可推动第三产业GDP的增长。城镇化进程促进消费水平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外溢,从而推动了服务业增长。

同第三产业贡献率类似,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受到城镇化率一个正向的标准差冲击后,一直呈现出正向的脉冲响应,且正响应的下降速度较为缓慢,第一期时正响应为0.14,第十期响应值为0.11。即从长期来看,城镇化率的提升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会促进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增长。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人口市民化,为服务业提供劳动力要素,进而促进服务业增长。

总体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通过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促进消费水平增长与进出设施建设外溢,同时为服务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对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产生正向影响,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发展。从影响的强度来看,城镇化对第三产业GDP的正向推动作用大于城镇化对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正向推动作用(无法解释)。

第三产业贡献率对城镇化率的冲击。在本期,给第三产业贡献率一个标准化冲击后,城镇化率始终存在正向的脉冲响应,第一期的响应值为零,之后逐渐增大,在第十期达到最大正响应值0.12,可见,第三产业贡献率对城镇化率存在正向作用,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会促进河南城镇化的发展。实证结果证实了服务业可以通过产业转移与集聚、技术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机制。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对城镇化率的冲击。城镇化率受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一个结构性冲击后,始终存在正向的脉冲响应,第一期的响应值为零,之后正响应值稳定上升,到第十期升至0.12。这意味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的提升会促进城镇化率的提升,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的增加会促进河南城镇化的发展。实证结果证实了服务业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城镇人口集聚,进而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理论机制。

总体来看,服务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推进起到促进作用。服务业通过产业转移与集聚、促进技术升级、提供就业机会,从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占比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提升促进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且二者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相当。

2.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是计算研究变量预测误差方差中各种标准化冲击的贡献程度,从而评价各种标准化冲击在特定变量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基于上述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来分析各因素冲击对特定变量影响的贡献度大小。

表3给出了城镇化率、第三产业贡献率占比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的第1、5、10期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除去自身变化的因素,第三产业贡献率占比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冲击对中长期城镇化率变化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4.16%和14.69%。二者都对城镇化率有正向驱动作用,且贡献率基本持平。城镇化率冲击对中长期第三产业贡献率占比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变化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1.47%和43.69%。可见城镇化率都对二者有正向驱动作用,且城镇化率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的贡献率大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自身的贡献率。可见,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机制,且城镇化对服务业的影响大于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其中城镇化率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的影响最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通过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机理分析以及实证分析,总结出城镇化和服务业可以通过农村专业人口市民化机制、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基础设施外溢、产业转型与集聚、技术创新作用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2.通过2003-2016年城镇化与服务业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发现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仅城镇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Granger引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动,而服务业不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促进效果明显,而服务业对城镇化有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两者良性互动关系不足。

3通过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在城镇化与服务业互动机制中,城镇化对服务业具有正向的促进关系,服务业对城镇化同样具有正向的促进关系。有所不同的是城镇化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服务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且城镇化对服务业中就业人口促进作用最大。

(二)政策建议

1.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和“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原则,推动城镇化发展。通过减少妨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因素,打通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机制的途径,为服务业提供足够的劳动力。重视城镇化为服务业提供空间载体,形成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产业结构。使城镇化完全发挥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2.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含量服务业的发展,注重多元化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缩小城乡差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出服务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注 释】

[1] 本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城镇化”(很多情况下“城市化”和“城镇化”可通用) 。

[2]为了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也与中央和政府文件吻合,本文一律采用“服务业”的概念表述。数值统一采用统计资料中的“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J].经济学家,2003(02):29-36.

[2]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01):4-15

[3]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4]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10):45-52+96-97.

[5] 曹宗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第三产业的作用及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9-33+158.

[6]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J].中国人口科学,2010(03):2-10+111.

[7] 时慧娜.中国城市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2(03):117-127.

[8] 魏后凯主编:《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

[9] 科林·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M].1940.

作者简介:刘惠博(1992.12.2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12级研究生,区域经济学专业。

猜你喜欢

服务业城镇化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