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月笙之子:将毕生收藏捐给国家

2019-06-28小媛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古币古钱币杜月笙

小媛

杜维善是旧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唯一还健在的儿子。从1991年起至今,他将至少价值18亿元人民币的古钱币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引起了国内很多人的关注。杜维善说,父亲留给他的临终遗言一是永远不要踏入黑道,二是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国家正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做古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我把这些古钱币捐给国家是顺理成章的事……”

生计艰难,落毛“凤凰”不如鸡

1991年年初的一天,定居在加拿大的杜维善回国探亲时,在上海市政协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回到父亲杜月笙亲手创建的上海河南南路1 6号中汇银行大楼,1949年之前,他和母亲在这里生活过多年,后来这里成了上海博物馆。

博物馆馬馆长陪着杜维善参观,走到钱币馆时,马馆长指着一枚明显有些残破的金币说:“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之一、国家一级文物——古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听说杜先生也爱收藏,你见过吗?”

没想到,杜维善笑了:“就这枚金币也算镇馆之宝?不瞒你说,我有很多,改天我送给你们两三百枚!”马馆长也笑了,心中暗想:这位杜公子可真会吹牛,开口就说要送给我们萨珊金币,而且是两三百枚,真敢说大话……

杜维善是杜月笙和四夫人——京剧名伶姚玉兰所生,排行第七,也是杜家最小的儿子。“我1933年12月生,当时住在辣斐德路辣斐坊16号,父亲和前三位夫人——我们称呼‘前楼太太‘二楼太太和‘三楼太太,住在华格臬路的老公馆里。”那时的上海,普通市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大洋,而杜公馆每年的开支是上海市民的2万倍,折合现在的人民币约20亿元,可见杜家当时的财力。

1949年,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吓得杜维善随父母迁至香港。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因哮喘等病发作病危。临终前,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叫来大女儿,也就是杜维善同父同母的大姐杜美如,让她专程到香港汇丰银行取回一包东西。“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借据,借款人很多都是国民党军政核心人物。这些借据总价值超过1亿美元。父亲一张一张地看,然后一张一张撕掉、焚毁。我们当时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撕掉借据。父亲说:‘我杜月笙这辈子只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更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四处要账。”

萨珊王朝金币

当时,杜月笙总共只能拿出11万美元的家产来分配:“每个太太分一万,每个儿子一万,没出嫁的女儿六千,出嫁的四千。”结果杜月笙去世后,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他的妻子们权衡再三,决定让姚玉兰出面,通过宋蔼龄向宋美龄求助。

原来,宋蔼龄曾认过姚玉兰为“干女儿”,而且宋美龄和蒋介石都是姚玉兰的“票友”,双方一直走得很近,宋美龄还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说姚玉兰是她的闺蜜。加上杜月笙曾跟蒋介石拜过“把兄弟”,所以当姚玉兰通过“干妈”婉转地求到宋美龄时,宋美龄还算义气,当即让姚玉兰带着孩子扶灵去台湾。

但宋美龄除了帮姚玉兰安葬了杜月笙外,并没有提供其他帮助。

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无依无靠的姚玉兰为了能有个靠山,每周都要去蒋家住的“士林官邸”陪宋美龄到教堂做礼拜,她还牵头组织唱诗班,不时应约在官邸内举办小型的“堂会”等。“当时我们家的生活相当拮据,经常不得不举债度日。母亲跟‘上流社会的人打交道,特别是要做演出行头,需要找知名度高的老裁缝专门手工制作,非常贵重,花费不小,实在没办法了,就只能将部分首饰变卖掉。但跟那些人打交道又不能没有首饰,母亲只好买假的戴……”

虽说已经落魄到这个程度了,但杜维善一直不敢忘记父亲的遗言,就是永远不踏入黑道,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努力读书,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姚玉兰也深知,只有供儿女们苦读,将来才有可能翻身,因此无论在外面借钱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奚落,她都坚持供四个儿女读书。“我在台北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后,考入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学习地质学。为了节省费用,我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到银矿当过矿工,钻过矿井,勘察过地质,画过图纸,甚至帮人贩运过牛羊、到屠宰场去打过短工。没想到,正是当年这段勤工俭学的经历,为我以后搞收藏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期间,杜维善结婚了。妻子名叫谭端言,是他留学时的同学,两人很快就有了儿女。杜维善先是在澳大利亚一家石油公司当了几年地质工程师,但收入仅够维持温饱。后来他发现,澳大利亚的牛羊肉无论品质还是价格,在台湾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于是,他果断地从石油公司辞职,当起了牛羊商贩。赚了一些钱之后,杜维善买下澳大利亚一个银矿,后来又做起了石油生意,加上父亲生前一些故交的帮助,他很快就富了起来,渐渐成了亿万富豪。“人要是运气来了,你不想富都不行。连我当年搞地质时收集的几千种地质标本,后来也都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物。”

以钱养“钱”,捐给国家才有用

杜维善兄妹跟着母亲到了台北后不久,“五姨太”孟小冬和杜维藩等人也去了台湾。但姚玉兰除了跟孟小冬经常走动,跟其他太太关系一般,往来不多。随着岁月的流逝,杜家人流散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之中没有一人走上黑道,并且都受到过良好教育,多数定居海外。

杜维善在上海博物馆“夸下海口”。仅仅一个月后,他就再次来到上海,果然一出手就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萨珊王朝的各种金银币多达367枚。后经鉴定,这批金银币在当时就至少价值3.5亿元人民币!

马馆长激动得站都站不稳了:“杜先生,上博是你们杜家的老宅子,第一次见到你时,我们还担心你是来收房租的呢!没想到你不仅没收房租,还把这么多宝贝捐给了我们,真不知道怎么感谢啊!”

杜维善却说:“我在海外搞收藏比较早,实不相瞒,各种珍稀古币多着呢!我需要慢慢整理,然后全部捐给祖国。因为这些文物只有回到祖国,才算是真正回了家。”

杜维善解释说,他从小就喜欢收藏,并在上海滩一些高手的教导下,很早就有了一定的眼力。玩收藏是特别烧钱的,所以他和妻子拼命赚钱。妻子谭端言曾对他搞收藏表示质疑,杜维善说:“钱是能生钱的,我这是在用钱养钱。放心吧,拿钱搞收藏保证比存在银行里得到的回报多。”但他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却总也看不到回报。

谭端言曾告诉记者,他们赚钱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有多辛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老杜年轻时就不善饮酒,沾酒就皮肤过敏。而无论是做牛羊生意的人还是开矿山、搞地质勘探的人,大部分都爱喝酒,有时候甚至只要酒喝好,生意就基本谈成了。”谭端言没办法,只要谈生意,自己就硬着头皮替丈夫顶上去。有时对方喝得实在凶猛,她不得不事先偷偷吞下两块黄油垫底,甚至中途到卫生间吐掉再回去接着喝……

刚开始搞收藏,杜维善并不是专门收藏古钱币,而是青铜器、瓷器、名人字画等什么都有。但很快他就发现,真正的大收藏家,藏品都是很专一的。接着有一件事直接把他拉进了“钱眼”里。

那天他到台北市北门邮政局对面的一家川菜馆吃饭,饭后信步到餐馆楼上的古董店瞎逛。在店中,他发现了一枚五铢钱,感觉应该是真品,就问多少钱。有意思的是,店主却说不出它是什么时候的钱币。“最后几乎是只花了一条香烟的价钱就把它买了下来。”实际上那枚古币价值几百条香烟都不止。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古钱币收藏。

(前排从左至右)孟小冬、杜月笙、姚玉兰,(后排从左至右)杜美娟、杜美如、杜美霞、杜維善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个收藏家从天津带了一些钱币到台湾。杜维善看中了两枚特别罕见的萨珊金币,对方要价每枚1200万元台币(当时约合人民币300万元)。杜维善傻眼了——他刚花了2000多万元台币买了房,这两枚金币竟然比那栋小楼还贵。杜维善不甘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对方见他买币心切,而且主要是用于研究,决定降到每枚1000万元台币,并要求他次日下午5点前钱款到账,否则就毁约。“那一晚,我彻夜难眠,最后一咬牙,决定将房子抵押出去买‘钱。”谭端言得知后气得直骂丈夫“疯了”,杜维善则赔着笑说:“如果我不出手,这些金币就有可能流落海外,而且它一定能增值,我保证以后慢慢能把房子赎回来,你要看远点!”

古波斯萨珊王朝是1000多年前存在于古丝绸之路上的王国,时代相当于我国初唐。因为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不算长,金银币数量极少,所以价值极高,在收藏界被誉为“世界上最贵的金银币”。萨珊王朝覆灭后,一些贵族沿着古丝绸之路逃到了中国,所以这些金银币也沿着古丝绸之路散落各地。

上海是座年轻的城市,博物馆里一直缺少有分量的文物。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博物馆的领导在新疆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他们有几枚古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非常耀眼。为增加上海博物馆的底气,经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的协调,新疆博物馆才将一枚残破的金币移交给上海博物馆收藏。而杜维善一下子就捐了这么多萨珊金银币,让上海博物馆眨眼之间就成了收藏萨珊古币的“世界之最”。

就这样,从1991年起,杜维善先后7次共向上海博物馆捐出古钱币2128枚。其中除了萨珊王朝金银币,还有秦代半两钱、五铢钱、金银块等珍贵文物,包括一枚古波斯安息帝国时期弗拉特斯五世与穆萨女皇钱币,极为罕见,价值连城。

由于弗拉特斯五世在位时间仅6年,所以这枚钱币凸现出的价值也非同寻常。除此之外,在杜维善的捐赠里,有部分还是大英博物馆的旧藏,“都是我花了大价钱买来的”。

这些藏品放在一起,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估价18亿元人民币以上,现在至少在20亿元。

情满故园:杜家人的今生来世

杜维善说:“父亲在世时,最疼大哥杜维藩和大姐杜美如。”

其实,杜维藩并非杜月笙的亲生儿子,只因当年原配沈月英没有生育,他们领养了杜维藩。不过,杜月笙的事业风生水起后,杜维藩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对这个养子视如己出,疼爱和信任甚至胜过其他孩子。

杜维藩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金融专业,后来在台湾任“银行经济研究室”研究员,现已去世。

杜美如和杜维善是一母同胞,她是杜月笙的长女。杜月笙比较传统,特别看重长子长女,对杜美如的爱,从一件事上便可以看出来:当年杜月笙出资在徐汇区修了第一条水泥路,他给这条路取名为“杜美如路”,也就是现在的东湖路。

杜维善和杜美如这对姐弟的关系一直很好,他把那些古币捐给上海博物馆时,杜美如不仅表示大力支持,自己和丈夫还在古丝绸之路的另一头——约旦首都安曼,多次为杜维善提供往来研究的便利。杜维善说,如果不是大姐的帮助,他对萨珊古币的研究是不会有那么多成果的。

杜美如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19岁随父母经香港来到台湾,后嫁给了中校飞行员蒯松茂。19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跟约旦建交,台湾当局派蒯松茂到约旦任职,杜美如就随着丈夫去了约旦。约旦国王侯赛因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许多国家首都都有中华菜馆,为什么安曼却没有呢?”在他的鼓励下,杜美如1979年在安曼开了第一家“中华菜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约旦建交后,蒯松茂辞职,与杜美如一起经营中餐馆。杜美如有两子一女,其中小儿子定居上海。20世纪90年代初,杜美如第一次回上海时,是杜维善接待她的。杜维善陪着姐姐到处参观,包括中汇银行大楼和他捐给上博的古币。杜美如说:“我知道你从小就喜欢摆弄这些,它们是你的命根子啊!你能把它捐出来,实在难得。”

有人问杜美如是否入了约旦籍,她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入外国籍?”她让小儿子给她准备一个房间,表示将来会回上海养老。后来,她还办了“台胞证”。

在姐姐一家的帮助下,杜维善走了几趟古丝绸之路,从收集历史资料开始,花了几年时间对丝路古道诸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然后才着手收集那一时期的古钱币。“因为姐姐建议我,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古币搞懂。只有真正搞懂,收藏才有意义。”后来他又以收藏古波斯萨珊王朝的钱币为主,兼收藏与之有关的其他古国钱币。“这么多年来,我经手的丝绸古道上各国的古币在10万枚以上,其中个人收藏2万多枚。”

杜維善在香港

这么多年过去,杜维善已经从收藏古币发展到通过古币研究丝路古国的历史。其中“以钱证史”是杜维善特有的历史研究方法,即从古钱币上跟踪历史、考证历史,通过研究钱币来研究西域国家的王朝更替。“因为货币是一个王朝存在的根基,我们通过对出土古钱币的研究,就可以证明古丝绸之路上某些王朝的存在。”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汇集后出了几部书,这些专著已被很多收藏家列为参考书。由于对上海博物馆的突出贡献,杜维善被聘为顾问,最近他还与老伴谭端言一道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兰荣誉奖”。

说到杜家的其他成员,杜维善介绍说,父亲的大太太沈月英没有生育,1946年就病逝了。她领养一子,就是杜维藩。二太太陈帼英共生育3个儿子,即杜维桓、杜维翰、杜维宁。他们没有随父亲去香港和台湾,而是留在了上海。三太太孙佩豪生育两个儿子,即杜维屏和杜维亲。她跟杜维善的生母姚玉兰关系不和,先是随儿子去了英国,后又迁居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去世。五太太孟小冬也没有生育,1977年在台湾去世。

杜维桓早年留学美国,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杜维屏和杜维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居巴西或在美国经商。杜维翰和杜维宁一直在上海生活,并在此终老。“我们这一辈男人,只有我还健在,女的也不多了。至于下一代和下下一代,都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少人已经失去了联系……”

一旁的杜美如补充说:“我曾见过在电影《建国大业》中扮演父亲的冯小刚。我对冯小刚说,他演的样子像,精气神也像,只有一点不像,那就是我父亲从不戴墨镜……”

[本刊责任编辑袁小玲]

猜你喜欢

古币古钱币杜月笙
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小古币里的大世界
只存交情不存钱
杜月笙的敛财绝招
古钱币欣赏
古钱币被窃案
谁偷了古币
同案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