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历史文化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整合模式探究

2019-06-27李劲云

读天下 2019年13期
关键词:教学素材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

摘 要:本文借助《南山记忆》乡镇地方读本为资源库,以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为例,探究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整合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紧扣教学目标,置换或补充素材,开展实践活动和课堂分享,体验民俗乡情,感知名人精神,见证家乡发展变迁等方式,唤醒爱乡情怀,提高文化自信,尝试走出一条乡土资源与《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整合模式,以期更好地达成甚至超过预期教学目标。

关键词:乡土历史文化;教学目标;教学素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课标》)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提到:“地域文化,如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资源。”因此,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力求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旨是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为重点,侧重培养热爱家乡情感为主线,并通过图画展示了各种活动场景或成果范例。然而,在具体教学操作中,这些教材中的素材远离学校所在的社区,缺乏在地感。而且教材分析也指出:这些范例只是给教师和学生一种的提示,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会出现教材与学生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如何缩短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参与热情和情感共鸣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基于学生需求对教材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地方特色资源,让鲜活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品德课堂穿行,从而达到“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拟就南村镇历史文化资源与小学品德学科的整合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 紧扣教学目标,置换或充实教学素材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是以探究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整体感知家乡地形地貌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而教材《用眼观察家乡》所列举两部分内容的一是侧重农村的地形、地貌和景观,二侧重表现城市地区的景观。由于南村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介乎城与乡之间,教材提供的素材在我校的孩子眼里,是不熟悉的,属于“别人”的家乡。怎样帮助学生找到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支点,唤起他们热爱家乡的激情呢?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带上指南针、望远镜等器材爬上七星岗,从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和四个副方向观察各个方向俯瞰、观察家乡的变化并进行拍照。小组通过拍摄照片在南村的地圖上找出相应的位置。同时,老师从档案资料中提供相应区域的老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南村镇城镇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祖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由于笔者紧扣教学目标,对教材相关素材进行合理置换,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激活课堂。学生在可感可知的素材中,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达成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预期教学目标。

二、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验民俗乡情

品德课选择的“地域性”素材应该是学生见得到、摸得着的,选择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真实的生活环境能让学生去感知、探究,进而获得情感体验,升华道德认识。如在教学《扎根在家乡的传统》之前,笔者借助《南山记忆》一书作为资源库,先布置学生(民风民俗小组)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南村地区的民俗文化(如陆上举办的板桥波罗诞、樟边关帝十乡会、官堂康公诞等和临水村落盛行的龙舟习俗,包括:起龙、采青、探亲趁景、竞渡、吃龙船饭、藏龙等环节和仪式),通过故事会的形式把自己知道了解到的习俗讲给大家听。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感受到南村广府民俗文化浓郁的睦邻友善的乡邻亲情,体会到龙舟竞渡的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培养学生浓浓的人文关怀和浓郁的家乡情感。

又如在教学《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时,笔者预先提前布置学生(家乡瑰宝小组)探访南村地区的名胜古迹,访问优秀民间艺术非遗传承人。开课时,请小组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家乡瑰宝”,如古建筑、民间工艺品等文字和图片资料向全班同学分享介绍。接着笔者借助《南山记忆》一书,利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欣赏广绣、广彩、乞巧纸通公仔、龙船头尾雕刻及建筑(如员岗昌大堂、市头蒋氏宗祠、南村光大堂,还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等)图像资料或视频。学生们通过探寻和欣赏这些建筑和工艺遗产,了解家乡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过去家乡民间艺人们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知,同时也感受到社会变迁和城乡居住等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家乡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心及对家乡和家乡人的热爱。

三、 找准认知难点,走近历史名人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所提供的素材与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历史文化名人,对于现代人在时空方面都有隔膜,而乡土名人资源则具有“近、熟、亲”的特点,比起其他地区的名人在空间更为接近,为学生提供形象可感知的材料,为抽象的学习内容提供具体支持,为学生搭建获取知识的平台。

在教学《家乡人的智慧》时,学生对于家乡以外、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难以近距离探究。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名人的联系呢?其中一条可行的捷径是让学生通过搜索家喻户晓的家乡名人故事来认识家乡人。课前,笔者组织了开展“探访家乡名人足迹”小组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调查、寻访、参观,查阅书籍、上网阅读等途径了解到许多这方面的资料,激起学生探寻家乡历史名人的热情,为学好本课做好知识积累和情感铺垫。课堂上,选取离学生最近、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家乡历史文化名人——陈元德、黎遂球、梁士楚、邬彬、高剑父,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剧本表演等活动把名人事迹展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家乡精英人物的聪明才智,在体验中产生心灵的震撼,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人的崇敬。

四、 寻找乡土烙印,见证家乡变迁

根据《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需求,教师还要适当选择能够凸显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素材,实现教学内容“本土化”,让学生在自然、亲切的学习氛围中,感悟家乡发展变迁。

在教学《家乡人的生活变化》一课时,笔者把南村原来低矮简陋的旧楼房和现在新建的四五层的住宅照片进行对比导入新课,通过“寻找老师眼中的南村”,展示市头糖厂、番禺大道、乡村景观等旧照,并与近期拍摄的新照片相对比。再通过“寻找我眼中的童年烙印”学生活动小组,以访问长辈和展示家庭老照片、故事等说不完的亲历感受和情感体验来感受家乡的变化。在课的高潮处,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南村镇的美景,通过今昔乡镇风貌图片对比、今日南村建设成就和发展蓝图的影像播放,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家乡由传统乡村向现代都市的巨大变化,既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充满活力的新景象。

少年儿童的品德和社会认知源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少年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甚至现实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都能成为品德课的可资利用的有效课程资源。我校和学生们所在的番禺区南村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其得天独厚的环境、人文、物产等乡土资源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师只要仔细发现,大胆开发并巧妙运用,让乡土文化资源在品德课堂灵活穿行,定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感、锤炼学生品质。

参考文献:

[1]朱光文.南山记忆——南村镇历史文化通识读本(上下册)[M].中国传媒出版社,2015.

[2]品德与社会教师指导用书(四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虎林.链接本土资源 激活品德课堂——《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本土实例”撷取的策略研究[J].新四部(理论版),2011(2).

[4]陈李静.活用乡土资源,让品德课堂更接地气[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下).

[5]许美燕.让地域文化之花在小学品德学科吐露芬芳[J].新课程学习· 下,2014(4).

作者简介:

李劲云,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坑头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素材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对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的精选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