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王心源

2019-06-27周铭孙

钢琴艺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源利兹小调

文/周铭孙

中国青年钢琴家王心源在2018年9月举办的“第19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与“最受观众欢迎奖”。“利兹比赛”是当今世界上最高规格、代表了最高水准的几大钢琴比赛之一。王心源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非常令人欢欣鼓舞的!

我在网上已多次看到获奖的喜讯及比赛演奏的部分实况。王心源的演奏极具个性,他的表现既绘声绘色又细致入微,这都源自他内心的充分体察与投入。一切都由心中流淌而出,因而具有震颤人心的魅力。一直非常期待能听到他的现场演奏,却没想到与他的见面来得这么快,并且是真正面对面地与他进行交谈并最近距离地听了他的演奏,这件事情说来竟也十分有趣!

2018年12月21日,友人说王心源在回国之际,想安排一次与我的见面,原因是王心源自小学琴时,一直反复观看我的考级曲目讲解录像,这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所以非常希望与我这个“儿时的偶像”见面并弹给我听!这使我在真心欢迎的同时也深感惶恐。但我想能当面听到他演奏,并有机会作一些交谈,给《钢琴艺术》的读者与钢琴同行们作一些报道,应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所以我专门邀请了鲍蕙荞老师前来共同访谈——在国际比赛与名家采访上,她是真正的权威!

王心源在联系人蒋宁的陪同下来到我家。他是一个敦厚、壮实的年轻人,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虽然我家的钢琴并不够好,近期也未调音,但他说他并不在意钢琴如何,而主要是自己如何去适应钢琴。他这么说,也顿时减轻了我对演奏条件不够理想的心理负担!

王心源一口气为我们演奏了四首曲目。他首先演奏了巴赫的《帕蒂塔》第一组,接着演奏了勃拉姆斯的《间奏曲》(作品118之2)。演奏完古典与浪漫抒情的作品之后,他说变换一种风格吧!就为我们弹了巴托克《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之后他又问我们还想听什么?并问舒曼的《幽默曲》行吗?我说:“太好了,这首曲子太好听了!”鲍老师也说很好,他说:“那我就弹全部吧!”这是一首长达二十多分钟的大曲子,结构复杂,曲思多变。连续四个曲子弹下来一口气未歇,真是难为他了。那么全力以赴、全情投入,我们作为听者当然是非常过瘾,只觉得我家的钢琴从未发出过如此震撼人心的巨大响动,声音有如此多变的绚丽色彩,真是一次音乐的盛宴。王心源头天到北京,长途乘坐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也没有机会练琴,直接为我们弹,我完全理解他的不容易和他的真心诚意!久经赛场的他一再表示弹琴给我们听,他十分紧张。是的,这种近距离的小场合,确实会令人不太自在,但他越弹越投入,越来越进入演奏的佳境,弹得非常率性和尽心,尤其他独到的个性与演绎,进入音乐时完全忘我的演奏状态令人印象尤其深刻。我感到他是具有成为钢琴演奏大家的潜质的!鲍蕙荞老师也对他相当赞赏,说他对舒曼《幽默曲》的演绎非常具有独到的个性。

听完他的演奏后,我们便开始了访谈,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他学琴的经历;二是参赛的情况。

说到王心源的学琴经历,应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他的家乡在贵州省的清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一定听说过这个地方。他开始学琴的路也并不顺利,8岁才学“琴”。刚开始时,他爸爸带他去琴行,先学的是小提琴,因为刚学,拉不成调,觉得特别难听,所以想在琴行中换一样乐器学,这才第一次开始上了钢琴课。学了一年以后参加了考级,考过了二级。起初并没有目标,只是看到琴行里有一位琴童去参加比赛得了一个优秀奖回来,家里就想换更好的老师,于是去贵阳找到向耀丽老师,又一次从改手形开始学。王心源当时用但昭义和王雁老师的儿童钢琴入门教材,又跟着全国钢琴考级教材学,常看我的钢琴考级录像到深夜,所以印象很深,像《欢乐的牧童》等曲子,都是那时学的,因为努力,进步很快。

两年之后(2005年),王心源在向老师的带领下到成都参加一个小比赛,同时被带到“川音”推荐给了王雁老师。这个来自偏远山区胖胖的小男孩起步晚、程度浅,但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特别真诚的心和一种强烈的执着与渴求”打动了王雁老师的心,决定收下他。

王心源说,他当时才学了两年,程度是“849”。到了成都,跟随王雁老师学了六年。他的爸妈从此两地分离,爸爸在贵州工作,妈妈带着他在成都,为了寻找更合适的居住条件,以利学习,在一年里就搬了四次家。真是不容易啊!

10岁时王心源从“299”第一首开始练,打基础。进步还是很快,一年以后弹到了“740”。王雁老师让他报名参加“星海钢琴比赛”的业余B组,没想到拿到了第一名,对他鼓舞特别大。

12岁时,王心源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2007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作品钢琴比赛”中获少年组第一名和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在14岁时,他在“施坦威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中获专业B组的第一名,他以扎实的功底与严谨的风格处理,演奏了两首古典乐曲——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与贝多芬《c小调32变奏曲》并夺冠,是非常彰显其功力的。在王雁老师的教导下,他在这六年中已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功底。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波兰老师阿莉恰·克勒齐克(Alicja Kledzik)的大师班,被她选中。王心源说,在当时大多数人都去美国和西欧的情况下,他却选择了波兰,主要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都能学到东西。这一年王心源16岁,老师对他特别好,像母亲一样关照他,无条件地天天给他上课,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甚至细致到为他买衣服、买机票。在波兰期间,王心源参加过几次比赛,包括他刚到波兰才四个月,就在波兰“克拉科夫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也是在16岁这一年,他已首次通过录像选拔到英国参加过“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还进入了第二轮。鲍蕙荞老师正好是2012年“利兹比赛”的评委,对王心源当年的演奏还颇有印象,很高兴地与他交流了那年的情况。之后,王心源又参加了波兰的“国际小肖邦钢琴比赛”,获得了青年组的第一名。

2014年王心源在波兰已学习了三年,到了考大学的年龄,由于波兰经济文化地域等条件的局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王心源考虑要去德国学习,他报考了几所学校,后来被魏玛的李斯特音乐学院录取了,他的老师彼得·瓦斯(Peter Waas)是维尔萨拉泽的学生,对王心源特别好,教了他很多东西。这位老师擅长教德奥的钢琴作品,特别是着重研究所有曲目中的复调性和如何倾听低音的感觉。除了练琴,王心源努力学习德语,并节衣缩食,买了大量的CD。王心源说他在德国期间,每天听CD的时间比练琴要更多,除了听钢琴,他还大量听弦乐,听歌剧,为了寻找真正歌唱性的声音与感觉。同时他还听了很多音乐会,譬如到慕尼黑买了站票听歌剧,坐十二个小时火车到瑞士去听普莱亚的音乐会,席夫、齐默尔曼、阿格里奇的音乐会他都赶去听,仅索科洛夫的音乐会就听了有五六次之多,这真是特别好的条件和氛围。王心源说他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就时常放CD。他认为“有时听比弹更重要,音乐本身是听的艺术,不学会听是弹不好的”!他就是这样通过听和观摩去思考、研究和修炼自己,造就了自己独特深入的音乐领悟能力和鲜明突出的音乐表现个性!

2017年,德国老师为他推荐了自己的好友,匈牙利钢琴家佐科莱依·巴拉兹(Balázs Szokolay)。他是席夫的师弟,这位老师“非常厉害”(即非常棒、非常有办法)。从2017年的9月转到他班上,王心源便到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旁边租了宾馆住下来,这一年上了一百多次课,为了准备“利兹比赛”,老师巴拉兹也是全力以赴,后来几乎是从早到晚地为他上课与指导,王心源说这位老师对钢琴的掌控之好,功力之深,令人震撼。老师本人在1990年曾参加过“利兹比赛”,获得第四名,他认为这次准备过程如果配合得比较完美,王心源进决赛拿奖并非不可能!因此师生共同配合,全力以赴,这一年几乎都在一起。老师对比赛曲目要求极严、极细,许多细节的处理,都是共同讨论,共同商议。王心源说:“在课堂上我和老师之间的争论特多,因我极有个性。巴赫的装饰音如何处理,上了五次课才确定,《帕蒂塔》的连断运音法,全用铅笔仔细画好,这些处理确定了就不能变,必须要全部仔细做到。”王心源把他的谱子拿出来给我们逐页观看,各种标记明确细致、一丝不苟。他说:“师生之间不是简单的服从关系,我本人比较好学,而老师又特别有奉献精神!”我们看了舒曼《幽默曲》的谱面,所有松紧、速度都有明确标明,每一个隐性声部都被勾划出来,设计到了精确。“所以读谱需要非常细致,而且每一次上课都会有很大的压力”。

王心源认为“练琴不在于时间多少,而在于练到了什么,一遍又一遍地弹,有时并不解决问题,甚至不能叫记练琴。练琴需要冷静,甚至是冷酷的”!

王心源还说,老师光是与他一起准备室内乐——贝多芬《c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就上了二十次以上的课,但最后却没被选用,而是让他演奏勃拉姆斯的《f小调五重奏》。王心源认为也就是这一项稍弱,否则很可能就是第一名。而这首五重奏为弱项的主要原因是不大可能凑五个人来一起练,老师平时把小提、大提声部都在钢琴上弹,努力帮王心源一起练“五重奏”。我们听了后都感到这位老师真是太敬业、太有奉献精神了。而到了比赛阶段,老师就一直守在电话旁,在电话里听王心源弹,跟乐队合,老师也在电话里听,然后就是交谈,甚至直到深夜,这样的老师真是太令人叹服了,鲍蕙荞和我听到此处,都深深地表示钦佩!

“利兹比赛”的曲目准备量是十分巨大的,五轮比赛曲目均不同,加上后几轮都要准备两套曲目,由评委会选择后决定比赛时演奏哪一套,所以都得准备好,花了大量时间准备的乐曲也许最后根本没用上。

“利兹比赛”首先是通过预选从全球选出68位选手,而后参加入围赛(分别在德国、新加坡和纽约举行),并从中选出24位选手参加正式比赛。在入围赛中,王心源弹了莫扎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570)和勃拉姆斯的《降e小调间奏曲》(作品118之6)。

王心源到利兹正式参赛的初赛阶段需准备两套四十分钟的曲目。第一套是舒伯特《四首即兴曲》(作品90号)和勃拉姆斯的《三首间奏曲》(作品117号);第二套是舒曼的《幽默曲》和巴托克的《奏鸣曲》。评委选了第二套。

半决赛是最困难的,两套七十五钟的曲目,包括一首室内乐。第一套是巴赫的《帕蒂塔》第一组、拉赫玛尼诺夫的《科雷里主题变奏曲》和勃拉姆斯的《f小调五重奏》,同时还有占时十分钟的本届比赛规定的委约作品。第二套则是同样的委约作品,肖邦的两首《夜曲》(作品37之2和作品48之1)、勃拉姆斯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和贝多芬的《c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最后评委会选定了第一套曲目。

决赛是在两套协奏曲中选一首,极有个性的王心源选了巴赫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与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结果评委选定了舒曼。王心源之前从未与乐队合作过,也没有与弦乐合过五重奏,比赛上台时都是第一次合作,心情当然紧张,但是我们看到现场录像,王心源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之中,与乐队呼应得如此默契,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我不禁要说完美,真是完美!个性化的音乐表现战胜了一切!

王心源终于获得了成功,但他一直保持着明智的心态。他说:“‘利兹大赛’选择了我,压力非常大!这次获奖,实在是诚惶诚恐!我还需要更多地学习!”

王心源现在还要回到魏玛去完成他大学最后一年的学业,他说:“先过一段学生生活,过一段时间再演出吧。我不是天才,基础也不是很好,需要时间积淀。2019年毕业,我要排室内乐、准备毕业音乐会,要写论文,英国方面每个月会请我去演出,还要准备下一年音乐会的曲目……我希望比较有思想地弹琴,不想当音乐的暴发户。我喜欢音乐,并不局限于钢琴,室内乐也可以,给歌唱家弹伴奏也可以,越多弹越好,从音乐里找到自我,找到真实的自己。我会集中在一些比较严肃的音乐,譬如说德奥的,我只弹我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到自己心灵相通的东西。我不敢说作曲家一定想说什么,因为资料难免会有不准确。弹琴首先要对自己有意义,肯定也会对观众有意义,我的内心活动很丰富,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一定会得到什么,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从交谈中可以看出,王心源想的不是到处演出与表演。他愿意安静下来,踏踏实实学习、研究、进步、提高。他说:“我不看重现在谁能弹,而是在于三十年、五十年以后谁还能弹!许多经典的曲目已经被弹了千万遍,怎么样才能做好二度创作?这才更有意义,这就是我的理想!”看来他还真是有着长远打算,并有着远大的志向,准备有目标、有计划地走向更高、更远的天地和境界!

在跟王心源的随意交流中,他随时会冒出很多心里真实的思想火花,看来表面不是很善言辞的他,思想境界、考虑问题还真是非常丰富和开阔。以上,我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呈献给大家,其中有不少想法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我们的交谈在愉快与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与如此真诚和朴实的王心源的见面,无疑是令人难忘的!

猜你喜欢

心源利兹小调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圣山系-心源》
战后世界的设计师矶崎新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THE CONCEPT OF BOKEH LIGHT EFFECTS IN PHOTOGRAPHY
对历史文化、自然风景的感悟
艺术意境中生命哲学的静照及其表征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