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历史文化、自然风景的感悟

2017-03-18张立刚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心源塑像壁画

张立刚

摘 要:本文主要写对西安碑林的理解,由丹霞写生引发发的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深刻理解,以及三大石窟的艺术比较。

关键词:西安碑林;造化;心源;壁画;塑像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040-01

10月7日,自学校出发,游历西安、兰州、张掖、嘉峪关、敦煌、青海湖、西宁、天水、洛阳等各城市的名胜古迹,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至10月21日,历时两个礼拜,长途跋涉,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个人的思想经历,提高了文化素养,收货颇丰。

在古城墙下漫步徘徊,流连在护城河畔,看红叶飘零,寒秋中,些许绿意的挣扎,感受古人质朴的氛围与敦实的历史厚重。闭上眼睛,听秋风萧瑟,心情激荡澎湃,古意浓浓,犹如在历史的长河里漫步,好似一瞬,经历了几千年………

两个星期的艺术考察,有些景点,只是走马观花,但是各人对景物的理解不一致,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本人在艺术考察的游历中,对一些景点,颇有部分心得,主要叙述如下。

一、西安碑林的理解

西安碑林的学习过程,给自身带来了深刻的理解。西安碑林,荟萃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书体的碑的精华,可以说是茫茫历史长河中沉淀或者说积淀的精华,虽然说是沧海一粟,但是这一粟也是浓缩的精华。从厚重灵动的大篆小篆,到庄严浑厚的楷书隶书,又穿插長河流水飘逸秀丽的行草书,穿越了无数个时代,留下了历史的见证。让人激动,让人流连忘返。在雄伟的庙堂碑殿中,看到了颜真卿的家庙原碑,峄山原碑,以及久经风霜的曹全碑,对这些碑的碑帖太熟悉了,但是看到了原碑,还是感概颇多,领悟颇深,在现场拍了照片,回来后,和拓出来的帖进行对照,感受一下区别。从细小的笔划笔触,加深了理解。

随着时间的流淌,在碑林的历史长河里,感受着历史文明的印痕,感叹中国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心中在想,中国书法文化,作为中国可能是唯一没有受西方文明影响的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数的能人志士前仆后继夜以继日的去研究,作为一名学习书法的学生,此时此刻,下定决心,好好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学习领会,蓄意进取,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得以发扬光大,迅速传播。

二、丹霞地貌的写生经历

在丹霞的写生经历,历历在目,让人豁然开朗,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大自然斧夺天工,丰富多彩。在写生的过程中,精力非常集中,有和自然好像融为一体的切身感受,眼睛在看着,手脑合一,浑然天成。炭笔速写完奇特山脉后,效果非凡,自己都感到很惊讶。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通过对“外师造化”的深刻理解,切实感受到到大自然中写生的重要性。在大自然中写生,可以充分培养人的想象力,而人的想象力是艺术来源的第一动力。缺乏想象力的艺术是不可想象的。

三、三大窟的艺术比较

在甘肃,游历了榆林窟,莫高窟以及麦积山窟,各个窟有想同的历史痕迹,又有不同的地质面貌,触发心里的不同的感受。

第二天早早起床,坐上大巴,经过广袤的戈壁滩,空气干燥,尘土起伏,沿途风景秀丽独特,偶尔有几个绿洲小地,到了目的地,好似世外桃源,植被连绵起伏,有一条河流从谷底穿过,真是戈壁滩里的璀璨明珠,参观壁画以及佛像时,在历史的长河里感受壁画佛像的线条质量高超,制作工艺的精湛高深,艺术成就非凡。这许多的艺术文化遗迹代表了当时的艺术成就,让后人进行研究与考古的典范,让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进行临摹学习,让人们在艺术的长河里流连忘返,叹为观止,回味无穷,灵感频发。

榆林和莫高窟都有诸多类似之处,基本是古代达官贵人的家庙佛拜的地方,窟内宏伟壮观的佛像,精致入微的壁画形象,让人浮想联翩,似乎处在当时的时代,感受到历史沉淀的气息。

塑像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先是用竹子或者木材做一结构,然后再填充部分草本植物。最后一步,才是古代工匠大师们的精工细雕,完成后的杰出作品,充分代表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以及对外交流的程度,对于研究历史考古都有极为深刻不可多得的参考价值,对于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关重要。

作者本人对笔墨艺术也做了细致的研究和体验,石窟精美壁画以及宏伟雕像的颜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随之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侵蚀,单纯从脸部颜料观察,变化不一致。虽然感叹时光,但是更是有了对矿物质颜料的深刻认识和理会。

对建设于山壁上方,险绝奇特的壁画及塑像,具有非常高的难度,工匠的精湛工艺以及不同工种作业时的相互配合,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经济宗教活动的交流与融会。各个时期的壁画及塑像,反映了当时达官贵人的文化、艺术、思想以及信仰,虽然屡经不同层次不同情形的破坏,但是能保留至今,也反映了人们对壁画和塑像以及佛教文化艺术的信仰和推崇。

猜你喜欢

心源塑像壁画
“中得心源”与“心物熔冶”——论唐至近代画论的师心论转向
凤凰览德辉,造化得心源——巨德辉的水彩画探析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有限公司
《圣山系-心源》
壁画上的数学
礁堡·塑像
帮壁画“治病”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