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催茶香

2019-06-27巧言

时代风采 2019年6期
关键词:普洱茶树家乡

文 巧言

我生在茶乡!

在我没有到这个世界之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家乡就叫普洱了。我出生后,从小出门就看到家乡的房屋前后都有零星的茶树,山上大森林中,零星分布有野山茶,每年秋冬季节,野山茶就在大森林中展现出她洁白美丽的身影。父亲说,我家的菜园地,原来是一片祖辈种下的老茶树林。后来,为了种玉米、种蔬菜,只砍剩地头边上保留着一排大概有二十几棵吧。而且一是因为遮荫,影响蔬菜的生长,所以每隔两年,我爹就会带上砍刀,爬上老茶树,砍掉长高的树梢。二是我爹说茶树是越砍树梢,越发新芽,也方便采摘。三是砍了树梢,外人不容易看到,在斗私批修时期不招眼。原来是我爷爷砍,后来是我爹砍。老茶树往上不能正常生长,它就变着法从侧面缓慢地生长,树干就长成弯腰曲背的丑陋形态,上面还生长披挂着累累的苔藓,老茶树的样子就加的显得苍老了。老茶树中间有几棵骂栗嘎树,因为树干光滑不容易攀爬,为了吃上鲜香的骂栗嘎果,我就借道从老茶树弯弯曲曲的肩背上攀爬上去。可惜,再后来,还没有等到茶叶红火的时候到来前,我弟弟因为盖房屋,就把一排老茶树都砍了,只留下最边的一棵半截老桩。后来,每一次我回去,看到那老桩上的每颗茶芽,都勾起我千丝万缕的思绪。

小时候,只知道家乡叫普洱县,却不知道“普洱”是什么意思。改革开放后,普洱县一分为二成了普洱县和思茅县,再后来思茅市改称为普洱市,自1994年3月开始每两年连续举办国际茶叶节。经过几年的努力,茶叶红火了!普洱红火了!历史被“炒”翻出来了,我才知道,普洱就是家乡的茶!古时候,因为家乡的茶好,被皇帝指定进贡京城!因为当时家乡的茶没有名、没有牌、没有注册商标、更没有条形码。而全中国产茶叶的地方多,因为更加喜欢大西南普洱产的茶,时间长了,家乡的茶在京城就被叫成了普洱!

翻开历史,我才知道,在古时候,茶叶是被以药治病而被祖先发现和使用起来的。在我小时候,乡亲们也把茶叶作药用。只要人感冒生病了,用盐、米、茶炒煳后,冲开水喝以治病,或者创伤、生疮时,采一把鲜味咀嚼后包伤治疮。

翻开历史,我才知道,家乡茶叶发展的历程。据《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普洱在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普洱在明朝时有“普茶”记述,雍正七年置普洱府,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源于普洱。历史上,清政府指定年解贡茶,并在普洱建办贡茶厂,将六大茶山晒青毛茶运普洱加工成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瓶装芽茶、蕊茶、装茶膏等八种(称八色贡茶)。清朝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

从1978年,距今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在普洱市景谷县被发现;同年,景东县发现距今2500万年的中华木兰化石;1991年,镇沅县千家寨1号野生型古茶树经国内外专家鉴定为“世界茶树王”;1993年,澜沧县邦崴1700年的古茶树被定位为过渡型茶树,成为茶树王国中的瑰宝;在澜沧县景迈山上,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被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普洱有着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石——到中华木兰化石——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物垂直演变进化完整的生物链。在2013国际茶叶大会开幕式上,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的称号并颁发牌匾!

曾经在以粮为纲的时期,家乡的茶处在冰川期。在我小时候,家乡的村民们一般都不喝茶。一是不能喝。当时因为吃不饱饭,生活没有油水。而茶水漕心漕肚的,刮油水,就是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减肥。而那时人人都瘦得干猴子样,哪有肥可减呢?所以,家乡村民们只是在接待客人,或过年过节吃油腻食物后,才喝茶。二是舍不得喝。当时茶叶属于统购统销的物品。合作社统一采摘,供销部门统一收购。农民个人,不得私种、私采、私卖。我父亲只能在早晚,偷偷地爬上菜园地边的老茶树,悄悄地采摘。晚上母亲关起家门悄悄地炒揉加工茶叶,白天也不敢摆到阳光下晒,都在火炕头上慢慢烘干。然后,悄悄卖到集市上换回一点盐、肥皂、针线,有时茶叶卖得钱多一点,父母还会买几块红糖、或者一小包水果糖或饼干,让我们弟妹几个在家里悄悄地吃。还千叮万嘱地说,私采私卖茶叶的事不能让外人知道,否则父母就要被批斗。

改革开放的春风,毫不例外地吹到了大西南边疆,吹到了普洱。各级政府为了宣扬祖产,发展产业,组织规划、投资、建厂、移民,开发建设了营盘山万亩茶山、101茶山等进行规模化种植与经营。各县乡村都在大力发展茶产业,仅澜沧一县就达30万亩。随着茶叶漫山遍野的发展,政府不但把思茅市改名普洱市,还连续举办“中国茶叶节”,引进茶叶专家、技术,发展生态有机茶园建设,引进帝泊尔现代企业等等得力措施。家乡人借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除了青翠的菜园、野象和野牛奔驰的森林外,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在忙着扦插育苗、移栽、施肥、除虫除草、采摘、打顶管理,经过几年发展茶产业,几乎使家乡的山坡上,层层台台、条条绕绕都是茶园,让家乡真正成了茶乡;采摘季节,茶绿衣红,山风飘香,云雾依稀,让家乡变成了绿色的诗,芳香的画!

前几年我回到家乡,突然感到意外,原来传统种植的水稻、玉米、小麦等等都不种了。一问,才知道,这几年茶叶市场一直很好,农民们都专心种茶了。家乡的农民都变成了“专家”——家家户户都在专门管理、采摘、加工茶叶。一是茶叶采摘费工时。计划生育后,人手少了,再像以前那样水稻、玉米、小麦等什么都种,忙不过来。二是茶叶技术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管理、加工技术越来越复杂。采摘、管理,春夏秋冬,农民们都在围绕着茶树转。我焦急地问,不种粮食作物,人们吃什么?三弟说:“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们生活逐渐好了,油水足了,人的吃饭量反而不大了。用种茶收入的钱,在市场上买粮食,方便、省事。”云抗十号、月芽百号、大黄芽等新品种相继推广应用,扦插、嫁接、间套果木、药材、遮荫提质、生化防虫、生态有机化种植等等一系列科学名词,成为农民嘴上的家常话;科学措施,在农民手中实施,变成了生产力,变成了优质茶叶,变成了人民币。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家乡成了真正的茶乡。因为发展生产了茶叶产业,社会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吃的、用的、房子、车子、公路、上学费用,全家人、全村人的希望,都寄托和依靠这一小片叶。前几年二弟家两个孩子相继考上了大学,要是没有现在的茶产业支撑,拿什么供孩子上学?现在水泥公路直通山村家门口,村里人家都相继盖起了新房,多数人家都有了汽车。

过去,茶叶只是皇宫贵族阶层享受诗意生活的标配。但是,今天山村百姓经过一天的劳累之后,也在火塘烤茶喝茶。在节假日,亲友们相聚一起,杀鸡宰猪,边休闲,边闲谈,边享受茶饮料。

大西南普洱历史的天空,彩云飘着、飘着,幻化成了绿色的海洋,绿色产业漫山遍野,幻化成了五彩云霞。虽然苦竹岭山还是那座山,鱼龙河还是那条河,澜沧江还是那条江。但是,家乡的人们,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把茶产业发展成了绿色经济,发展成了金山银山。因为发展茶产业,改变了家乡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家乡的人们相继走进了小康生活,过上了好日子。

看着家乡四处漫山遍野的茶园,我与乡亲们一年四季沉醉在茶的清香里。要是没有改革开放的春风,我根本想象不到,这古老而不起眼的小小一片叶,竟然能发展成了今天如此重大的支柱产业。

春风催茶香!小小的一片叶,撑起了家乡的天!

猜你喜欢

普洱茶树家乡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茶树湾
古茶树研究概述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