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工作记事

2019-06-27何家票

时代风采 2019年6期
关键词:职工技能人才

文 何家票

“别人的厂区是厂区,我们的厂区是果园”,走在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厂区的道路上,装配车间主任制造师王凤泽指着道路两旁的荔枝树说:“再过几个月,荔枝也就该成熟了。”

在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900余亩的厂区成为了职工的乐园。

抬头就能看见山,伸手就能摘到果。

在这个乐园里,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在宽敞明亮的车间,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装配车间主任制造师王凤泽正在指导徒弟进行机械调试,看到徒弟娴熟地完成一系列调试后,王凤泽满意地笑了。

他今年刚满39岁,但已经有了21年的工作经验,从当初一名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变成了现在的技术骨干。

“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公司凭借人才这张‘牌’,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现已成为国四、国五及国六多缸小缸径先进柴油发动机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许建中说。

王凤泽的成长过程印证了许建中的话。

王凤泽1998年进入公司工作,在师傅秦选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地通过了高级技师技能鉴定。

秦选是公司设备动力部机电修理组组长、辅席制造师。

他曾荣获昆明市“十佳师徒结对”和云南省“优秀结对师徒”等称号,去年获得云南省第一届“技术能手”,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他的徒弟中出了两名云南省“云岭首席技师”,一名云南省“钳工技术状元”,两名昆明市“名匠”,三名昆明市“优秀技术能手”。

王凤泽从秦选手下出师之后,自己也当起了师傅,现在有5名徒弟正跟他学习技能。

从秦选、王凤泽和徒弟身上,可以看出公司的技术正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下来。

栽好梧桐树 自有凤凰来

许建中说:“作为一个集研发、生产平台的企业,公司一直把人才放在首要的位置。”

在吸引人才方面,还有过这样的一个插曲。

一直以来,公司都面向全国招聘技能人才,刚开始,省外还有人报名参加应聘,但报到的时候却不见人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公司开始着手研究这件事,后来通过调查发现,高技能人才喜欢往沿海、江浙一带寻求发展。

为了招揽人才,公司决定在无锡成立研发中心。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事实证明,在无锡成立研发中心后,大量的技术人才纷纷涌入公司,为公司的发展后劲注入无限动力。

2018年,虽然经济环境不好,但公司总体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6%,属于逆市增长。

除了从外地引进人才外,公司还和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学院等本地高校联合开展项目研发,并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

有的学生家庭贫困,进入大学后,家里无力承担学费,公司就对他们进行帮扶,等他们毕业后就招聘进入公司工作,现在公司有一批技能人才就是通过这样的帮扶方式成长起来的。

因为有了大量的人才支撑,公司现已经建成了国内领先研发及生产平台。现在,公司有899名技术工人持证上岗,每年还有近百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从国三到国四,再到国五标准,每一个标准之后都代表着技术上的飞跃,由于公司提前布局,又有了大量的技能人才进行技术研发,所以每一个新的标准出来之后,公司都能水到渠成地完成升级。

人才有了,关键还在于如何拴心留人?

一个公司的管理岗位毕竟有限,仅从管理岗位来晋升,职工的上升通道难免受限,为了拓宽产业工人的发展空间,公司出台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办法》。

按照这个管理办法,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待遇按照级别相应提升,职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之间进行选择。

有了技术人才岗位晋升机制后,大量的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得以打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提高。

为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质量意识及业务能力,公司创建了“云内网络商学院”,各部门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年度课程表,开展各项培训。

2017年,公司组织培训合计351项,公司内部不含营销培训合计8068人次、40827学时,公司内部人均培训达到25.63学时,培训计划完成率为100%。

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建立了内训师队伍,充分发挥内部培训讲师的优势,将公司的管理理念、生产规范、必备技术技能等及时向员工传播和灌输,帮助员工快速成长和提高。

因为有了合适的“土壤”,大量的技能人才有了用武之地。

2010年至今,公司培养出3名昆明市“名匠”,1名省级“技能大师”,3名云南省“云岭首席技师”及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

为了方便各类技改项目工作开展,公司从各车间、技术中心等部门挑选24名职工,通过技师工作室进行运营管理。

同样在2017年,公司还选拔了 11 名数控操作人员作为“大国工匠——数控储备人才”培养对象。去年,这批数控储备人才踏上国家级的竞技舞台,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充分展示了公司技术工人的风采。

个个争当主人翁

“我认为公司目前的发动机包装成本过高,在包装材料和规格可以寻求更好的方法”、“公司在铸工车间实施热芯生产,导致废砂量过大,建议改冷芯制芯工艺”、“车间会产生大量的废铁屑,这些铁屑原来是直接丢弃,造成一定的浪费,建议投入废铁屑压饼机”……在公司每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职工纷纷争当主人翁,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收到职工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后,公司立即对职工建议进行整改。

在降低发动机包装成本方面,公司实施“整件包装木箱改铁架”项目,按照年产20万台计算,每年可以减少16万套木包装箱的使用,相当于节约了5664立方米木材。

在铸工车间实施热芯改冷芯工艺项目上,车间大大减少了铸造废砂的产生量,每年减少废砂48吨,此外热芯工艺产生的废气量较大,冷芯工艺设备配套了三乙胺有机气体净化装置,用磷酸对三乙胺气体进行吸收,达到了无废气外排的效果。

在实施铁屑压饼机项目上,公司配置了铁屑压饼机,对产生的废铁屑进行压饼,压饼后进行回炉熔炼,每年废铁屑的处置量达到2300吨。

为有效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公司以职代会为载体,广泛听取职工心声。

每年的职代会期间,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达1500余条。

许建中说:“要把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作为企业管理的‘眼睛’和‘耳朵’,让管理者了解到真实情况、听到真实声音,让这些‘好声音’变成好措施,实现节能增效的目标。”

公司重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职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就得到了激发。

2015年,秦选带领铸件抓取机械手研制小组,通过不断改进创新,生产出了一台适合公司实际需要的铸件抓取机械手,实用性和稳定性都已超越了原有设计水平,把故障高的液压系统由内置式改为外置式,优化了电气控制系统,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2016年至2017年间,公司新引进两条生产装配线,但产能制约了公司发展需求,秦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造,使公司两条生产线的产能大幅提高,发动机装配线速度原来每台需要120秒的时间,经过改造后,现在每台只需要80秒就能完成,节约改造资金200多万元。

职代会每年都有一个主题,每年1月份由公司工会下发文件,除了对上一年度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总结表彰外,还对本年度收到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梳理。

职工之所以能积极参与到职代会过程中,因为职代会与他们切身的利益相关。

职工工资每年增幅为10%,也是通过职代会的方式,并纳入公司的发展规划。从提出建议到签字认可,以及最后的贯彻落实,职工代表全程参与到其中。

为了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公司建立职工监事选任制度,通过监事会的运作实现了对公司的监督,保证了公司职工权益。目前,公司监事会共有5名监事,其中2名为职工代表监事。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2020年前,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等目标。

在这样的大局下,公司在昆明市禄劝县翠华镇积极展开精准扶贫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17年以来,公司共投入2000余万元资金用于扶贫,其中200万马基山村房屋修缮、村内道路硬化等整村提升工作;500万元集中用于翠华镇危房改造通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及村内公共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并在当地建了一个养老院。

许建中多次深入翠华镇实地调研,了解翠华镇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并多次与禄劝县、翠华镇两级领导共同研究翠华镇扶贫模式,努力将扶贫工作由单纯“输血”向实现“造血”的方向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翠华镇的实际,公司提出了就业扶贫的快捷模式,在公司内部提供适合翠华镇劳动人员的岗位,并进行广泛宣传,积极争取、吸引翠华镇劳动力到公司就业,尤其是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求达到长期扶贫,目前已为4人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作为一个农业县,当地百姓收入仍然依靠农业生产,但其农业生产仍停留在牛耕马驮的传统模式上。

为此,公司结合当地实际,2017年向翠华捐赠公司生产的农机新产品4台(装载机、旋耕机各2台),先后累计捐赠农业机械10台,共计约55万元,为进一步实现农业自动化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提供机械支持。

除了完成包乡任务外,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64人共结对帮扶1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开展力所能及的帮扶工作之外,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节日慰问,为贫困户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

翠华镇汤郎箐小学有很多学生属于贫困家庭,缺少过冬的衣物,公司知道这个情况后,在公司内部号召职工捐款、捐物,为98名小学生送去了过冬的衣物,让他们过上一个“暖冬”。

一家单位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让翠华镇早日脱贫,公司还积极协调公司业务合作单位——德国博世有限公司参与扶贫。

在公司的倾力帮助下,翠华镇的贫困面貌得到极大地改变。

除了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外,公司对产业工人扶贫也不遗余力。

昆明平板玻璃厂因为历史原因停产,但800名职工的衣食住行却不能停,为了让这些职工不受停产的影响,公司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在海口重新规划建厂。

在建厂期间,公司每月给平板玻璃厂的职工发放1000元的生活费,还给他们缴纳社会保险,仅此一项,公司就花费了1亿元的资金。

从建厂到复工,有的职工考虑到上班地方离家较远,不愿去海口上班,公司又依据劳动法对这部分职工进行补偿,补偿结束后,又为这些职工发放了每人3800元的安家费,在这项投入上,公司又花费了1亿余元。

对外不遗余力帮扶,对内关爱有加。

从这些方面来看,公司真正做到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许建中常说:“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父母把他们养大成才,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就要对他们的成长负责。”

公司员工来自全国各地,部分员工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奋斗,为了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工会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以工会为平台和枢纽,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篮球赛、羽毛球赛、足球赛、垂钓比赛及其他趣味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此外,公司还开设《家长学堂》,邀请高校老师开展了一期《与孩子一起致青春》为主题的初高中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启动职工子女助学计划,为在读初中及以上年级的职工子女按学年发放助学金,保证困难职工子女能够继续学业,实现梦想。

在公司停车场,数十辆新能源车整齐地停放着。这也是公司为职工带来的另一个福利,公司有一家合作单位,经过公司协调,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给公司职工。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工作环境的打造,公司始终把“以人为本”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这样一种充满关爱、和谐团结的生产环境中,职工的幸福感、满足感不断增强,最终转化成一种前行的动力。

猜你喜欢

职工技能人才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人才云
秣马厉兵强技能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拼技能,享丰收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