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力量作为抗争的新型武器效度分析及应用启示

2019-06-26唐伟杰林巧婷姚郑钥周其达刘翠莹

新丝路(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媒体

唐伟杰 林巧婷 姚郑钥 周其达 刘翠莹

摘 要: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提高人民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社会群体意识的觉醒令人们在自身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主动采取一系列手段予以抗争、维权。抗争手段分为传统抗争手段与现代化抗争手段。根据运用次数的最大密集度为条件,文章主要从传统抗争手段中的信访制度及现代化抗争手段中的新媒体舆情抗争两个角度,分别对传统信访制度的失效、二者优、劣势的对比及正确把握新媒体抗争力度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分析,最终得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媒介化;信访制度;舆情抗争;新媒体;拆迁

城市化的推进令人民社会群体意识觉醒,在意识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群众往往会采取两种抗争手段:传统抗争手段、现代化抗争手段。学者郑雯曾在书籍中提到:虽我国于宪法中规定“言论自由”为我国公民基本权力之一,但事实上,“所谓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只是空洞的条文,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传播的权力或被国家垄断,或受资本控制,或是政府、资本合谋共享,公众有传播的权利,却没有传播的权力,大众传媒沦为权力、资本奴役公众的工具”。[1]泉港碳九事件的爆发与成功的解决有力的反映了新媒体舆情抗争的有力效用及传统抗争的不足,运用新媒体的力量进行网络舆论抗争,往往是当前群众更多的选择。本文主要以泉港碳九事件为例,针对上诉的传统抗争中的上诉即传统信访手段和现代化抗争手段中的新媒体舆情抗争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当代抗争手段的主流趋势以及运用其手段的具体措施,得出一般规律作为完善政府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渠道。

一、文献综述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及丰富的信息量令当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代网络舆情力量的伟大之处,进而衍生出利用网络舆情力量进行抗争的现代抗争手段。与传统抗争手段凭借抗争者自身所有,直接向政府或机关进行利益诉求的做法不同,利用媒介化进行现代抗争的手段更多的是利用社会所提供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传递自身想法与利益诉求,进而博取社会关注及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低成本且高效率地间接与政府、机关对话,最终以谋求自身利益。面对传统抗争手段中效率低、权责不分明、官官相护等弊端及当前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渐而转向利用现代化抗争手段进行一系列利益诉求。现代化手段主要通过网络、社会舆论的作用进行维权抗争,而近年来对于利用新媒体力量进行网络抗争的研究及社会实例亦不在少数,泉港碳九事件就不失为一个颇为典型且成功的例证。然而,据笔者走访,泉港拆迁事件中在政策等方面确实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现象,且民怨极大,同样是在泉港地区,面对这样的窘境,为何泉港被拆迁者为何没有举起新媒体抗争武器进行抗争,从而达到自身利益诉求呢?这正也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传统信访制度的失效

1.对传统信访制度失效的分析

为监督官僚机制、缓解社会矛盾等,完善政治表达职能,中国信访制度应寓而生。但随着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冲突不断激增等问题使得社会主体纠纷不断,在通过行政申诉、法院诉讼等多渠道寻求帮助无门后,转而报希望于信访机构,“信访洪峰”不断涌现。而作为中国老百姓报之希望,在政治表达上拥有一定力度的信访制度却在当前社会政治文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失效了,那么何为“失效”?

我们讨论的信访是否失效,应从不同对象的角度综合分析。一方面来看,在村民眼中,信访的失效就是黑暗势力阻挡了他们与政府的对话。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参加农村基层工作已经7年,从事信访工作4年的某一基层公务员的眼中,信访并未失效,“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了,人心也日见浮躁,自私自利的人性展露无遗。不客气的说,信访工作让我充分看到,老百姓的辛酸和人性的贪婪,”淳朴农民“的狡诈与无耻,同时也见到了政府的无奈。上访的人不管嘴上说的是什么理由,开始上访的原因,最终最内涵的其实都是“利益”。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深刻反映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基层信访工作者的现状,某些负责人听群众说了半天,最后来一句“你的困难我们理解,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可以说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映照。

实际上,我国在2005年正式颁布、实施了《信訪条例》,这意味着“信访”从法律层面是合法、合理的。信访有多种形式,只要有想法都可以进行信访,但是,为什么群众在实际上访时却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使得信访在他们眼中失效呢?

2.分析失效原因和各方面阻力

(1)政府的打压,个人力量薄弱,难以组织群众。上访则面临着时间、金钱等一系列成本,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在漫漫上访道路上,其成本实在难以承担。而政府的层层打压令大多数普通村民对于政府的行为敢怒不敢言,难以组织其群体上访,因而往往以失败告终。

(2)投机性上访增多,信访机构不堪重负,机构功能减弱。对于群众上访,一部分确实存在表达民情,有冤可诉,而令一部分则存在投机性上访,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进行上访,甚至歪曲事实,欺瞒夸大。迫于上级政府的压力,各级政府对于上访者往往采取截访,再妥协的方法,而这样的行为又使得许多上访者纷纷效仿。这一部分的上访都会使得信访机构负担加大,其机构功能力度减弱,使其不能切身的帮助其他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

(3)信访部门责重权轻,所依据的法规过时,不再适用于当前实际。信访部门作为国家“宪政体制下的辅助政制”,对于政治表达、民情的反映,其作用不言而喻,但其权力过小使得群众、国家的切身利益不能真正的维护。同时,当前信访部门所依据的2005年《信访条例》无论是在效力层级上,还是在规范内容上,皆远不能适应实际处理信访问题的需要。这些以上传统信访制度失效的一部分原因。

三、以新媒体舆情抗争为武器的现代化抗争

1.新媒体舆论力量抗争成功的案例与分析

2018年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东港石化码头发生工业用裂解碳九化学品泄漏事件,泉港区环境保护局多次通报,称空气指标和海水水质标准正常。4天后,《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进入实地探访实际情况,推动舆论迅速聚焦此事,所发视频微博转评量超50万次,视频播放量达2566.1万次。而后更有多家商业媒体对其进行跟踪报道,更有媒体挖出涉事企业当年违规违建等行为。随着央视栏目对泉港事件的报道,并称其实乃“人祸”,将此次事件推向当日热搜,最终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政府对7名涉事人员予以通报并拘留处罚。

泉港碳九事件是运用网络舆论力量进行抗争并成功的典型案例。雖说中中央的一系列主流媒体是推动其走向高潮与成功的重要力量,但我们不免在这里提出一个疑问:在泉港区这样偏远小地,又是如何引起《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及各商业媒体的注意与跟踪报道的呢?在事发之初,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开始有寥寥些许网民带话题发声,但奈何个人力量薄弱,各方消息不断被打压与清扫。而官方的“隐瞒思维”引起村民愈发不满,舆情刺激升温,开始越来越多的人集聚于网上带话题发声,更有具有正义与责任于一身的微信公众号不惜被封号勇敢发声,这些网上聚集的力量开始引起各方微博网友的注意,环保公益人士“麦烧同学”等大V也相继转发、带话题,最终引起中央的注意并进行后方的一系列措施处理。而在处置泉港一系列事宜之时,因由中央插手,最终通报结果等事项亦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平息舆论。

学者郑雯认为“媒介化抗争”是指在互联网愈发发展的时代,“以利益诉求表达为起点,通过迎合媒介逻辑,引起大众、媒体关注,形成舆论压力,逼迫相关被诉求对象出面(通常是政府),以激活制度,实现抗争目标。”[2]在这场新媒体舆情抗争抗争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力量在其中是如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运用新媒体力量迅速集结社会各方力量形成舆论压力,迫使政府以最快快合理的方案解决社会问题与冲突,最终使得群众获得所应有的合理利益。这便是现代化抗争中,与新媒体舆情为武器抗争的魅力之所在。

2.与传统抗争手段相比的优势和劣势

传统的信访制度即使仍是当前基层群众最为普遍的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与维权的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新媒体舆情抗争也逐渐在群众进行利益诉求抗争中占据一定舞台地位,二者间的优势与劣势也逐渐凸显。

(1)与传统抗争手段相比的优势

更能保障抗争程序的规范性、合理性与有效性。现代化舆情抗争,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和媒介逻辑在网络集聚成一股力量为自身或是其他普通群众进行权利表达、利益诉求、权利救治而发声,引起关注并最终形成舆论压力,迫使政府出面协商解决,给予公众一个合理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参与的人群众多,在群众能完完整整表达自身诉求,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有人理性分析其诉求的对错;并且,一般情况下,在抗争进入中期并且抗争目的合理之际,网络上具有一定地位的大V便会于后来变身牵头人领导抗争,保障抗争程序的规范性、合理性与有效性。

抗争更为高效率,结果更为公平。在现代新媒体舆情抗争中,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各级政府也相继入驻新媒体平台,群众能直接并完整的在网络上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与权利,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快速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高效处理,最终在多方协商下令群众获得一个较为公平的结果,平息这场抗争。媒介化的“中介作用”改变了权力机构的不平衡,打破了抗争对象对抗争者的优势地位,大大提高了个人、社会与政府间的博弈空间,使得政府的一举一动几乎透明化的为社会所围观,抗争者更能在抗争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最为公平的结果。

所花费的时间、金钱成本都较低。在新媒体舆情抗争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运用网络力量形成舆情压力最终达到自身利益诉求与权利表达。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实时性本就使得抗争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后期参与抗争并推动其走向高潮的除了最初利益诉求的人,还有社会各界处于责任感、正义感的人,各方通过网络集聚在一起,金钱成本自然微乎其微。

(2)与传统抗争手段相比的劣势

受访数目相对较多,成功几率更小。新媒体成效虽快且有效,但成功的案例还是少。网络实时更新的特点使得许多发声淹没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浪潮中,大多情况只有在涉及群众最本质的利益,如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遭受到侵害才能广为公众所注意,并且在事件进入一定阶段后需要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牵头在网络上组织抗争,将各界分散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保障其利益诉求一致且有效。

被“投机”者所利用,存在具有“投机性”的抗争。无论是传统手段抗争还是现代化抗争,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投机性”抗争,为谋求自身一己之利,大肆欺瞒,夸大事实。这类行为在现代化舆情抗争中往往使得公众为投机者所利用,形成舆论压力,迫使抗争对象妥协让步。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可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身言论,得到真正的“言论自由”,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公众人云亦云,在未来得及分清虚实真伪时被投机者所利用,最终使得抗争对象牺牲自身合法利益被迫接受投机者的要求,以此来平息这场舆论之战。就算日后追究其真相,由于中国当前对网上言论行为的法律制度尚为完善,使得原本助长投机者发声的人的责任无处可追究。

四、运用新媒体作为抗争武器的手段与策略

1.为何泉港拆迁事件未能演变成舆情抗争事件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泉港碳九事件是一起极为典型的现代化新媒体舆情抗争实例,而同为在泉港地区,为何碳九事件演变成了舆情抗争事件,拆迁事件却未能演变呢?

笔者认为,泉港碳九事件更像是“急性病”,所涉及的村民的利益不仅仅在于财产上的损失,更在于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胁。泉港本身作为国家石化重点规划区,大量的石化企业虽为泉港带来了经济,但其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也使得泉港民怨不断,碳九事件的爆发成为导火索,当村民第一次直面感受到自身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民怨大起,奋起反抗,开始有接触网络思潮的较为年轻的一代于网上不断发声。而人类本就将生命安全居于高位,一旦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其与身俱来的社会责任感便会驱使人民为其作斗争。另外,泉港区政府的过于明显的“隐瞒行为”更是刺激了舆论升温,因此才有了后续的抗争大潮,最终得以让中央注意并较为合理解决。

而反观泉港拆迁事件,他更像是“慢性病”。首先涉及拆迁的每家每户中,负责对接拆迁补偿、安置的很多情况下是一家之主,他们大多数接受教育较少,尽管明白拆迁的不合理性也不懂得运用网络新媒体的力量来为自身维权。而在家中或在外的年轻人尽管感受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力量,但由于对拆迁许多具体事宜并未深入了解,自然亦不会想到将此通过网络发声进行利益诉求。就算有部分人通过网络发声,但其个人力量微弱,只要未涉及生命健康之事或太大动荡事件,外界网民对于此类事件也不过览之一遍,偶有评判,但由于中国拆迁事件屡见不鲜,因此若不发生到自身身上,很难引起其他外界网友共鸣,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浪潮中,这样微乎其微的发声便很快被淹没。另外,在泉港拆迁事件中,尽管政府在制定、实施政策上有诸多不妥之处,但其被拆迁村民心中也了然政府拆迁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一步,势在必得,不可逆转。很大程度上,村民亦是认可的,他们在这其中做出的或大或小的抗争,不过是“投机行为”,理由亦未完全充分,因此也很难掀起舆论浪潮。

2.新媒体抗争的尺度要如何把控,如何发揮优势

上文中笔者分析了同在泉港,为何碳九事件演变成了舆情抗争,而拆迁事件却未能,那么若欲将其演变成舆情抗争事件,又该如何把握好新媒体抗争的尺度,发挥其优势呢?

(1)政府

网络的力量具有双刃性,正确把控新媒体的力量,客观反映事实是政府在全媒体时代所应当注意的。在当前的全媒体时代中,各界媒体参差不齐,而网民总体文化素质还未达到几乎人人对于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自我判断的水平,易被虚假、夸大的媒体报道或是网络上的“投机者”所蒙蔽,造成不必要的舆论战。因此政府做好舆论导向的工作,不容忽视。

处理好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的关系,实现资源节约,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在媒体时代,不仅是网络新兴媒体的传播力量不可小视,传统媒体也依旧占据着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协调各方媒体间的关系,将正确价值观、及社会要闻的客观事实多渠道传播给社会各界,引导正确舆论导向,这有利于社会各界正确理解与使用舆论力量,合理抗争为自身捍卫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不被网络中被“投机者”或不良报道所蒙蔽。拆迁过程中被拆村民的“投机性”往往最为突出,夸大其词用以博取社会同情,由此提升个人对政府博弈地位以获得更多个人利益是拆迁之间中妄用舆情力量的典型。

加强媒体监管,引导正向的社会舆论。一方面,媒体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切实发挥好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客观反映社会事实,深入挖掘事件真相,通过持续关注、曝光暴力强拆事件来给政府部门施加压力,推动拆迁纠纷的妥善解决;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尤其是对发展良莠不齐的网络媒体,要借助立法进行规范,对因报道不实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媒体依法追究责任,引导公众理性客观认识拆迁事件,从而为化解拆迁纠纷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社会

客观、全面、积极地监督。尽管拆迁事件于当前网络世界多且矛盾趋于相同,但同时也存在着因地方制度、官员体系、民风等多方面的不同从而存在不同的矛盾。这些矛盾大小不一,但同样无不透漏着当前社会矛盾,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事件。因此,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当站于客观的立场,全员积极监督政府、拆迁者、被拆迁者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应当避免主观上根据网络上传播的不全面信息判断是否对错妄自下结论以及事件严重性大小选择漠视与否。当社会作为一个客观理性的审判者时,社会间的矛盾才能进一步地避免激化,乃至解决。

媒体尊重客观事实,遵法守法,以最客观全面的角度向公众阐述事实。宪法中的“言论自由”并非“绝对自由”,在合法的范围内阐述恰当适宜的话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也是责任,在当前全媒体时代,作为传播社会多方位信息的媒体者更是如此。尊重客观事实,不以博取世人眼球而歪曲事实,甚至因受贿而颠倒黑白,进而侵害一方利益。同时也应当避免信息的片面汲取而传播,沦为他人的投机工具。在拆迁事件中,媒体者应当听取多方利益诉求,客观判断,避免向另一方倾斜。而在撰写编辑之际,同样应当严于律己,不受贿于他人,尊重事实的真相,令社会看到尽可能最客观的报道,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3)个人

合理运用新媒体的力量,使其做到高效率低成本。新型传播模式有着高效节能,低成本的特点,抗争者可一方面利用其优势可以快速进行抗争,在事件发生之后以互联网平台迅速发布,另一方面成立领导机构,各个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整合资源多方推动,发挥更大的作用。泉港拆迁事件中,正因为群众未拧成一股绳,仅仅依靠少数且分散的当地网民于网络中发声,因而也未能掀起同碳九事件那样的舆情抗争。面对拆迁中诸多不合理时,泉港人民应当集结于一处,各村选举代表成立领导机构,各自分工,将不合理处一一列明,而后由领导机构代为发声,其他群众予以响应,在最短期间内取得尽可能高效的成果。

合理、规范进行利益诉求,做到陈述事实不欺瞒夸大。新媒体的力量不仅在于其传播速度惊人,亦在于其无孔不入的特点。任何信息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都会在网络中留下痕迹,网民乃至媒体刨根问底的能力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在运用网络舆情力量的同时,不免有媒体或个人进行求证其所诉之事是否真实,判别所追求的利益是否合理,欺瞒夸大事实或是过分追求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往往会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情节严重者,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拆迁事件中,“投机性”行为是最容易出现也最容易被人所发觉的,因此合理规范地进行利益诉求,谋求合理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对于被拆村民在利用新媒体舆情力量进行利益诉求及权利表达时,应当合理、规范进行利益诉求,做到陈述事实不欺瞒夸大,诉求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利益。

五、总结

全媒体时代依旧在高速发展着,新媒体舆情的力量与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传统信访制度的不足如今不断遭受来自学界的质疑,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集聚与现代化抗争手段中。而随着运用的数量不断上升,而相关法律制度却还未健全,难以避免鱼龙混杂之相。由政府做好舆情引导与监督的作用,社会个人做好自身规范与学习,合理把握以新媒体为武器的抗争力度,这不仅仅适用于拆迁,或是亦同样适用与现代化治理。在现代化治理中,社会矛盾依旧不断且突出,政府无法切身了解民情,人民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自身诉求,致使下发的政策不适用于实际民情,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运用“媒介化”的中介作用,促进政府与社会间的沟通桥梁搭建,使政策真真正正地为人民谋利益,服务人民,做到真正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参考文献:

[1]郑雯.媒介化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19-20

[2]郑雯.媒介化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21-23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