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本溯源巧解最值

2019-06-26

初中生世界 2019年23期
关键词:半轴动点直角坐标

丁 洁

几何问题如果加上“运动”元素,就会由于图形的运动而产生许多“变量”。“运动中变量的最值问题”或“运动中的不变量”往往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解这类几何最值问题,如果缺少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储备,往往难以找到突破口。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道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析,来追本溯源。

例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与y轴的正半轴的夹角为20°,点A在直线l上,OA=2,M为直线l上一动点,P、N是y轴上的一动点,求AP+PM+MN的最小值。

图1

【错解】从“最小值”出发,认为:过点A作PA⊥y轴于点P,这样AP就取得最小值;在此基础上,过P作PM⊥l于点M,这样PM就取得最小值;然后在此基础上,过点M作MN⊥y轴于点N,此时的MN取得最小值。最后,将所求得的AP、PM、MN三条线段相加,得出结果。

【错因】上述“解法”立足于孤立的线段去思考最值,忽视了“AP+PM+MN”的整体性,这样一来,思考就片面化了,隐含的错误就是“AP+PM+MN”这个整体取得最小值时,AP并非一定同时取得最小值。

【正解】对于多条折线求和问题,我们应将“代数求和”转化为“几何求和”,先借助“轴对称”,将同侧线段转变到异侧,再“化折为直”,完成求和。

图2

如图2,以点P所在直线(y轴)为对称轴作点M的对称点M′,则PM′=PM。以点M′所在的直线OM′为对称轴作点N的对称点N′,则M′N′=M′N=MN。∴AP+PM+MN=AP+PM′+M′N′。

这样就可“化折为直”,最值一定是当A、M′、N′在一条直线上时取到。再根据“垂线段最短”,过点A作AH⊥ON′于H,当点N′落在点H处时,AP+PM+MN取得最小值。

由题意,不难得到∠AON′=60°,再根据OA=2,可求得AH=,即AP+PM+MN的最小值为。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对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同学们不妨尝试以下变式训练,以加深相关理解。

变式1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8,0),B(2,0),经过原点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的夹角为30°,P是直线l上一动点,求PA+PB的最小值。

图3

变式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8,0),B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经过原点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的夹角为30°,P是直线l上一动点,求AP+BP的最小值。

变式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8,0),B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经过原点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的夹角为30°,P是直线l上一动点,Q是直线l上一定点,且OQ=2,求AP+PB+BQ的最小值。

变式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8,0),B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经过原点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的夹角为20°,P是直线l上一动点,Q是直线l上一定点,且OQ=2,求AP+PB+BQ的最小值。

【解析】变式2、3、4没有直接给出图形,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画图。此外,这组题由易到难,同学们在看具体解析之前,可以先独立尝试解决。

变式1属经典的“将军饮马”模型,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将同侧两线段转化为异侧两线段,从而“化折为直”,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得最小值。

变式2延续了变式1的思维,再结合“垂线段最短”可得最小值。

变式3、变式4由“两条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拓展为“三条线段之和的最小值”,可继续沿用“将军饮马”模型,多次作对称线段以求解。这两题与前面的例题解法类似,同学们不妨试一试,以检验自己对例题的理解程度。

【点评】例题难度较大,也许你不能一下子理解。而变式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变式1对你而言估计没有难度。变式2中,定点B变为x轴上一动点,难度略有提升。根据“点动成线”的思路,x轴即为所有动点B的集合,所以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A′B的最小值就是A′到x轴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垂线段最短”的“加盟”,使得问题走向深入。变式3、变式4由“两条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拓展为“三条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有了变式1、变式2的铺垫,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到通过类似方法去“化折为直”。

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的连贯性与灵活性,上面的一组变式训练题由易到难,一脉相承。相信同学们在逐一解答的过程中,一定会感受到其中的关联,从而领悟到“化定为动”的命题思路及解题过程中“化折为直”的奥秘。这个案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经典题犹如题根,抓住题根,就等于抓住了整个题系。我们要追本溯源,进行变式拓展及生长。切实理解问题的实质,可以追求大道至简,实现“做一题,会多题”“会一法,得通法”,这样一来,我们的复习就更有效,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半轴动点直角坐标
动点图象类问题的求解策略
一种橡胶扭力半轴组件
从平面直角坐标系到解析几何
“平面直角坐标系”常见错解剖析
深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深刻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
探明究竟,大道至简
——对2018年广州市一道中考题的研究
巧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