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分”实非“汉隶”

2019-06-26杨柳青

中国书画 2019年6期
关键词:横画秦简汉隶

◇ 杨柳青

本文经过梳理,认为“八分书”并非成熟的汉隶,而是存在于西汉早期甚至更早的古隶,隶书波磔尚未完成,扁形取势的字形尚未普遍,主要来源于篆书的快捷书写,保留篆书构字部件与用笔特征。

一、“八分”名称的来历及争议

启功先生曾说:“八分这个名词是汉末才有的。”〔1〕他举证《古文苑》(卷十七)魏闻人牟准《魏敬候碑阴文》说:“魏大飨群臣上尊号奏及受禅表觊,并金针八分书也。”此处说《受禅表》是卫觊所书。卫觊(155—229),字伯觊,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又引宋周越〔2〕《古今书苑》所载蔡文姬的话说:“臣父造八分,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唐六典》卷十说:“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上:“又楷隶初制,大范几同,故后人惑之,学者务之,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以上可以看出古人或是因为“八分”字体特征而命名,或是因为“八分”字体的构成而命名。“八分”最早也是东汉时期提出来的。

图1 天水放马滩秦简《乙种日书》

图2 里耶秦简

从“八分书”的命名也可以看出关于“八分”的判定颇有争议。启功先生认为“八分书”是人们为了区分新产生的字体而起名于“旧隶字”。出启先生认为“八分”和“旧隶字”是同一种字体,“八分”的命名也是为了和“新隶字”加以区分。这里的“新隶字”指的如汉永寿瓦罐、汉熹平瓦罐、魏钟繇表启、魏景元木简、魏成熙木简和吴谷朗碑上的字体,这类字体接近于楷书又不是规范的楷书。这类字体有很浓重的隶书意味,可以断定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性字体。如南朝王愔所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南朝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上:“案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做也。”上述观点认为“八分”书是由“王次仲”所造,若真如此,那么王次仲不详的生卒年代给“八分”的产生年代又披上的了一层面纱。或以为王次仲是秦始皇时期人,或以为王次仲是汉灵帝时期人。张怀瓘《书断》中指出:“案《序仙记》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少年入学,屡有灵奇。年未弱冠,变苍颉书为今隶书。始皇时官务烦多,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然长引,至于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魏《土地记》云:‘沮阳县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又杨固《北都赋》云:‘王次仲匿术于秦皇,落双翮而冲天。’案数家之言,明次仲是秦人,既变苍颉书,即非效程邈隶。案蔡邕《劝学篇》‘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始皇之世,出其数书,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如果王次仲归为秦时人是合理的,那么“八分”就是由王次仲变篆书这种古形,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

《汉书·艺文志》和《说文·序》中指出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汉代就有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的传说。但是,随着考古证据的出现,战国晚期隶书已出现。字体产生年代较早,书法史尝将这种字体创造嫁接予一人,如隶书的“创造者”程邈即如是。顺着时代推进到汉末阶段,成熟的汉隶在人们眼中即是“隶书”,再将“汉隶”取名“八分”似乎有些依据不足,与“常理”不合。蔡文姬的话“臣父造八分”略显可疑。按照上述逻辑,命名与汉末的“八分”产生的年代似乎要向前推进。

我们能看到的汉隶不乏精美的作品。《曹全碑》刻于东汉,书法史上此碑作为成熟汉隶的经典,艺术价值足以代表后汉的较高水平。若“八分”是“汉隶”,《曹全碑》便可以归类于上述中的“八分”之列,但是在书法史中并没有任何观点承认类似《曹全碑》的隶书为“八分书”。“八分”应该是区别于成熟“汉隶”的字体。

图3 (西汉)马圈湾习字觚

图4 (西汉)甲渠候官文书

关于“八分”命名的滞后性。

“八分”就是具有篆书和隶书字体特征的字体。产生于秦末汉初的的“八分书”,为什么在汉末才给予了“八分”命名?隶变是书法史的“分水岭”。之所以称“隶变”为一个时期,是因为隶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短期的产物。在这个阶段产生了较多的形态变化程度较小的字体,分布于战国至两晋时期,因为字体变化幅度较小,所以难以明确区分。汉代是书法意识萌芽和发展的阶段,历史上第一篇书论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虽然没有笔法或者字法的深度认识,但是它是最早对草书进行非议的一篇赋文。通过《非草书》可以感受到汉代对于书法审美意识的觉醒。启功先生指出人们是为了区分字体才给具有篆书和隶书形素的字体以“八分”命名,这恰恰也表明“八分”命名滞后性。所以早于汉末的字体,到汉末才给出了明确的区分加以命名。从秦代权量上的铭文可以很明确地看到秦小篆受到隶书的影响,这种包含着较多隶书成分的诏书铭文与一部分秦简文字也有相似。隶书字形符号产生的具体年代已经无从断定,但是很清楚,隶书书写的年代肯定早于成熟隶书的年代。将意识转化为实践需要一段时间去完成,而将实践结果相互分享传播,再达成共识,这一阶段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完成。加之在秦汉之际,学习文字、使用文字的人相对少数,这样使传播就更加困难。借鉴文字发展的规律,例如“北”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背离,随着使用出现了败走、败逃者的意思,后引申为北方、北部地区等。人们为了使用的方便,又造出“背”字加以区分。同理也可以看出随着文字进一步变化,人们会将新的事物与旧事物通过命名上的不同进行区分。而“八分书”正式印证了蔡文姬“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的定义。“八分”即为具有八分篆书书写元素和二分隶书书写元素的字体。从文字发展规律上来说,这类字体就是秦末汉初,甚至产生于秦代也是极为可能的。“八分”命名的滞后性问题,宋宁在题为《“隶书”“八分”实名再梳理—兼论书法史写作的“倒叙”问题》〔3〕中也提到。

二、从简牍书法中论证“八分”

西汉碑刻罕有传世,我们可以从秦末汉初的简牍中间找出“八分”的字体。

1. 天水放马滩秦简《乙种日书》〔4〕(图1)

从放马滩秦简的字体可以看出,篆书字体笔法解放。从横向入笔的笔法看来,藏锋入笔,横画趋于平直。横画没有波磔,字体中收笔几乎没有露锋出笔。字体方正,很少有成熟汉隶那样方扁的字形,甚至可以看出有少数的竖长形的字。

图5 (西汉)马王堆汉简

2. 《里耶秦简》(图2)

《里耶秦简》中横画藏锋入笔,横画处于篆书笔法解散的初期,从曲变直的过程,进化的速度较慢,所以横画少波磔,但是并非完全没有波磔。因为从上述简书字体中可以看出字体快写对于字体“有意识”的改造,少数的波磔也是快写的结果。

3. 《西汉·马圈湾习字觚》〔5〕(图3)

从《马圈湾》汉简可以看出捺画出锋向上挑起,略微有燕尾之势,但是没有成熟汉隶那样的明显。转折处使用篆书的圆转用笔,字体较方。隶书字体里存在较多的篆书元素。这就是西汉“八分书”的例子。

4. 《西汉·甲渠候官文书》(图4)

西汉简牍中此类字体整体形态见方,入笔藏锋运笔,形成了圆形的横画起笔形态,笔画平出空回或者无挑锋出笔,基本形成波磔笔画。这种字体形态和成熟的“汉隶”有本质区别。

5. 《马王堆汉简》(图5)

从《马王堆汉简》中可以看出这中隶书也保留了较多篆书用笔特征,整体字体呈现出竖长的姿态,没有隶书明显的波磔,波磔幅度较小,字体平正,明显是“八分书”。

6. 《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图6)

这批简牍是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图中的字整体呈现出竖长的状态,并没有显示出隶书偏的特征。同样是书写于简牍上的字体,第二字“见”是出现了轻微的挑笔,也没有成熟汉隶应该有的波磔,转折处大多为提笔圆转的结果。

三、“八分书”出现多重解释的原因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秦简所代表的隶书还只是一中尚未完全成熟的隶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有很多字的写法仍然接近正规篆文。其次,有些字虽然有了跟成熟的隶书相同或相似的写法,但同时仍然使用接近正规篆文的写法。”〔6〕我们不难解释蔡文姬所述“八分书”产生的时间可能是东汉之前的秦代,这种承载八分程度篆书、其余两分是隶书的字体与西汉成熟的汉隶,以及上文所提及的“新隶体”,都属于隶书范畴,但在字体特征上有细微不同。西汉几乎无碑刻传世,大量的简牍出土后,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裘锡圭说:“八分笔法的萌芽出现得很早。在抛弃了正规篆文的笔法之后,如果把字写得很快,收笔是迅速提笔,横画和向下方的斜笔很容易出现尖端偏在上方的尾巴。如果把这种笔法‘正体化’,八分的挑法就形成了。”〔7〕字体的逐渐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慢慢改进的过程,改进本身涵盖正在探索的因素,使之呈现出多样的状态。不管是“秦隶”“八分”“隶书”还是“新隶字”,都是隶变过程中字体产生的不同形态。正因为这些变化较为微观,变化不是很明显,所以对于书法意识较为薄弱的古人来说,区分这些字体是有难度的,在现实使用遇到困难以后,不得已区分的情况下进行细致的分类。“八分书”时间跨度较长,或是与古人历来拥有“复古”“尚古”情节有关系。裘锡圭先指出:“在少数东汉晚期的碑刻上,还可以看到有意按照小篆字形来写隶书的复古现象。”〔8〕因为汉代墨迹较少,我们从简牍书中可以寻觅隶变阶段文字演变的规律,并足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图6 西汉简牍《劳边使者过界中费》

可见“八分书”是存在于早期的古隶,这种存在于西汉早期、秦甚至更早时期的字体,所呈现出来的样貌拥有对应时期字体特征。“八分书”整体取势较为平直,比起隶书字体波磔较少,还保留篆书藏锋入笔的笔法,字体方正。对比金文字体,“八分”文字笔画较为平直,整体取向平正。“八分书”更加像是古隶这类字体,字体间的笔画中有大量的篆书元素,因为与篆书书写年代较为接近之故。与之对应的“新隶体”便是接近楷书字体的杂糅字体,这种字体也是演变成楷书之前无限接近楷书书写的字体。在整个字体演变过程中,一种新的字体出现并不是瞬间产生的,这种变化是一种较慢的“化学反应”。

结论

可以得出,蔡文姬所述“八分”是“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的字体,这个观点是对的。“八分书”就是篆书和隶书用笔共存并且产生于秦末汉初期的一种俗体,其特征篆书的元素多于隶书。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在楷书形成之际慢慢消亡。“八分书”是一种过渡性的字体,在字体演变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命名滞后性来说,这种现象符合书法史发展规律。“隶变”存在各种多变和复杂因素,古人并没有留下确切的定义,只是给这种“神秘”字体以“八分”的名字。

猜你喜欢

横画秦简汉隶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一)
画说汉字——百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学生写不好“横画”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汉碑档案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
秦朝已有九九乘数表
写字大课堂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