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国家打出“组合拳”

2019-06-25

中国食品工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安全辣条监管

文/本刊记者 林 勇 郭 伟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坚持零容忍,对食品安全问题重拳出击、多措并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该看到,食品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受产业发展水平、饮食消费水平、诚信道德水平等影响,食品安全监管中仍面临一些难题。

监管实行“四个最严”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表示,针对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除了在处罚方面,要依法提高违法成本,创新巨额惩罚制度、巨额补偿制度、重奖举报人制度等。

3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召集相关司局会议,针对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举一反三,研究长效监管措施。

会议指出,要加强重点监管,组织各地加大对原材料的监督检查力度。要严格日常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大对相关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要强化信用监管,对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要落实各方责任,特别是要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鼓励社会监督,发挥好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及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力量,推动实现社会共治。

对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全过程监管”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聚焦问题辣条后,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整治行动。像央视曝光企业所在的湖南平江,对100余家辣条企业进行整治。河南也开展整治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的“百日行动”。甘肃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则下发公告,决定在全省所有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辣条。

据《中国食品工业》“食安中国走基层”特别报道组了解,“辣条”是消费者对其的俗称,其学名按产地、生产标准不同可分为“湘式挤压糕点”和“调味面制品”,即南北两派。“南派”主要集中在发源地湖南平江县周边,辣条厂商较小、品牌众多,但缺乏代表性企业;“北派”则主要集中在河南郑州、漯河等地,以卫龙辣条为主要代表企业。市面销售的辣条为追求口感和色泽,多会使用大量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或许在国家规定的合格范围内,但是孩子会因为辣条的口味较好,一次吃上好几包,这样就会有“叠加效应”,摄入的食品添加剂就会过量,对儿童来说显然不是健康食品。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学校周围200米禁售是治标不治本,管住源头才是真道理,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据报道,2015年至2017年,全国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登上了食品监管部门的“黑名单”,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是主因。而被查出问题的131家辣条生产企业中,仅49家拥有注册商标。辣条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侧影,如何加强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保障整个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从生产源头与流通环节都做到“全过程监管”,是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针对“3.15”曝光出来的问题,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马林青代表省食安办表示,电视画面中的生产环境“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这同时也反映了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对校园食品安全的不重视,基层监管不力,学校对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不到位。从辣条产业的生产布局和市场定位来看,其之所以发展为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的一大痛点,说到底还是与市场监管不力和监管力量分配不均有直接联系,加上面筋制作生产对技术资金的门槛要求不高,个别地区的辣条产业成了地方经济支柱。

这种背景下,监管滞后与地方治理上的投鼠忌器,使得“五毛食品”问题愈演愈烈。另外,安全规范的缺失,也打开了制度后门,中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马林青提出,从现在开始,在辣条产业的产品标准出来之前,全省暂停审批新的辣条生产企业;被曝光的河南两家及湖南两家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一律召回,一律下架,一律封存,停产停业,生产负责人控制起来;全省无照无证的门店,一律先关门停业整顿。要先清场,再追溯,再查处,再问责!

抓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首要责任

《中国食品工业》“食安中国走基层”报道组了解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职责、考核监督、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规定》明确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规定》的一大进展在于地方政府负首席责任,“前几年,食品安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整个管理层阶段,食品安全体制属于多头监管,农业部门、工商部门、食药部门和质检部门都在进行所谓的监管。未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不仅要单纯落实监管责任,还包括机构调整、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落实”。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梅君,在2019年1月24日举行的全国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起步晚,专业人员不足,技术装备手段落后,风险防控能力总体比较薄弱,这些问题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正因如此,近年来,检察机关坚持重拳出击,不断加大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力度,办理众多危害食品安全案件及其背后渎职犯罪。

2018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11起检察机关加强食品安全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在加大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力度的同时,检察机关还注重严查食品安全领域的职务犯罪。在11起典型案例中,最高检选择了6起渎职犯罪案件,多名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负责人被判刑。

孙梅君指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坚持严字当头、重典治乱,通过巨额处罚、数罪并罚、联合惩戒,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称,《规定》是第一部关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的党内法规,对于推动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尽职免责”食品安全工作格局,提高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将发挥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规定》着重强化了结果运用,明确跟踪督办、履职检查、评议考核结果应当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和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这位负责人回答道。

有业内人士认为,问责不能有盲区,既要处理乱作为,也要处理不作为。“食品安全依赖一种企业守则,有些食品生产经营者见利忘义。国家规定了一些监管和要求,包括食品安全法,号称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但是企业并没有认真落实跟进。”关键在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让其守法经营,强化自律,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内部管理。

“地方政府必须要根据《规则》,建设相应的监管能力,其中包括建立一套食品安全监管的溯源制度,最后要查清责任。”郑风田说,《规定》怎么去落实才是关键。

郑风田认为,《规定》的出台,推动了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未来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能力建设、队伍建设,最终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构建全方位食品监管体系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相关专家认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障食品安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在实践中要改变政府一家“单打独斗”的格局,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治、媒体监督、消费者参与、司法裁判等社会共治体系,共同致力于保障食品安全。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创新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方式。推广大众参与式科普,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守法意识。

第三.推进企业信用公示,增强食品安全信用系统对消费者的交易指导功能,行业协会要当好引导者,发挥行业自律管理作用。同时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诚信机制的失信联合惩罚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巡查、检验工作,将违法、失信行为纳入生产经营者社会信用体系黑名单。

第四.加强过程控制和日常监管,实行严格的积分动态监管,严格市场准入,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有敬畏意识和底线意识。

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问题,事关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法治化、规范化监管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只有严的标准、实的举措,真正做到落地有声,群众舌尖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安全辣条监管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以数字感知聚拢需求,做大做强产业链条——湖南平江:一根辣条的走红之路
辣条城,我来也!
辣条“国标”将火热出炉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为亿万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辣条Boy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
切实加强对网吧的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