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知识平台中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影响研究

2019-06-24曹馨月任紫薇魏金蕊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协同创新

曹馨月 任紫薇 魏金蕊

摘 要:通过对虚拟的知识平台中知识共享效用和知识创新能力的研究,分析其对于平台中知识存量变动的影响,以知识存量的变动判断平台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产生的协同创新,并运用仿真和系统动力学相关知识绘制知识平台中知识共享对于协同创新的影响的因果反馈图和系统流图。根据仿真结果,分析知识存量的变动与知识共享效用和知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最终对知识平台的运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存量;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1-0187-03

引言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下,对于一个平台而言,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平台协同创新更为重要。因此,提高平台的协同创新能力,分析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有效的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有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的研究成果大都聚焦于新兴技术企业和产学研机构,鲜少有将平台作为研究主体,探讨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本文从平台角度出发,探讨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平台协同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本文根据得到的影响协同创新的因素,结合系统动力学,建立流图模型,进行仿真,进一步分析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的影响,为平台协同创新提供一些建议和理论依据。

一、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在现有的研究中发现,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有很多。在此将其概括为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客体和知识共享组织三大方面。

(一)知识共享主体

从知识共享主体的角度来说,徐美凤提出两个方面:动机和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其中,动机包括得以解决问题的信息动机,还有进行知识共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认同感等心理动机;而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的进行起着显著的正向影响[1]。而李志宏引入了关系质量这个因素。其研究发现,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好、相互之间信任程度越高,知识共享的效果越好[2]。

(二)知识共享客体

知识共享客体,即知识本身的属性也影响着知识共享。姜文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对象中的障碍因素就包括知识容易形成垄断、难以传授与学习以及难以收集和储存[3]。易菲认为,知识的黏性、知识相关性、知识可表达性、知识模糊性、知识复杂性、知识私密性会带来知识共享障碍[4]。

(三)知识共享组织

本文从组织结构、文化、组织氛围、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知识共享组织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蔡翔和李翠的研究认为,具有适中的规模、扁平化和柔性化结构设置的组织更有利于知识共享[5]。王娟研究发现,良好的组织文化会促进员工之间的信任,从而对知识共享产生正面的影响[6]。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受组织文化的影响,如果组织中利他文化占主要地位,那么这个组织中的共享程度就会很高。Bock认为,通过培养一种长期存在、互相信任的组织氛围,知识可以更好地去分享和利用[7]。徐小龙在研究中指出,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成员参与动机,针对不同成员的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8]。所以,合理的激励机制会对组织中的知识共享起到促进作用,不仅使具有共享意愿的成员可以得到奖励,还可以吸引更多成员参与知识共享,加深知识共享的程度,促进信息的传播与利用。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选择平台中知识存量的变化作为知识共享过程中产生的协同创新,其值的变动受到知识共享效用与知识创新能力的双重作用。而平台中的知识隐形度、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知识共享效用,平台的激励机制、文化氛围、沟通协调同时影响知识共享效用和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也是影响知识创新能力的一大因素。本文构建的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影响的因果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二、知识平台协同创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由于本文的研究内容是知识平台内部的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所以模型的边界是一个平台内部由知识共享引起的协同创新的变化因素。通过上文得到的知识平台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影响的因果关系反馈图,构造出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此模型中,知识平台是一个虚拟平台。由于知识存量指的是系统对知识资源的占有总量,知识存量多的系统自然就有更大进步空间,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所以本文中协同创新的绩效用知识存量的变化来表示。此外,假设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都发生在一个持续运行、不间断的平台,并且平台内部的人员不会出现流失的情况。

(二)系统流图的建立

本文將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进行知识共享过程中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的因素,还有一部分就是知识共享之后影响共享的知识进行创新的因素。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总结,第一部分影响因素包括知识的隐性度、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存量,第二部分影响因素包括创新意识和知识共享效用,对这两方面都有影响的有激励制度、文化氛围和沟通协调。基于上述分析,建立的知识平台中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影响的系统流图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知识存量一个状态变量(L),一个流速变量(R)是知识增长速率,两个辅助变量(A)包括知识共享效用和知识创新能力,八个常量(C)。

(三)方程设计及变量

L知识存量=INTEG(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增长速率,10)

R知识增长速率=知识共享效用×0.6

A知识共享效用=知识吸收能力×0.078+知识共享能力×0.098+知识共享意愿×0.118+激励制度×0.137+文化氛围×0.157+沟通协调×0.176+知识存量×0.197-知识隐性度×0.039

A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共享效用×0.114+沟通协调×0.143+创新意识×0.2+文化氛围×0.257+激励制度×0.286

在辅助变量的计算中,各个常量的权重都是通过层次分析法,根据构建判断矩阵,再用matlab代码计算出来的。

模型中的常量的值都在[0,1]内随机取值。

三、模拟仿真与灵敏度

本文利用Vensim-PLE软件进行仿真,设定模拟时间为100个月,并且系统中知识存量的初始值为10。

(一)仿真结果分析

从图3系统进行仿真的结果可知,在给定的100个月内,知识共享效用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快,说明在一开始平台规模比较小的时候,由于参与人员数量很少,所拥有的知识也很少,此时知识共享的氛围不够热烈,所以人们的共享意愿并不强烈,而平台本身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所以知识效用较低。当随着时间的变化平台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规模的时候,拥有的知识足够多,激励机制也比较健全,就会吸引更加多的成员进来,进行知识共享,所以增长速率越来越快;而知识创新能力的增长也越来越快是因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与理解,对共享得到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所以可以进行有效的创新。知识增长速率和知识共享效用的变化是成比例的,所以知识存量在知识增长速率和知识创新能力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增长速率也越来越快。

(二)灵敏度检验

灵敏度分析是对同一个模型中的变量的取值进行改变,再比较输出的结果,对其影响程度和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知识共享意愿作为变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改变,其中e1到e8是依次增加的,观察输出结果。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当知识共享意愿增加的时候,知识存量也发生明显的增长趋势,说明在知识共享意愿低下的时候,很少人愿意拿出自己的知识进行共享,这就导致了很难得到新的知识或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协同创新也就相应的处于低迷的状态,导致知识存量少;而当知识共享意愿增加的时候,人们通过知识共享实现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自然知识存量也会快速地增加。从而得出,系统对知识共享意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平台为视角,探究其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知识共享效用和知识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的影响,根据上文利用仿真的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

1.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知识共享意愿为代表,知识共享意愿增加的时候,知识存量也明显增长。因此,平台管理者需要重视知识共享意愿,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在平台上积极的共享者、有着较强的知识共享意愿的平台成员。通过这些成员,大力宣传知识共享,提高不积极的知识共享者或者潜在的知识共享者知识共享意愿,从而促进协同创新行为。

2.知识共享效用和知识存量的变化一致,说明知识共享效用对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平台管理者要不断提高平台上的知识共享效用,来促进协同创新行为。从知识的隐性度、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知识共享意愿这四个方面对知识共享效用的影响来看,首先,平台管理者可以引进一些高技术软件,利用这些高技术软件对知识进行加工,将知识更加方便接受,降低平台知识的隐性度;其次,平台管理者可以引进更多的平台话题,增加平台内容,从而侧面敲击成员知识共享的能力,提供平台的协同创新。

3.知识创新效用和知识存量的变化一致,说明知识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也存在显著的影响。知识创新能力主要受激励制度、文化氛围、沟通协调和创新意识的影响,其中激励制度、文化氛围、沟通协调也是知识共享效用的影响因素。因此,平台管理者需要可以制定一些激励政策,比如悬赏、打赏或者会员机制等等,鼓励平台成员进行知识共享,提高他们的知识共享意愿,从而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用和知识创新能力。此外,平台管理者需要重视成员之间的沟通,培养平台成员的沟通意识,让平台成员之间多交流,强化彼此间的知识联通性,避免沟通障碍。

参考文献:

[1]  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1):72-77.

[2]  李志宏,李敏霞,何济乐.虚拟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2):53-56.

[3]  姜文.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3):200-203.

[4]  易菲,龍朝阳.联盟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客体障碍因素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0,30(5):76-78.

[5]  蔡翔,李翠,郭冠妍.团队内部粘滞性知识共享的模型构建与管理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7):139-142.

[6]  王娟.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2,30(7):993-998.

[7]  Gee-Woo Bock,Robert W.Zmud,Young-Gul Kim et al.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J].MIS quarterly,2005,29(1):87-111.

[8]  徐小龙,王方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8):83-86.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协同创新
价值网络关系结构跃迁中知识共享模式演变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及社会资本影响因素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