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半坡型鱼纹的演变看庙底沟型彩陶纹样的来源

2019-06-24高会卓张玮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鱼纹半坡彩陶

高会卓,张玮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引言

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文化中,鱼纹作为彩陶上最显著的图案出现,是原始人民生活及精神文明的体现。而在半坡和庙底沟文化中都有鱼形纹样的存在,由于庙底沟型彩陶中的鱼纹远没有半坡型鱼纹所呈现出的变化多姿,因而受关注甚少。但其实在庙底沟型中也有少量的象生性纹饰包括鱼纹、鸟纹等,而更多的则是抽象的几何形纹,可以分为直线型几何纹、多边形与三角形几何纹、圆弧形几何纹等。通过研究庙底沟型几何化纹样的造型及演变过程发现,这些纹样大部分是由鱼纹拆分后细化再重新组合而成。从写实性鱼纹到后期逐渐趋向抽象化,最后到元素的拆分与重组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是仰韶文化彩陶的演变过程。对这一体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5000年前史前文化的认知、理解。

二、半坡型与庙底沟型鱼纹分类与判读

(一)半坡型单体鱼纹与复体鱼纹

半坡类型彩陶鱼纹根据其鱼纹造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种类型(图1),多绘于卷唇折腹圜底盆或钵的里壁以便观赏。早期以单体鱼纹为主,晚期则复体鱼纹较多。苏秉琦先生将半坡时期彩陶鱼纹的发展序列总结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写实鱼形,画在盆的里壁;

第二阶段:简化写实鱼形,鳞纹简化,画在盆的里壁;

第三阶段:图案化鱼形,鳍消失,上下堆成,画在盆的腹部外壁;

第四阶段:发展的图案鱼形,各部分解为几何图案纹。

图1 半坡型鱼纹各种变化

图2 庙底沟型简体鱼纹的演变

由此可以看出半坡型鱼纹呈现出由写实向抽象化发展的趋势。早期的单体鱼纹鱼嘴、鱼眼、鱼鳃、鱼鳍等各个部分都刻画的十分仔细,结构完整,比例和谐。鱼儿在水中灵动地游行、捕食的动态都统统被表现出来。这时的鱼纹在笔者看来是原始人民对于身边事物的临摹式描绘,但描绘方式却不尽相同,鱼纹形态各异,并且这种临摹并非完全的写实,它进行了选择性的省略,例如,在鱼身的刻画上普遍采用斜线网格来表示鱼鳞的手法(图1)。也许并非刻意但无意中形成了虚实相结合的画面,节奏鲜明。古希腊美学倡导艺术模仿自然,苏格拉底强调“艺术模仿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为艺术模仿包含了创作者提炼、概括最后形成典型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所追求的不再是形似,而是神似。

而发展到半坡后期的复体鱼纹开始呈现出图案化的特征。具体可以看到:复体鱼纹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组合而成,鱼头逐渐简化为直边三角形或直接舍去,鱼鳍则用线纹表示,鱼身和鱼尾只能看到骨架状的外部特征,用圈中点晴的方式表现鱼眼。

(二)庙底沟型典型鱼纹与简体鱼纹

庙底沟型彩陶中其实也有不少鱼纹纹样的出现,并且在陕西等部分遗址中均有发现。庙底沟型鱼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为具象写实的鱼纹,在陕西西乡何家湾、河南郑州大河村、铜川李家沟等地都有发现。根据鱼纹的具体形态划分,处于由写实向抽象发展的阶段的鱼纹被称为“典型鱼纹”;而完全抽象化的鱼纹被称为“简体鱼纹”。庙底沟型的写实鱼纹与半坡型的极为相似,都习惯用斜线网格纹的方式表示鱼鳞。而典型鱼纹则是在继承半坡鱼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造。整个鱼形呈现对称分布,头部区域鱼目被省略,鱼鳃被拉长放大,鱼鳍和鱼尾由直边三角形构成,鱼尾形似剪刀,因而被称为“剪刀尾”。

简体鱼纹,是鱼纹发展进程中最为抽象化的绘制方法(图2)。鱼身、鱼鳃等各个部分几乎都被省略,仅仅留下了“剪刀尾”和一个小黑圆点用来表示鱼头,表现为细长的条带状。这种省略头部,头身分离的手法,在半坡时期就开始使用,可以看作是鱼纹拆解的开始。简体鱼纹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典型鱼纹,但分布范围却更广。在华阴南城子和扶风案板以及晋南翼城北橄均有发现。

从半坡型彩陶中的单体鱼纹发展至庙底沟型的简体鱼纹是一个从具象至写意的过程,最后虽然没有了鱼的具体形态,但其所象征的意义并未改变。“形逝意存”这是作为艺术创作者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境界,并不强求形同,但寻意达。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简化或夸张,而是需要创作者们具有极强的艺术感知力和概括能力,且熟悉掌握纹饰符号的运用。鱼纹的发展演变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这也是人类逐步走向文明重要标志。

三、花瓣纹演绎——鱼纹的拆分与重组

(一)花瓣纹的演变

庙底沟时期彩陶鱼纹发掘的数量并不多,并出现了大量的花瓣纹、西阴纹、圆盘纹等。但根据鱼纹的拆分与重组演绎,发现它们都可以归属于鱼纹系统之中。

自半坡时期出现鱼身分离标志着鱼纹拆解的开始。在笔者看来这也许只是原始人民在创造时无意中发现单独绘制出鱼头也能表示鱼的象征意义,那么鱼目、鱼唇不都是鱼的表象可以代替鱼的全形?从而一系列鱼的特征被提炼出来并加以细化、夸张等艺术处理后重新聚合,大量格律化、抽象化的精简图案纹样就产生了,它们虽然已经没有鱼的特征,但依旧具有其象征意味。

花瓣纹以双瓣式花瓣纹和四瓣式花瓣纹为典型,双瓣式花瓣纹早在半坡时期就有发现,并非是庙底沟时期所单独创造的。庙底沟时期在陕西原子头出土的彩陶器皿中发现了无头的鱼纹,而取代鱼头位置的是双瓣花瓣纹和圆盘形纹所组成的纹饰,这也是首次将花瓣纹与鱼纹联系在一起,到后期双瓣式花瓣纹和圆盘形纹则单独构图重组,逐渐脱离了鱼的本体。

观察半坡时期的彩陶鱼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由弯曲的弧线所绘制而成的弯角状鱼唇图案,将这一元素提取出来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纹饰的表现手法,而伴随着鱼唇的演绎,其构成元素抽象为叶片形与弯角形两个元素并以地纹的方式组合而成。四瓣式花瓣纹就是在变形的鱼唇的基础上,单独提取叶片这一元素,形成了极具装饰效果的花瓣纹系统。结构上对称分布,花瓣呈现聚合状由中心向内聚拢(图3)。黑白图底关系,虚实相映的视觉效果深入人心。

通过研究庙底沟型几何化纹样的造型及演变过程发现,这些纹样大部分是由鱼纹拆分后演绎再重新组合而成,成为了一系列符号,并且与鱼纹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那么是不是仰韶文化中的其他纹样装饰也蕴含着十分隐晦而独特的内涵意义等待我们去破解码?仰韶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越来越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将这些谜团一一揭开。

(二)花瓣纹的视觉元素探索

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起源阶段,美与用总是统一的”。原始人们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所特有的装饰范式,并且以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构成规律、色彩心理、形式法则等一系列设计方法去观察这些作品,我们惊讶地发现5000年前的人们对其竟然已经有所掌握并应用。但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作为原始人们现实生活实践的产物,而鱼纹的出现毋庸置疑是与其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紧密联系,所以这时所产生的装饰美,并非是单纯地追求审美体验,因为当时的人们是难以脱离自己的生存去欣赏美。

庙底沟型彩陶纹样中的花瓣纹由圆点、圆曲线、圆弧线构成,并呈现出彼此紧密联系、对称分布的二方连续构图,具有强烈的均衡、秩序的美感(图3)。远古时期的人们并不了解设计美,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装饰手法?在笔者看来可能是与点、线、面的不同形态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验的变化相关。弯曲的弧线犹如水般波澜,使人能够通感并联想到自然万物,获得理智而柔和、神秘而变化的审美感受;水平的直线犹如人躺卧的形态一般,会使人潜意识下感受到舒适感。在色彩选择上,受社会条件下颜色材料的限制,一般只使用到黑、白、红三色,彩陶以黑色为主色,黑红搭配,充满了迷幻色彩对比强烈;而黑白配色,更是沿用至今的经典,“知白守黑”更是中国道家所倡导的处世境界。

图3 花瓣纹的演变

图4 婴儿瓮棺

四、鱼纹的象征意义

无论是半坡型还是庙底沟型彩陶文化之中,鱼纹都是贯穿全过程的纹样,对原始人们来说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但鱼纹背后所隐藏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同的学者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而在这之中以生殖崇拜说、自然崇拜说等观点得到了较多的认可,但也存在着部分相矛盾之处尚未得到合理的解释。

(一)生殖崇拜说

仰韶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发,医疗卫生水平更是无法保障,造成婴儿的存活率很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婴儿瓮棺的存在(图4),整个社会的平均死亡年龄也比较低。且在氏族社会时期,一个氏族的兴衰与否取决于其人数的多少。而鱼的生殖能力强,自然就成为原始人民所崇拜的对象,他们渴望拥有鱼一般强大的生殖能力。“鱼妇”一词在古代的很多传说中均有记载,即象征、寓意着生育之神。但存在矛盾的是,除鱼类以外,还有大量的哺乳类动物、两栖类动物等繁殖能力与鱼类不相上下,那么为什么唯独选择鱼类作为其描绘的对象?

(二)图腾崇拜说

首先“图腾”的含义是一个氏族公社的徽号或标志,张朋川指出:“半坡类型的一些氏族聚居的村落由向心的几组尾群组成 , 反映出强烈的集团意识 ,由于以边缘为纽带的亲族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 ,导致了这一地区图腾艺术的繁盛 。”鱼被视为半坡人民的保护神,并认为氏族成员们均由鱼演变而来,会受到鱼的保护。但原始居民一旦将鱼作为本氏族的图腾那么是禁止杀害本族的图腾,更不能以其为食物,否则会遭到报复。然而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鱼骨架及捕鱼工具,这就表明鱼类是作为其重要的食物来源,若按照图腾崇拜说的原则,显然自相矛盾。

(三)自然崇拜说

仰韶文化时期人类还处于较原始的生活状态,自然科学的概念还未产生,对于很多现象是他们所不能解释的,只能寻求其他精神上的寄托,于是各种神化的观点就产生了。鱼儿能在水中畅游,而他们却无法做到,因此认为鱼儿是受神灵的掌控,是神灵的象征,在陶器皿上广泛的绘制鱼纹便是对神的崇敬。然而对于这一观点也是一样,人们既然认为鱼是神灵,又怎么会去食用它呢?

但是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启蒙阶段,没有文字的存在,且时间跨度大,对于这个时期文化认知困难,只能以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去推测判读,那么很有可能会存在过度解释的现象,这很难避免。但无论如何仰韶时期的艺术创作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抽象纹饰的发展,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也不乏装饰与现代美感。

五、结语

从半坡类型的彩陶鱼纹发展至庙底沟型花瓣纹的传播过程中,其分布范围逐渐变广,包括以渭水流域为中心,晋南、豫西等边缘地区,呈现出历时久、影响深的传播特点。那么在笔者看来我国新石器时期必然经历了一次融合统一的过程。因为只有在统一的氛围之下,才能使仰韶文化中的彩陶艺术不断演变。即彩陶纹样由写实到抽象的过程是原始人民在认知、审美、思想上达到统一的具体表现,为中国统一思想的形成以及黄河流域历史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意义深远。

同时这些纹饰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原始人们对于色彩、图案等的审美追求,也表达了原始人们的精神情感和文化诉求。从半坡与庙底沟文化中的鱼形纹样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其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解码其背后的符号特征,为进一步感受本民族文化,不断寻找能代表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语言为我们所用,为民族设计注入全新活力重焕生机具有深刻意义。■

猜你喜欢

鱼纹半坡彩陶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彩陶的随想」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基于传统鱼纹的中老年女装图案创新应用方法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鱼纹瓷
都说西安好 (外一首)
白鹿原民俗村
甘肃彩陶真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