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有新变方为雄
——简述潘柏林大师的陶塑艺术

2019-06-24王文章

陶瓷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石湾陶艺柏林

王文章

中国民间雕塑同其他不少民间艺术一样,在脸谱化的创作程式中,也不乏透射着纯朴、机趣、率性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达的优秀作品。这需要在艺术的长河中,那些参透传统、又具有非同一般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去作直抒性灵的艺术开掘,才有可能会让人看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中国民间艺术从来不缺乏技术层面的“艺”,只有技与道的结合、技与魂的融汇,才有了大师与工匠的比照,才有了重复制作与独具一格创新的区别,也才有了从“手艺”到艺术的跃升。

石湾陶塑是中国民间陶塑的一朵奇葩。有研究者认为,其可溯源至唐宋,至明代趋于定型。其间,虽然也有陶艺家以探索的勇气,去继承、学习、吸收、独创,为石湾陶艺的延续注入活力,但数百年来,其表现的题材对象,如石湾公仔、寿星公及各种动物,从造型到手法,几无新的变化。这与中国农业社会传统手工技艺的超稳定性演进是一致的。近几十年来,石湾以刘传、曾良、庄稼、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刘炳、黄松坚、等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陶艺家,以继承创新的探索为自己坚守的陶塑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无疑,潘柏林大师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以创作题材的全面开拓,从深厚传统中生发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独创风格,作品中民间意趣与神韵同当代审美趋向的融合,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石湾陶艺当代创作高峰的一个标志。

手艺要升华为艺术,手艺需要化雕琢为神奇,手艺也需要为雕琢对象撷放性灵之魂。神奇是精湛技艺的境界,灵魂是作品的情感与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作品活泼泼的生命。若无新变不为雄,潘柏林大师正是通过深深扎根于石湾陶艺传统根基之上的全面探索与创新,赋予古老的石湾陶艺以鲜明的当代性。他的创作,被人称为“一雕一乾坤,一塑一世界”,他不满足于传统题材的因循,敢于从题材上全面超越和突破,形成了主要以传统民俗风情和民众日常生活为表现题材领域的鲜明特色。《喜临门》《恩爱夫妻》《回娘家》《洞房花烛夜》《黄飞鸿》《绿色的怀念》《喜、怒、哀、乐、》《灵鹫飞来》《纺纱女》《童趣》《时代的印象》等等,都从题材上令人眼前一新,民俗风情、生活景象化为艺术家眼中、心中、手中的艺术典型。潘柏林大师的题材选择和创作证明,古老的传统石湾陶艺完全可以与时代共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创作的生命力,不会因古老和民间性而枯竭,新的时代创新,完全可以呼唤起它新的生命律动。潘柏林大师既开拓新的题材领域,也不放弃对传统题材艺术表现的出新。他对传统题材秉持“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创作原则去处理。比如他做传统题材寿星公,既把握传统做法“矮的舒服、矮的够分量”的神韵,又强化现代审美趣味的融合,做出了“古味、仙味、神韵,又慈又威”,使民间性得到升华。

潘柏林大师对表现题材的拓展和新的审视处理,丰富和扩展了石湾陶艺的表现力、生命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以精湛的技巧,通过对表现对象时代精神和内心情感的揭示,赋予石湾陶艺文化内涵以不同以往的深度。这种深度既体现在作品思想蕴含的深度挖掘,又体现在以创新赋予的表现技巧本身的文化意味上。可称为当代陶塑经典的《绿色的怀念》,表现的情境是在苍茫戈壁,一节被摧残风化的枯树干上,幼猴惶恐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子远视的目光中流露出失去家园的无助和迷茫。作者以深厚的人文情怀表达了对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关切。再如《时代的印象》组塑,则是通过男女青年造型的塑造,呼唤人们要关注绚烂如虹的当代世界中,趋利性对人们精神和情感的扭曲。《回娘家》《恩爱夫妻》《老祖母》等,以不同人物瞬间定格的情境,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形象、生动、真切而惟妙惟肖。不仅仅是人物形神兼备,且时代、地域、人物身份、精神情感皆跃然眼前。以陶塑而表现出人物的文化关联,不能不是说难得的大师手笔。

我们看潘柏林大师的作品,思想蕴含的表达之外,他的创新也使传统手工技艺更具文化意味。清人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宋人苏轼则云:“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他们从事物的两端说明技和艺是表达情思、意境、胸中丘壑不可或缺的载体。人们也说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形式的技、艺,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创造积累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技艺创造也是文化创造。这一方面,潘柏林大师的探索尤为突出。如他在《达摩静坐像》等作品中运用真布泥烧成工艺等新的手法创造的肌理质感效果,在《绿色的怀念》等作品中因材施艺创造的异质同构效果等,都丰富了石湾陶塑的表现艺术语言。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潘柏林大师的表现技法语言,都是具有个性化的创造。如《黄飞鸿》,人们一眼看去,就被那人物扎实的功架造型,沉着凌厉的陶塑线条,人物透射的内心的坚毅、果敢所感染、所震撼。从人物衣饰线条的处理,就可看出大师的用心独具。潘柏林说,不同衣料厚薄、质感以及人物思想感情、气质、动作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衣纹,要从不同的衣纹看到人体的结构,还要表达出人物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潘柏林塑造这一人物,可谓是道艺相随,既合于心又形于手。大师创造手法的高妙,从中可见一斑。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石湾陶艺家梅文鼎先生说,潘柏林在承袭石湾陶艺传统神韵、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独创,他的探索不仅丰富了石湾陶艺既有的艺术语言,也拓展了同仁的视野,启迪了后进的新秀。

潘柏林大师的艺术创造之根深扎在石湾陶艺的厚土上,社会风云、时代气息、艺术嬗变、八面来风,都激发他艺术创造的灵感,但不曾动摇他坚守祖祖辈辈承传下来的石湾陶艺的灵魂。他说,神韵是石湾公仔的灵魂,法无定法,宜古宜今,什么都可以变,就是灵魂不能丢。为此,他钻研石湾陶艺发展史,作大量田野考察;研究前辈名家,访问国内外同道,转益多师;坚持根扎基层,接地气体察社会生活;绘画、写字、摄影,体味、吸收艺术营养。他说,在传统深厚的沃土中融进自己的艺术思维融进自己的激情,才会结出丰硕的艺术之果。他的这些艺术创造的感悟,我深以为然。他过往的杰出艺术成就由此而取得,我相信,这种不可动摇的文化自信,也会激发他不断取得新成就。

作于二零一八年三月六日

潘柏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53年7月生于南国陶都石湾,1985年修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是佛山市首位获此荣誉的传承人。现任广东柏林陶塑艺术研究院院长、柏林艺术馆馆长、佛山市文联副主席、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佛山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教授。

作为中国陶艺大师,潘柏林孜孜不倦,广采博收,艺师百家,自成一格,在陶塑艺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已有上百件作品陆续在国内外各大报刊杂志、各类艺术展会亮相和收藏。其中包括,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工艺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英国珍宝博物馆、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等国内外各大机构。

题材广泛、手法独特、新颖多变、寓意深远、风趣传神,是潘柏林作品引人入胜的特点。陶艺创作上,他大胆突破,开辟出了一条以传统民俗和日常生活为主要灵感来源的现代陶塑新路线,打破了石湾一惯以仙、家、道、佛为主的创作格调,放下了“高处不胜寒”的金装神佛,把老百姓的寻常故事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大地拓宽了石湾新一代陶艺人的创作视野,被誉为“陶艺鬼才”,成为石湾陶艺的新派代表。在陶艺界中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猜你喜欢

石湾陶艺柏林
柏林Wilmina酒店
宁夏青龙山石湾沟南冶镁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石湾的遗产资源与特色小镇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疯狂”的陶艺
齐柏林:飘荡的云或飞翔的鸟
柏林
景德镇与石湾人物泥塑的比较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