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相关性分析

2019-06-19申力邢丽莉李鸿江薛兆石

颈腰痛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标志物

申力 ,邢丽莉 ,李鸿江 ,薛兆石

(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1.外科,2.内科,北京 100000)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尤其以绝经后女性人群为主[1],严重者遭受扭伤、摔跌伤或颠簸伤等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2]。在临床中,一般以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作为判定骨质疏松程度的标准,但BMD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骨质改变情况,因此仅依靠BMD来预测OVCF风险尚有失偏颇之虞[3]。而相较于BMD,骨代谢标志物在短期内的动态变化较为显著,可较为敏感地反映出患者短期内的骨质变化情况。本研究纳入了2016年7月~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60例绝经后女性OVCF患者,并与同期未发生骨折的60例患者进行骨代谢标志物对比研究,探讨其组间差异性;同时,采用Logistic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探讨骨代谢标志物与OVCF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2016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OVCF患者60例,均为绝经后女性,将其作为研究组;另纳入同期收治的绝经后女性患者60例,均未发生OVCF但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1.2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①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值均在-2.5 SD以下,且均为绝经后女性;②近半年内未服用任何影响骨代谢的药物;③骨折时间在1周以内。排除标准:①存在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在此基础上继发的骨质疏松症;②有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史;③肿瘤、精神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

1.3 研究方法

测定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水平:①骨密度: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Lunar公司生产),测量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②骨代谢标志物:于清晨抽取静脉血10 ml,测定其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 (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 -CTX)、I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eocalcin,N-MID),以及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25-(OH)VitD]的血清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钙离子(Ca2+)浓度由速率法测定。

1.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密度比较

两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65±0.07)g/cm2和(0.59±0.04)g/cm2,对照组分别为(0.68±0.11)g/cm2和(0.61±0.08)g/cm2。两组相比,研究组的两项骨密度值均稍低于对照组患者,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骨代谢标志物比较

两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β-CTX、PI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5-(OH)Vit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N-MID、Ca2+两项指标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将上述3项具备统计学意义的骨代谢标志物予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观察其与OVC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PINP、β-CTX水平与OVCF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5-(OH)VitD与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见表3。

表3 骨代谢标志物与OVCF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BMD测定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指标之一,目前被认为是一项“金标准”。有研究认为,BMD的T值每下降1个SD,发生OVCF的概率则相应增加1.5-3倍左右[4]。但国外学者Eastell[5]的研究表明,即使患者骨密度处于相似水平,不同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亦不同,年龄越高则风险越大。国内及金宝等[6]也认为,单独采用BMD的变化情况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警,其结果不够全面、可靠,可能会产生偏差。在本文中,研究组患者的髋部和腰椎BMD值虽然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亦证实了这一点。

而与之相比,骨代谢标志物可较敏感地短期内骨质变化情况,可通过监测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的水平,判断骨质吸收与形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变化情况,从而起到预警作用。血清PINP浓度主要反映了I型胶原的合成速度及其骨转换情况,若PINP升高,则提示I型胶原的合成加速、骨转换亦明显加快。李新萍等[7]发现,当椎体骨折后1周内,PINP可显著上升并与患者年龄、25-(OH)VitD等水平呈直线相关关系。在本文中,研究组PI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该指标与OVCF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PINP水平越高则表明OVCF的发生风险亦越高。N-MID为成骨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经翻译后加工生成的一种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直接反映骨形成的情况。在本文中,NMID水平在两组之间并未呈显著性差异(P>0.05),该结果与邹明等[8]的研究相似。故我们认为,N-MID水平在OVCF的风险预警中,实用价值不高。

与PINP不同,β-CTX是I型胶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当体内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加时,β-CTX水平也显著升高,因此该指标是临床常用的骨吸收标志物之一。在本文中,研究组β-CT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该指标与OVCF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β-CTX水平越高,则OVCF的发生风险也越高。这一结论与王福斌等[9]的观点相符。25-(OH)VitD是VitD在人体血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程度,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并促进骨盐沉积和骨形成[10]。因此临床上也将之作为常用的骨代谢标志物之一。在本文中,研究组25-(OH)Vit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该指标与OVCF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即25-(OH)VitD水平越低,则发生OVCF的风险越高,对此类人群应予以积极积极干预,尽早补充VitD为宜。

综上所述,血清PINP、β-CTX水平与OVCF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5-(OH)VitD与之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临床中,针对上述骨代谢标志物异常表达者,应予以积极干预,以降低OVCF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标志物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