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价值观教育

2019-06-18黄碧新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纠偏留守儿童互联网

黄碧新

【摘要】本文依据留守儿童样本调查与分析,论述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价值观负面倾向及其纠偏方法,提出地方政府应加强管理与改革,留守儿童原生家庭应自我觉醒、自我建设,农村中小学应重视留守儿童生命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 留守儿童 生命价值观 负面倾向 纠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086-02

“留守+网瘾”正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命价值观倾向。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留守儿童负面的生命价值观倾向进行必要的介入与纠偏,从而达到让他们主动关注自身生命健康与安全,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积极实现人生目标的目的,让正能量伴随其一生的成长。

一、上林县留守儿童观察样本

样本1:上林县大丰镇皇周小学五年级某班。皇周小学主要接收县城之外的乡镇适龄儿童,这些适龄儿童的父母并不都是在县城务工就业,也有一部分长期在外务工。样本班级有5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5名,有6名儿童有智能手机,6名儿童中有一名经常可以用手机(放学回家就可以用),有5名学生的手机由监护人保管,必要时才可以用手机跟父母通电话。观察发现,经常可以使用手机的那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性情内向,容易闹情绪。

样本2:上林县澄泰乡初级中学初一某班。2015年,澄泰乡初级中学曾经发生一例某初一女生(留守儿童)出走去找“网友”事件,此女生性情内向、爱哭、寡言。本课题样本班级学生53人,留守儿童28人,留守儿童占学生人数的53%,64%的留守儿童周末、假期使用手机。该班留守儿童中使用手机玩游戏的占40%,上网聊天的占45%,看电视和视频的占52%,听歌的占64%,手机购物的占47%;39%的学生一周与父母通一次视频通话,主动打电话给父母的仅占12.9%,100%的留守儿童在打电话时没有问及父母生活、工作等情况;48.4%的留守儿童觉得校园生活无趣,不喜欢校园生活;跟同学关系一般的留守儿童占48.4%,遇到不开心的事,58%的留守儿童选择独自发呆;6%的留守儿童认为智能手机对性格、人际交往有负面影响。

样本3:2017年上林县某初中学校一留守少年因一件小事跳楼坠亡。

样本4:2018年6月4日早上,上林县某小学一名留守儿童跳楼坠亡。

二、从样本中看留守儿童的生命价值观倾向

结合上述样本及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一部连接Wi-Fi或数据网络的智能手机已然成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虚拟“陪伴人”,虽然手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缺少陪伴的焦虑心理,但也导致一些留守儿童沉溺于智能手机,甚至引发留守儿童溺亡、出现交通事故、自杀等事件,部分留守儿童呈现的生命价值观负面倾向让人忧虑。

(一)生命意识淡漠。留守儿童没有从网络信息中获得关于生命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认知,对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缺乏足够的畏惧,对自身健康与安全,对周围环境危险因素的感知能力较弱、预见性差。

(二)情感封闭、冷漠、脆弱。手机在成为留守儿童的虚拟“陪伴人”的同时,也带给留守儿童强烈的孤独感,亲密关系的缺失让他们的心理变得非常脆弱,认为没有人理解自己,他们抱着手机更加“宅”,懒得运动、劳动,懒得与人交流,内心趋于封闭,规矩意识、礼仪修养较差,不尊重师长,与父母的情感淡漠,与同学的关系不亲密,对人和事满不在乎,或者对生活麻木,很早就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三)缺乏思考力。部分留守儿童思维深受手机游戏、视频的影响,缺乏思考力,思维狭隘单一,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承受一切,没主见,生活小事依赖父母出主意,发生鸡毛蒜皮的事都得教师出面解决。对外部世界没有好奇心,对未来生活没有规划,胸无大志,日子得过且过。

(四)耐受力低。部分留守儿童受不了枯燥的学习生活,上课睡觉,不写作业或写不完。心浮气躁,难以认真写字。他们往往受不了教师和父母的任何批评,一旦被批评,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五)自控力差。留守儿童容易闹情绪,个别孩子经常发生与人“一言不合”的情况,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就是吵架或打架,伤人伤己。

三、互联网背景下对留守儿童生命价值观负面倾向的纠偏方法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生命价值观呈现负面倾向的成因很复杂,当务之急要溯本追源、标本兼治,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一)社会支持系统要素

1.由“標签式”关注变为改革行动力。当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现象、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等关注较多,但这些关注多是“标签式”的,没有触及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地方政府应化空为实,加强宣传,尝试改革,在改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状况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实行帮扶留守儿童购买服务制度,支持社区、公益组织、慈善机构等开展专项服务。要加强“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品牌,引导未成年人正常上网,加强互联网游戏实名制、智能手机APP识别登录等,减少留守儿童“游戏成瘾”的可能性。

2.未成年人权利得到法律保障。我国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除了特殊原因,未成年人由亲生父母抚养的权利并没有得到保障。这使得农村大量父母亲以生计优先、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由,一方或双方长期背井离乡,使农村原生家庭结构受到损害,未成年人失去受抚养的权利,身心健康得不到关注。国家有必要对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责任进行进一步的法律界定,并考虑执行力,确保未成年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3.留守儿童原生家庭自我觉醒、自我建设。受经济基础制约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仅停留在管吃管喝的原始层面,没有多少农村父母关注孩子心里怎么想,想得对不对。有些家长为了弥补无法陪伴孩子的缺憾,把给孩子买智能手机当成“礼物”;有些“第一代留守儿童”当了父母的,本身喜欢玩手机,认为给自己的孩子买部智能手机很正常。结果,在广大农村,父母过节过年回家美其名曰“与孩子团聚”,结果却是家长与孩子面对面玩手机。也就是说,无论外力如何介入,对留守儿童的管教都不如他们原生家庭自己多管、多教来得有力量、更持久。因而,留守儿童原生家庭的自我觉醒、自我建设非常重要。民政部、教育局、妇联等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要联动建立保障留守儿童权利的体系,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引导与宣传,促使农村父母转变观念,履行家长责任,自我觉醒,自我建设,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建设幸福家庭。

(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

教育主管部门及各中小学要树立强烈的现实责任感,重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生命价值观教育,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生命教育教育与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正能量。

1.管理者树立“生命第一”办学理念。当前,农村中小学管理者要摒弃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办法,加强常规管理,提升办学水平,打造特色学校,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暖之家、幸福之家。要树立“生命第一”意识,把留守儿童生命价值观教育放在德育体系建设的首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使之融汇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同时,要变刻板的“说教式”教育为有具体内容、细腻温情、易于接受的“趣味式”教育。特别要采取措施管控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校问题,耐心教导“游戏成瘾”少年;同时加强与公安部門、文化管理部门的联系,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多管齐下,让留守儿童对智能手机“脱敏”。

2.创建校本课程。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条件及留守儿童认知、眼界、格局决定了不是所有教育都可以“塞”进农村学校的“麻袋”里。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鼓励学校创建适合留守儿童的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成为留守儿童接受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3.教师“仁爱之心”建设。新时代要求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和校长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呵护、关爱每名留守儿童,做到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一是善于在校园内外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做每名留守儿童的“代理”父母;二是不能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放大优点、大肆褒扬,真心接纳每名留守儿童的不同样子,让每名留守儿童“生而有恋”;三是抓好班级建设,营造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的班风;四是抓实班主任工作,帮助每个孩子制订近期目标,建立“一帮多”学生友谊纽带,培养留守儿童的成就感以及对他人的信任度;五是密切家校联系,帮助家长和留守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教师具仁爱之心,把每名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把生命意识教育当作造福每个家庭的善事来做,把善事做大,就能帮助更多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更多农村家庭因为孩子健康快乐而更加幸福安康。

根据2016年民政部等部门统计,中国有902万未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某种层面来说,农村留守儿童的样子就是中国未来的样子。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留守儿童负面生命价值观倾向进行必要的介入与纠偏,从而达到让他们主动关注自身生命健康与安全,与他人和谐共处,愿意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的目标,让具有正能量的生命价值观伴随他们一生。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生命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C003)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纠偏留守儿童互联网
基于OpenCV实现文档物体的纠偏方法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生物理偏科问题的“纠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