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19-06-13吴锐侠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人才培养

摘  要:高职教育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复杂且困难的过程,对内需要协调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对外需要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同时还要遵循政府政策指导。本研究从供给侧改革和新常态产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建议对策,以期为解决高职教育人才的供求困境提出较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培养;研究

一、政府简政放权,鼓励高职自主培养

(一)制定政策,营造适合高职发展环境

首先,政府制定高职教育发展相关政策,培育发展得丰沃土壤。再次,政府还应该简政放权,给予高职院校更多自主办学的权限。最后,引导高职院校走出去。引导高职院校参加世界级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参与高校联盟、行业协会开展的各类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提升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和通识化。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高职人才培养

高職教育人才培养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和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政府主导的同时,尽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办事流程化繁为简,鼓励企业、行业、校友等其他人才培养相关方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

(三)财政支持,助力人才培养顺利进行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相比于本科院校来说设施和设备都不足以满足日常的办学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公办院校,每年政府拨付的资金都是定额。但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项目经费却不甚了了,需要国家财政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支持。同时,资金投入应该建立相应的机制,做到 “笔笔费用有实效”,最主要的是调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自主性,使其自身可以调动企业资源,自给自足。另外,产教融合平台的缺失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匮乏,使得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家可以提出产教融合退税的政策,利用转移支付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弥补高等职业院校经费紧张的现状。

二、高职院校明确目标,量需而产

(一)明确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质量是立校之本。在培养观念上,要将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在调研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与市场最为契合的专业技能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秉持自身特色,突出重点专业,积极建设专业群,提升专业的科研和创造能力;在课程安排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同时要加强企业联系,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产教融合上,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去,和行业企业融合能力,尤其是市场需求缺口大的企业,为学生创造就业条件。

(二)建立反馈联动式人才培养机制

第一,建立以市场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机制,国家重点政策产业人才供求关系重点研究,推进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和国家产业发展需要无缝对接。第二,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回访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掌握毕业生在用人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联合社会力量推动“双创”。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产业之间互相联合,探索培养创新和创造型工匠,在实践中指导理论学习,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加入到综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去。

(三)依据需求判断人才培养专业去留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立身之本,毕业生最终到市场中就业,因此捕捉市场敏感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专业设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立应时刻把握国家产业经济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和产业需求紧密契合。

第二,专业撤销。专业的更新迭代是高职教育发展得正常状态,在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建立供给“过多”的专业良性退出机制,减少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相关课程专业。

第三,建立“互联网+”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平台。结合“互联网+”高职教育的东风,增加对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和资源配备力度,优化人才培养外部和内部环境。

(四)大力开展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活动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是必不可缺的创新创业中心。因此,高职院校要发扬自身创新特色,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创新变革,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架构,激发高职院校在科技发展上的活力。

第一,凸显高职院校教师主体作用。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工作,加速科研成果向实践成果和社会服务转化。

第二,大力扶持高职教育人才创业。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帮扶系统,整合校内、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为有创业思维的大学生提供从项目初期到平稳运行的一站式资助。

第三,联合社会力量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搭建产学研平台,高校、企业、产业等多种社会力量相互融合共荣,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经济互相促进、互相激励。

(五)多措并举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首先,提升生源质量。高等职业院校生源选择不应无下限扩招,应在质量上多加以甄别。设立生源审核制度,对生源来源不明、历史不清的生源坚决拒绝。

其次,全面质量管理体制控制培养质量。①全校系统要明确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强化学生严格要求质量意识,制定完全契合产业市场这一目标。②学生在理论学习同时,高职院校加大实训室实验实习的偏重,提升高职学生的技能性。③产教融合,让学生在校时就先到市场感受需求,在学习中有意识向市场需求靠拢。

再次,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回访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掌握毕业生在用人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

(六)开拓思想,与世界接轨

高职院校应开拓思想,不拘一格,将本校专业人才培养不仅仅面向国内市场、产业经济发展,而应面向亚洲、面向国际。

2018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11个高职院校在国外设立分校(如图1所示)。

(三)企业提升思想,大力支持人才培养

1.改变观念,树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迫于市场压力,很多企业疲于盈利,而忽略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也有些企业虽然进行产教融合,但只是迫于正度压力以致流于形式。这其实还是观念问题,企业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的事情,和自身没有关系。但其实不然,企业必须快速转变态度,认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现在虽然市场劳动力十分丰富,但有效劳动力却十分稀缺,产教融合培养的便是有效黄金劳动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实则一本万利。

2.勇担责任,加大高职院校资源投入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而企业肩上的社会责任更是不可推卸义不容辞。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对高职院校提供人力(优秀员工)、财力(资金支持)和物力(器械设备)等的支持。对于教育的投资可能近期是看不到收益的,但是长远来看将获得大量的高价值员工,提高受教育学生的社会生产力。

3.支持学校,培养高职院校双师教师

首先,企业应建立教师实践相关制度,确保来企业实践的教师能够真实践,得真知。其次,企业应为教师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企业中资历丰富的员工也可以到高职院校进行脱产授课,为高职院校的师生传达最新的市场和企业讯息,使高职院校和最新的市场需求互通,以便更新学习内容。这样企业中的员工也可以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脱产结束后回到公司可以更高效的开展工作。

四、强化就业技能,提高个人供给质量

(一)强化自身就业技能,迎接市场检验

毕业生在人力资本市场上面临竞争时,自身就业能力对择业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校期间提前做好就业准备,通过移动端时刻保持市场需求的第一手信息,了解市场需求缺口,针对市场需求补充完善自身不足,加强培养自身闪光点,和市场需求无差匹配,争取一举求职成功。

(二)培养路径多管齐下,提高供给质量

高职院校成立多种人才培养平台:教师间共享、师生共建、学生间共享。师生共建主要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训室实践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主要以教师主体、学生参与方式。学生间共享的培养方式更契合于个人培养:学生会、社团、党支部、团支部等。这些方式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把控构建上有重要引导作用。学生间的培养方式更加自由、自主、可调控。在学生会或者社团中,在轻松的校园活动中,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软实力,如沟通、组织活动、压力应对等能力。其实学生组织潜在的也是校园内 “市场”或“职场”,这种模拟职场是学生进入真实职场的先导课,积极参与可以极大提升就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省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王佳欢.河南大学.2018

[2]海南旅游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李文文.海南大学.2018

[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研究[D].关代弟.华中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吴锐侠(1983.0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农业经济等。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人才培养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