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与境

2019-06-12何宁

求学·素材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环境

何宁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

当我们幸运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联系,著名作家林清玄用富有哲理的语句阐释了他对“心”与“境”的领悟与认识。

十八岁的我们即将走出校园,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围绕“心与境”这一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主题鲜明,文体明确,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该题目属于阐释类材料作文。阐释即说明或表明,阐释类作文要求考生要对试题给定的对象做道理说明和道理用于实践的作用说明。

很明显,这则材料里的“心与境”是需要阐释的对象,林清玄文章中的引句和对其解说的内容,是对“心与境”内涵阐释说明的一个例证。心,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心是本体,就是说心是心脏,这个心脏参与整个身体的运行;第二种,说的是心的意识功能,在中国古代,把心意识功能称之为禅,也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就是禅的文化,心的文化。而在材料的语境里,“心”体现的应该是其对外在环境清晰感知并能做出合理判断,进而对人的自身行为发出积极指令的功能。境,可解释为疆界、地方、状况,可组词为境界、处境、境况。而在材料的语境里,“境”特指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与状况。一个“与”字,把内在感觉与外在所处之境勾连了起来,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实际上又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

所谓“关系”,不外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状态,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有影响或重要性,对有关事物的作用和影响等。据此可知,“心与境”的关系也就不外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它们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它们之间彼此的影响或重要性,而这几种关系的表现也就是考生为文思考的角度与方向。

当一个考生明白于此,还不能保证他能写出优秀的考场应试文,因为上述解读还都是大而化之的理论说明,过于泛化,缺少了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考生学会把上述理论具体化,因为具体化了的理论才具有了现实的指导性。

怎样做才能使理论具体化?简而言之,理论明确,具有了特定性,就是具体化了。

从“心与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角度来看,处逆境心可坚也可软,处顺境心可健也可瘫,这样,我们看到了逆境、顺境两个具体的人生境遇中可能出现的“心”的四种感知,这就是具体化。

从“心与境”之间某种性质的联系角度来看,是心决定境还是境决定心,是和心的主体性质相关联的。心的主体是个有自省力、意志力、执行力的人,他就能主宰境而不被境牵引,反之,境就会主宰心,这也是具体化。

从“心与境”之间彼此的影响或重要性角度来看,仍然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才能说清二者的影响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道理,“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也有理,党员干部里的贪官就是“近朱者未必赤”的佐证,打入敌方内部的地下工作者就是“近墨者未必黑”的佐证,他们的表现都是他们内在的价值追求决定的,而不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同样是具体化。

是不是具有了上述条件,就能成就一篇考场优秀文?还不行。因为“十八岁的我们即将走出校园,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这个限制性话语,明确了考生发表见解,一定是既要有自身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又要与自己这个群体发生关联,这样,凡是站在了“十八岁”这一思维视角而写出的考场文,才是脱离了“假大空”“学生腔”的文章,而迈向了具有真情实感的思辨性强的生命文,才能被称作真正的考场优秀文。

习作展示

以心对境 踏歌而行

天津一考生

林清玄先生在《人生最美是清欢》一书中写道:“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寥寥数字却一语道破天机,心态不应由人所处的环境产生,而应根据我们自身对待外界际遇的态度生成。在不同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心态,乃是前行之根本。

文章从解读林清玄的文句入手,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在不同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心态,乃是前行之根本”,来路清晰。

于艰难困厄之境,持平常心

犹记儿时盛夏酷暑难耐,家中长辈却能手摇蒲扇泰然处之。彼时我尚且听不懂何为“心静自然凉”,长大后才渐渐理解所谓的“心静”,其实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平静面对外界种种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如郑燮笔下的劲竹一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种“持平常心”的智慧早已体现在几千年前《论语》中的一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它历经千年的检验仍在今天予我们以启迪:持平常之心,方可笑对苦难,迎来成功。

小标题兼具分论点,既起结构切分作用,又能引领语段所论内容,一箭双雕。解释“心静”内涵,用郑板桥诗句和《论语》句例证分论点,说理举证融合,有说服力。以儿时所观长辈摇扇静对盛夏酷暑来牵引“心静”内涵,逻辑上不贴合。

于问学求思之境,持进取之心

“学不可以已”,在当今科技文化不断更新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终身学习”早已不再是新鲜命题,而于还在求学阶段的我们而言,“不断学习”更是完善自身,迎接未来挑战的唯一途径。我们要秉承向学的信念,于书山求路,于学海泛舟。学习的本质即是不断突破自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迎来一次次蜕变与成长,待一朝破茧直上青云,奔赴辉煌。

此段小标题形式上与上段一致,内在联系上却略显突兀。前面说“艰难困厄之境”要“持平常心”,这里承接“顺达平畅之境”也要“持平常心”,才有逻辑关联。一下子跳到自身求学上,导致论证思路不顺畅了。

于文化交融之境,持包容之心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日益缩小,并向“地球村”的构想转化,同时出现的还有不同国家语言及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我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举子,如今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世界正通过互联网等途径逐步呈现在我们眼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融合、兼收并蓄的代表。从唐朝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到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沟通世界再到当今的“一带一路”,拉亚港、欧亚铁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持一颗包容之心,吸纳不同文化,走向世界。

这里能从文化交融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大境界。结合自身,结合当下语境说理,都是可赞赏之处。如果三个分论点层层推进,脉络清晰,就是优秀文了。

境随心转,境由心生。以心对境,方能笑对风雨,踏歌而行。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清晰。

【点评】

文章结构完整,观点明确,语言通顺,能够符合考场作文的基础等级要求,给39分。能够有意识地选用分论点呼应全文观点,安排段落,结构意识鲜明。可惜全文的逻辑性欠清晰有致,并有举例欠准确之处,发展等级给4分。全文得分43分,属三类偏上。

坚守本真

天津一考生

生活中, 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将内心的情感与外界融合。然而, 若被外物牵制过多,则会丧失本心。境随心转是圣贤,唯有坚守本心,方能活出本性。

文章开篇以标题和观点呼应试题材料,并以“唯有……方能……”句式凸显其观点的不置可否,属于来路清晰的“提出问题”。

坚守本真,即是成功后的谦卑与努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八十岁时仍许下愿望,而对稻田的查看也从不间断;“国华泰斗”齐白石先生在获奖后几易画风,对画技的提升认真严谨;“武侠之父”金庸先生在成为院长后又毅然辞职,对学问的追求精益求精。他们没有因为成功而停滞不前。相反,他们铭记初衷,并不断提升自我,摆脱他人的定义。淡泊名利,即是本心对外物的牵制。

坚守本身,即是深陷桎梏时的勇敢与突破。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先生被称为“轮椅上的天行者”。渐冻症使他一点点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却没有限制他的思想。尽管身体被困在一方小小的轮椅上,他却用思维探索着浩瀚的宇宙,他还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凝聚为一本著作——《时间简史》。无须言语,无须动作,他借助一颗满怀热情的心,完成了他一生的愿望。身体的病痛没有成为阻碍,这即是挣脱束缚,任心灵高飞的表现。

坚守本真,即是富足安逸时的清俭与奉献。“2018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马旭是一位退休女軍人。尽管马旭夫妇的退休金足以支持他们安享晚年,但马旭与她的丈夫却每天过着清粥小菜的生活,而去年,他们取出了自己毕生的积蓄,并将其捐赠给了他们的家乡木兰县。他们一生坚守岗位,在应当享受的日子里依旧过着清俭的生活,甚至日常小菜也几乎都是自己种植所得。他们没有在富足的生活中失去本心,而是一心念着贫困家乡的发展,展示了作为军人内心的坚守与奉献。

中间论证部分,段首起句以分论点形式对观点做了层进式解读:成功后仍谦卑努力、深陷肉身桎梏而无惧向上、富足安逸时却要自寻清俭,都是对坚守的准确解读,逻辑对应性强。具体论述时,边举例边分析,事例丰富,语言概括符合论说文语体要求。

坚守本真, 谈何容易。在平淡的生活中,没有生死的抉择,也没有重大的突破等待解决,有的只是对生活小事的态度。不贪财慕利,满足当下的生活,即是坚守本心最好的选择。

这里能够超越事例,做道理阐发,是点睛之笔,一下子提升了论说文的品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圣贤之人方能达此境界。在生活中,我们唯有坚守本真,才能从“境”的迷雾中寻到方向,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结尾明确了行为方向,这样,不是简单地重复观点,做形式上的“首尾呼应”,而是呼应的同时,也从“怎么办”的角度给读者以指引,此为“解决问题”。

【点评】

文章观点鲜明,材料充实丰富,结构完整有致,语句通顺,发展等级可以给满分40分。文章的观点从材料里生发而来,准确;说理部分,结合事例娓娓道来,分析得中肯,所举材料也具有现实性,语言表述具有概括性,发展等级给11分。全文得51分,属二类上。

“以心驭境”方为贤

天津一考生

面对“心与境”到底谁是主宰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有着理性认知的十八岁青年,我的回答是,“以心驭境”方为贤。

开篇切题,并用双引号强调核心词语,用七言句表达观点,都是可圈可点之处。

所谓“心”,在材料的语境里,应该是指它对外在环境清晰感知并能做出合理判断,进而对人的自身行为发出积极指令的功能。这里的功能是强调了“心”的积极意义,所以说是感知清晰、判断合理、指令正确。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面对何种环境,只要你是一个有自省力、意志力、执行力的人,你就能主宰环境而不会被环境主宰。那些在逆境中不甘沉沦、努力把控自己人生的成功者,一如轮椅上的现代著名物理学家、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斯蒂芬·威廉·霍金,他们是对此最好的明证。

也许有人会用“孟母三迁”的例子反驳我的看法,用它来证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谚的正确性,并得出外在环境对心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结论,我的回应是,彼时的孟子尚在年幼,他不是一个有自省力、意志力、执行力的人,而他的监护人孟母,恰恰具有自省力、意志力、执行力,她清醒地认识到“所近于墓”“居市旁”“近于屠”这三处之所,都不利于年幼的孟子“习礼”,便不厌其烦,三迁其所,最终定居“学宫之旁”,由此成就了“亚圣”孟子。此例进一步说明,只有行为主体具有了理性认知,才不会惧怕外在环境的影响作用,因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他绝不会被环境所牵,他会顺境不自满,逆境不沉沦,永远做环境的主人。

对话题中的“心”作理性阐发,界定清楚它在本文中的内涵意义所在,这样,后面的例证分析才有标准,理与据相互印证,此之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这才是议论文的正确写法。

所谓“环境”,即是“心”所处的现实境遇与状况。在这里,现实性起着约束作用。也就是说,现实境遇与状况一旦摆在了“心”的面前,它就是固化的,不可更易的,承认了这一点,那么,“心”的作用才有讨论的意义。《愚公移山》的寓言大家都了解,太行、王屋二山就摆在愚公的家门前,年且九十的愚公深知只有挖山不止才能解决掉这个交通大碍,所以他发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宏愿,用决心和行动来解决现实困境,结果他吓坏了山神,感动了天帝,提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有人会说,愚公傻,为何不搬家?初听此言,似乎觉得有道理。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离开艰苦的环境,奔向幸福之地,那代价一定会比挖山容易吗?哪个现代化大都市的生存门槛会低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敢于正视环境的客观性,并理性看待它,才是“心”之职责所在。

对话题中的“境”作理性阐发,写法类同上一段。这一部分论证时,为了说理的周严,都假设了反向意见,并以商讨的口吻,给予有理有据的辩驳,体现了思辨的智性与趣味性。

“心与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内外因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青年人才不会抱怨没有降生在一个富贵之家,没有长在一个发达的现代国家,没有遇到一群能够给自己无私帮助的人群,一味地奢望环境给自己带来荫蔽,而不去思考自己无论面对何种环境,都应把“心”之作用发挥好,从而让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一段从内外因关系的角度,对“心与境”作本质属性阐发,并结合青少年群体作现实勾连,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是论述的“点睛之笔”。

是不是明白于此,我们的未来之路就会变得更加通畅?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深知,“以心驭境”方为圣贤。

呼应开篇,开合有致。

【点评】

文章基础等级给40分。观点能从材料里提取,具有很强的应试文写作意识,论理结合古今事例展开论述,娓娓道来,不空洞,不生硬;尤其是正反论述时,结合自身群体反思,使文章的论述针对性增强;而“读者意识”的存在,又使行文语言亲切自然,如话家常,所以发展等级给18分。全文得58分,属一类上。

猜你喜欢

环境
听见环境看见文化
是谁破坏了环境?
环境清洁工
环境视点
漫观环境
论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与人
雕塑和自然风景、环境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
访欧归来谈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