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林巴在流行音乐中的融合与发展

2019-06-12刘子荣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伯顿颤音马林

■刘子荣(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马林巴起源

(一)历史追溯,早期形态

马林巴是一种体积较大的木琴,也是木琴家族的一员。木琴音域窄,音色明亮,而马林巴琴音域宽广,音色圆润,余音较长。由于这种极具特色的音响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马林巴琴已成为当今所有音乐学院打击乐专业的必修课程。马林巴琴既可独奏也可重奏,表现形式极其丰富。

马林巴,作为键盘打击乐器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民间民族音乐中都有出现过,马林巴最早被称为马林布拉,在非洲还被称为姆比拉、把拉风、巴法洛、伊占比洛、西林巴等,但是在非洲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班图语当中则称这件乐器为马林巴。马林巴最古老的只有几块音板,当时被称为大鼓,它们都是现代马林巴琴的前身。当时人们在每块琴板下面用各种果壳、葫芦或罐头盒、长方形木盒等做的共鸣体,这些共鸣体的大小、长短是与相应的琴板和音高相适应的。在每个共鸣体上还开有1~2个小孔,孔上蒙上竹膜、鸡蛋膜、薄纸或动物的尿泡。演奏时演奏者用锤敲击音板声音由琴板传到共鸣体和孔上的薄膜上,听起来嗡嗡作响,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共鸣效果。墨西哥国家舞蹈团所用的马林巴琴板下有用长方形椎形木管作为共鸣体,在其椎形下端有一孔,孔上贴上了苇膜,说明拉丁美洲的马林巴还保持着非洲的传统。

马林巴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非洲有三种主要样式:一种把琴板放置在地坑,用坑作为共鸣体或泥罐上;另一种把琴板排列在两根圆木上;还有一种把琴板固定在框架上,下面悬挂共鸣葫芦,而且这种马林巴是没有统一和固定音高的每一个村落都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去为其定音,也没有琴键数量的规定。演奏方式有坐在地上或挂在身上之分,一般多采用由头上包有橡胶的棍子敲击。

马林巴传入拉丁美洲是在十七八世纪,后来成为印第安人的乐器。而且,演奏马林巴也已成为某些印第安部族的仪式的一部分。这些仪式祈求的是宇宙的和谐以及人们的幸福,危地马拉的圣马可斯德古纳地方演奏的马林巴乐曲与非洲加纳的西斯沙拉人的乐曲十分相似。在危地马拉马林巴被称为国乐,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危地马拉馆每天都会有马林巴的演出。

(一)F现代马林巴琴的形态

现代的马林巴琴的样式也就是我们在音乐会上最常见的来自于危地马拉。1894年危地马拉的音乐家塔多依十二平均律法和钢琴键位排列方法对马林巴琴的键位进行了新的排列,加上了半音,使马林巴的键位排列更加的科学,能用来演奏更多的作品。现在有5个八度的(大字一组C至小字三组的c)还有四个半八度的(大字一组F至小字三组的c)还有很多根据演奏者和乐曲的要求专门定做的。世界上最大的马林巴是由墨西哥制造的音域有6个半八度。马林巴的制作极其困难,马林巴琴最讲究的就在琴键的材质上,要选用上好的洪都拉斯红木制作音板,还要经过精细的调音。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乐器制造技术人员对用木箱作为共鸣体的马林巴进行了改造,把木箱改为了金属管体,就出现了现在的管式马林巴。

■在流行音乐中的发展演变

(一)马林巴在爵士音乐中发展

1.JAZZ乐的起源(简介)

JAZZ乐的发源地是美国的新奥尔良州(1890年,19世纪90年代),由美国黑人创造的,是一种非洲民间音乐文化和美国移民音乐文化的融合产物,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种音乐文化,这种音乐都不会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成为传遍全世界的一种优秀音乐体裁。用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的话来说:“jazz乐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虽然不止一种,但是这种融合在美国人民血液和情感中的音乐比其他任何风格的音乐都富有感召力。”

2.马林巴在jazz乐中的融合与发展—颤音琴(vibraphone)

马林巴早期出现在jazz乐中的形态为小木琴,尺寸、音域都比马林巴要小,多为主奏乐器和旋律乐器使用。颤音琴(vibraphone)由马林巴琴演变而来,它的整体造型和马林巴一样,但是体积比马林巴小了很多,音区的跨度与小木琴相似,制作材料也和马林巴不同。颤音琴,琴键为金属,琴键下是垂直的共鸣管,以琴槌敲打以产生旋律。琴内设有颤音器,使音色颤抖,因此得名,音域也比马林巴窄,只有两个半八度,音色梦幻而透彻,敲击后余音可延长很长时间,颤音琴附有踏板,用来控制余音的长短。也有手指制音,利用槌的按压制音的演奏技巧。颤音琴1910年被发明的时候也叫颤音竖琴,1927年后颤音琴这一名称为大众所熟知。达理于斯·米约(Darius Mihaud)1932年在为戏剧《给玛丽的公告》创作的音乐中使用了颤音琴,他也许是第一个“严肃地”使用该乐器的音乐家。日本作曲家三善晃(Akira Miyoshi)1969年也为颤音琴创作了一部协奏曲。我国作曲家唐建平在2005年为打击乐创作的协奏曲《圣火2008》中也使用了颤音琴。

颤音琴作为旋律打击乐器从有至今在jazz乐中使用的时间最长,在jazz乐中也是发展得最好的,并且涌现出了一批以颤音琴为主奏乐器的优秀乐手,他们把颤音琴运用到jazz乐中,使得这件旋律打击乐器让众人熟知,得以发展。

Lionel Hampton(莱诺·汉普顿1908~2002年)被称为jazz颤音琴之父,汉普顿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他最初是学习鼓,之后来到芝加哥加入了男童报乐队并学习打击乐器和马林巴琴。他是爵士史上第一位将颤音琴带入主流演奏地位的乐手——莱诺·汉普顿(Lionel Hampton)的音乐里无时无刻充满了尽情摇摆、仿佛力促乐迷放松来跳舞吧!因为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莱诺开始以颤音琴为主奏乐器,1936年加入班尼·顾得曼四重奏,直到1940年之后单飞组成自己的大乐团,1942年是莱诺在乐坛大放异彩的年代,因为《Flying Home》一曲而红遍大街小巷,至此确立了他的大乐团在爵士乐坛上主流领导的地位,而莱诺快速摇摆的颤音琴技法与欢乐摇摆的音乐特质更让他成为爵士史上重量级的大师之一。他由内向的民谣派,转为外向的摇摆,只需锤子在颤音琴上一击的工夫就成。作为鼓手,他原是一名实实在在的演员。这在他与Paul Howard合作的第一张唱片《Quality Serenaders》中可验证。作为钢琴手,他用两只手指拉敲,就让人觉得很好听了;作为歌手,他的音域不大,但歌声令人愉快。总起来说,作为颤音琴手,他才在爵士乐界画上了最大的印记。

Milt Jackson(米尔特·杰克逊1923~1999年)使颤音琴在jazz乐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杰克逊是伟大的jazz乐即兴演奏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蓝调演奏家。他开创了一种类似萨克斯的颤音琴演奏风格。在比参与波普爵士运动时,杰克逊发展了充满摇摆动感和深切情感的演奏风格。在蓝调演奏中,杰克逊演奏的悠长旋律把和弦复杂的技巧和简洁的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当代的颤音琴演奏家、改革家Gary Burton(加里·伯顿)。伯顿在高中时期首先学习了钢琴和作曲,他所受到的训练随即形成了带有他个人风格的核心曲调与旋律。伯顿用四槌取代了原有的两只槌的演奏,他创造了一个新的音乐平台,使后来的颤音琴演奏者可以进行他们探索性的独奏。伯顿还是一个使用演奏技巧的先锋,他创造的伯顿四槌握法不但在演奏颤音琴的时候使用,现在很多马林巴的演奏者都在使用,因伯顿握锤法好控制、省力,深受许多的马林巴演奏者的喜爱。伯顿对颤音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录制了像《1982picture this》和与皮亚佐拉在70年代录制的专辑《astor piazzolla reumion》(现在已经绝版)这样多张优秀的专辑,他还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工作,先后担任教授、课程主任、执行副校长,在伯克利工作长达25年多,现在依然在教授JAZZ编曲和JAZZ旋律写作等课程。

Gary Burton(加里·伯顿)不仅对JAZZ乐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打击乐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他编写出版的《jazz vibes》《爵士乐共鸣》《four mallet studies》《四锤的研究》两本颤音琴教材是许多颤音琴演奏者们练习的首选,使得人们能更为系统的学习这件乐器。

颤音琴乐手都有自己的特色:如Lionel Hampton 利用节奏来带领乐团;Milt Jackson 在咆哮与冷酷乐中,带着蓝调与灵魂的乐风;而Gary Burton则创造出一种细致柔美,却最为刺激、多样的表现。

颤音琴音色独特,在乐队用于主奏乐器后,给整个乐曲增添上了极其灵动的色彩。

猜你喜欢

伯顿颤音马林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
基于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颤音研究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性感过头?
From cashier to world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玻璃和镜子
不可能的可能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