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灯夹戏传承策略的思考

2019-06-12楚雄州双柏县大庄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戏草鞋格拉

■李 俊(楚雄州双柏县大庄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基层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灯夹戏这一独特的文艺表现形式,展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何传承它、如何让它为更多的人熟知,笔者做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灯夹戏简介

灯夹戏是双柏县大庄镇普若村委会上、中、下格拉村,干坝上、下村汉族小戏,当地人又称小花戏,是一种自成一格的地方特色小剧,川滇文化夹杂。灯美戏尤以上格拉村盛行,格拉村离双柏县城妥甸很近,仅10多里山路,此戏一年四季皆演,但最盛行的当数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正月初八祭灯神开始,全村人参与,也有附近来自妥甸、大庄很多村委会的人参与,先在土主庙演唱一天。所有演员都打脸(化装)穿戏服,在乐器唢呐、镲子等伴奏下表演。开场时,先放三声土炮,一净脸大汉上场舞大刀(圆场),接着男女二童手提纸扎灯唱“小花戏”(花灯小调),然后正式唱大本戏。换场时,又穿插小花戏。久而久之,人们把这种前装灯、后装戏、灯戏一场的独特形式称之为“灯夹戏”。在大庙的主戏楼上唱一天后,人渐渐多起来,剧班分组入户,挨家挨户演唱,舞狮唱调,贺新春,驱邪祈福。此时鼓乐、爆竹满村响,唱声起伏,节日气氛浓烈,正月十六早上10点送灯,戏终。

据50多岁的从干坝村嫁入的毕华芝回忆,在七八十年代,她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灯夹戏很兴盛,周围附近的人都来看戏,很热闹,还举行爬油杆、拔河等活动,她说她最喜欢听的是《打草鞋》《拔萝卜》《小媳妇》等,说话间,她激动地随口哼了《小媳妇》中的几句:“媳妇,你给在家?在家呢,回来了,拔了萝卜窝窝在。”

大庙中屋二楼处为影戏台,观众在看戏台、院内、走廊,以及站于大殿内外观看。西屋为化妆屋,里面摆满各种影戏人化妆用品。东屋为道具屋,屋内装满锣鼓、镲子、钢鞭、矛枪、关东大刀、素珠、高灯、面具以及一柜贵重的戏衣等。

据56岁的苏家本介绍,庙内珍藏的50多件戏衣,据昆明有关专家考证,有400多年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出现了一些破损,又因有神灵庇佑,老鼠不咬,虫子不蛀。曾有商人出了10多万的高价购买,村里不卖。78岁的老演员苏家申披上穆桂英戏衣后,情不自禁地在戏楼上给我露了两手,让我大饱眼福。此衣为穆桂英帅衣,为是帅者穿,是最威武也是最牢固的一件,庙内还有4件将衣,即公装,为男性将军者穿戴,其他如皇帝衣、侍卫衣等各类戏衣一大箱。1966年破“四旧”时,烧书,大庙内字画被涂抹、消失,但在苏家仁、苏家申等人的努力下,保住了戏衣,一直流传至今。

这个小花戏有好几百年历史,相传,明朝末年,大庄上格拉村民为生活所迫,背炭、驮炭到马龙银矿厂卖,有人顺手提了一盏灯回来,便触犯灯神。不久,村中牛死马瘟,村民即组织灯会,驱邪祈福,以唱灯祭灯神、敬灯神,祈求平安。每逢开戏,先由一净脸大汉持刀圆场,4个童男童女携灯笼唱小花戏(即花灯小曲小调),再开唱大本戏(滇戏),换场时,夹演小花戏。

剧种是由川剧演变而来,因为这4个村子基本上都是苏姓,苏姓始祖是四川眉县苏东坡后裔与川北文化有渊源关系,清雍正年间,有个叫何仕光的川剧戏班的班主逃难流落在此,后在此入赘,知道根都是四川,于是就开始教唱川剧曲牌,又受了当地滇剧影响,形成了川滇融为一体的灯夹戏,自成一格。从此,格拉村的戏班,更加兴旺,代代相传,并最终形成了一种自成一格的特色地方小剧。

灯夹戏原唱共36个角色,戏种不同、唱腔不同,共唱5本书。灯夹戏的狮子灯和云龙(原双柏县城)的龙灯、阿妥(妥甸)的麒麟灯齐名。主要剧目有《火龙台》,《张玉钓鱼》《芦花河》《清塘国》《红雁带书》《拉花》《下河东》《五岳图》《打龙盘》《夜过巴州》《估城相会》《薛丁山征西》《一龙风光》《乌云遮阳》《包二回门》《普漆将招亲》等。说话间,52岁的苏洪生给我唱起了《小四打草鞋》:“如要草鞋牢,草鞋捶成耗子毛。草鞋不上浆,一日穿三双。小小草鞋四股筋,先安耳子后收跟。”同时,苏家申老人也给我讲起《卖杏子》中赌钱的故事。

此外,每年正月初八开始,上、中、下格拉村异常热闹,舞狮声响彻村庄,舞狮人忙碌于村头寨尾,小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特别是正月十五,从早舞到黑。只要有人开着门,晚上开灯,村中舞狮队就会到家里舞狮,满村子舞狮除秽气,预示来年平安吉祥。主人要开着门,站在门口举着火把,放鞭炮,以示欢迎。进门后主人发烟、传糖等,舞狮队在锣声、鼓声、镲子声、唢呐声等道具配合下,模拟各种狮子动作,抬高灯者先进,在院子4个角落站定,围着院子跳,在院子里舞,也可围着人跳。舞狮队在老式升斗里放着米,米里插着3炷香和纸钱,根据主人心意,往升斗里放点钱财或米等物品,以示感谢和积功德。所得钱粮为舞狮队、戏队、村中大庙日常开支。

舞狮队一般由两架狮子组成,每架狮子由四人组成,一个耍狮子头,两个耍狮子腹部,一个耍狮子尾巴。另一种耍法是:一人着装甚异,在狮子头前引路,手握灯笼状法器;一人演狮子头;一人演狮子腹部和尾巴,一人头戴面具,手里握棍,在狮子后面追赶。现多流行此种演法。据83岁的舞狮队队长苏家仁讲,狮子进哪家,哪家吉祥、发财安康。舞狮队过去最多时为9架,每架狮子4人,共36人表演。表演时由村里的小孩,一般由三五人,在旁抬高灯,配合表演,有的舞双狮、有的舞单师。舞狮人每到一家,必唱“小小狮子耍一耍,今晚上狮子走进×××家,自从狮子耍过后,金银财宝滚进家”,或者唱“小小狮子忙一忙,来到XXX家耍一场,自从狮子耍过后,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发财”等台词,到正月十六早上10点送灯、送狮子,戏终。

■灯夹戏目前现状

1.传承队伍规模小。总计唱花灯和小戏只有五六个人,且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只有中老年人参与传承,观赏性不高。

2.演出水平不高。虽然坚持着文艺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和原则,但因为各种原因,现有的灯夹戏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档次上,表演与活动的组织,随意性太强,神秘色彩过浓,没有发挥好祭祀性舞蹈应有的寓教于乐的社会教育功能。

3.音乐、服装、道具等有待加强。音乐冗长单调,服装陈旧,道具粗糙,墙体壁画主题不鲜明。

4.创新意识薄弱。几十年来,固守陈规,从唱词、唱腔到演唱场所,又到服装道具,再到花灯小戏表现的思想意境等等,都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使得节目表演显得有些生硬。

■灯夹戏的保护对策思考

1.争取支持,不断改善传承条件。结合精准脱贫政策的实施,目前在灯夹戏的传承村落建成了3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为开展灯夹戏展演创设了便利的条件;下一步还应继续争取支持,努力将灯夹戏列入县级或州级乃至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申报一定数量的传承人,使灯夹戏从源头上得到更好的保护,进而推动和促进人员补充、设备更新。

2.激浊扬清,正视灯夹戏的教化作用。总体上看,综合唱唱跳跳的因素,灯夹戏属于祭祀性舞蹈,更多地倾向于表达农村群众通过花灯、小戏、舞狮来实现消灾祈福的愿望,倡导朴素的唯物主义生活观,教化人们要遵守社会公德,要孝顺长辈。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合理摒弃灯夹戏中的神秘色彩,取其精华,结合经济社发展实际,努力从正面进行宣传引导。

3.抓住关键,着力编创优秀的花灯小戏剧目。灯夹戏舞蹈动作过于硬气,而且创新少,不利于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花灯、小戏要能吸引人,关键是音乐要好听,情节要引人入胜,蕴含的生活道理要能被大家所认同。因此,要“师古而不泥古”,对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要大胆创新,编创群众爱听的舞台音乐,不断改进表演展现形式,巧妙构思蕴含主旨,要从服装、道具、音响、动作、场景、乐器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使观众喜爱,易于接受,便于传唱,增强花灯小戏的生命力和亲和力。

4.加强指导,尽快实现“老戏新唱”。县、乡两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村级文艺团队的指导力度,从祭祀情景创设、人员培训、舞蹈编排、节目创设、道具更新等方面入手,设身处地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夯实村级文艺团队快步发展的基础。

5.搭建载体,促进学习交流。牢固树立“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传承,在对比中提高”的理念。一是抓住县内彝族虎文化节、开街节、仙鹤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组建队伍参与展示演出,扩大宣传;二是积极参与州内外的培训学习,扩展视野,提高演艺素养;三是聘请省、州专家指导,予以提升;四是组队参与外出展示演出等等。

总之,灯夹戏能流传几百年,实属不易,“戏里戏外皆人生”,余音绕梁时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对未来的美好追求,我们应该尽力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灯夹戏,让更多的干部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娱乐休闲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猜你喜欢

小戏草鞋格拉
格拉迪丝·韦斯特:协助开发全球定位系统的隐藏人物
七十七双草鞋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断在江边的小路
善良带来的好运
“巨鞋”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意外的好运
小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