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女真乐舞艺术特征

2019-06-11赵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乐舞艺术特征

【摘要】女真乐舞文化源于自身民族文化,在中原文化和渤海文化的影响下逐渐繁荣。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具有浓厚的北方渔猎民族文化特点,陶冶凝练了女真人奔放豁达、质朴及热爱生活的民族心理及性格。

【关键词】金代女真;乐舞;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一、金代女真乐舞发展历程

女真族坚韧、勇武及擅长骑射的民族文化及性格特点造就了其特有的音乐舞蹈艺术风格以及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传统。任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不断吸收传统,继而通过推陈出新而进一步发展的,这当然也包括女真人的乐舞文化。

靺鞨族是隋唐时期发展起来的东北原始狩猎民族,其民间歌曲大部分都是对原始宗教色彩及狩猎内容的展现。渤海国创建之后,宫廷表演乐舞逐渐繁荣并发展为“渤海乐”。渤海国被灭后,渤海乐在民族扩散及迁移过程中分布于东北大地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金代女真音乐也受到渤海音乐的影响[3]。相关研究表明,在渤海国被灭三百多年之后,金章宗明昌年间曾要求全国各教坊学习渤海音乐。以此可看出,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受到渤海音乐文化的影响之大。

金代建国之前还处于奴隶社会及原始社会时期中的女真族乐舞相对简单,主要在日常劳动中产生,是劳动者娱乐时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对于统治者来说,虽音乐是作为享乐之用,但此时的音乐并没有礼乐等级。金国创建初期逐渐形成了女真封建制度,金统治者为了实现封建制度的完善,试图创建与其相适应的礼乐制度。由于辽國在音乐方面比金国较早实现了中原乐舞文化的输入,音乐比较发达,因此,金对于辽国封建音乐采用了袭用态度。也是在此时期,金国从辽国得到了手工乐器,使金国逐渐发展建立了较为正规的音乐组织。

1125年,金灭辽进入中原,不仅带走了北宋全部的乐器,还挟持了大量的舞生、乐工以表演、演奏汉民族乐舞及乐器,充分展现了金人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崇尚心理。金人将此些乐器送到东北偏远地区中,这是在渤海时期之后,中原音乐再次大规模传到东北地区,对东北地区及女真族的乐舞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在之后的发展中,金代女真人的乐舞文化承辽舞融宋舞,逐渐繁荣。在金所统治的中原地区中,宋代城市乐舞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女真人的民间乐舞充分展现出丰富多彩及生机勃勃的情景。此乐舞文化方面的成就,都是中原汉族文化在金代女真人中的延续。从熙宗时期开始,大批女真人开始南迁,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北方女真粗犷的风格融入到了中原乐舞中,进一步促进了金代乐舞文化的发展。

二、金代女真族乐器

(一)乐器种类

女真乐舞所使用的乐器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如铜镜、鹿狍哨、节等。“鹿狍哨”是以桦皮所制,长1.5厘米,左右两边都有一个较细的开口,在口中能发出音响,是狩猎时候诱捕鹿、狍的仿声器具,在发展过程中用来歌舞伴奏。

“节”是女真歌舞伴奏时使用的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器,指其生活用品簸箕。该乐器使用柳条编制,在演奏过程中左手拿节,右手拇指和食指通过划、拨、打演奏出具有不同节奏的音响。此种乐器不仅被满族人传承使用,还一直沿用到清朝宫廷。

“铜镜”也是女真人的一种生活用品,女真人巧妙地将其用到了歌曲演奏过程中。演出时有五个左右女子手拿铜镜站在舞台一旁,舞台中闪耀着铜镜的光泽,以渲染绚丽的舞台效果,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以敲击发出声响的打击乐 [2]。

金代女真族的歌舞音乐由于受到中原的影响,其常用乐器也多使用箫、琵琶、笙、鼓之类。黑龙江省宜春市在1973年出土了金代八面舞乐浮雕石幢,画面中乐工拿着的乐器便有三弦、笛子等中原乐器的形象。

(二)实物遗存

1.大晟南吕编钟

编钟属中国古代宫廷乐器,是世界中发现最早、音域最宽的律制乐器。宋代皇帝宋徽宗制作的新乐——大晟乐就是女真人在入驻中原之后运到金源内地的。

2.八面舞乐石幢

八面舞乐石幢充分展现了唐朝及宋代中原文化对于女真族文化的影响,是金代音乐文化繁荣历史的证明。八面舞乐石幢作为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对金代女真族音乐文化特点挖掘的主要根据。

3.卤薄大钟

20世纪40年代,黑龙江省城出土卤薄大钟,其制作于宋代,是宋代皇帝出行之前宫廷仪仗乐队用来演奏的乐器。此钟高184cm,双龙戏珠卦鼻,钟体为上下五层阳刻。

4.琵琶记戏剧人物镜

金时期的产物,铜镜背面有传统戏曲《琵琶记》两位人物,其中一人正在演奏琵琶。女真族在铜镜中刻印中原戏曲文化的巅峰作品,展现了中原文化对女真文化的影响及女真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

三、金代女真乐舞艺术特征

(一)种类

1.歌谣

女真族歌谣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在民间广受百姓喜爱。金国成立之前,因受到没有文字的限制,即兴创作、传唱歌曲是女真族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比如《巫歌》《解纷歌》《思嫁歌》等。 金国成立之前,部分民间歌谣都具有宗教神秘色彩,在语言风格方面具备质朴无华的特点。

2.恋歌

女真族民间流行歌舞,因女真族非常眷恋此种歌舞方式,恋歌被广泛流传到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人中,其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动作具备一定的感染力。此种艺术形式在南宋广为流传,备受当地人民喜爱和模仿。如《臻蓬蓬歌》,其在北宋京师汴梁、南宋境内都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及风格,可能与后世的《太平鼓舞》有一定的关联。

3.鹧鸪舞

一种模仿鹧鸪翩翩起舞的鸟舞,由鼓笛伴奏,具有声情并茂、节奏鲜明的特点,深受北宋临安等地人们喜欢。此种一人载歌载舞、众人迎合的歌舞充分展现了女真族乐舞在南北艺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魅力。

4.狩猎舞

《隋书》中对女真先祖舞蹈是这样记载的——“曲折,多战斗之容”,可见,女真人将本民族刚健豪放、淳朴进取、勇于战斗的民族精神,以及生活、生产的场景和风俗礼仪,都通过歌舞形态在原始女真族乐舞中充分展现出来。女真族将生活场景中射猎、擒熊、刺虎、呼鹿等和野兽搏击的动作最终转变为乐舞的形式,展现了女真人英勇善战的民族精神及性格。

5.萨满舞

女真人信奉萨满教,因此,在金朝女真人中还流传着《萨满舞》,这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北盟录》云:金以女巫为萨满,金与渤海同族,萨满亦称叉玛,奉者多为妇人。金朝女真人的《萨满舞》与清朝满族的《萨满舞》几乎一致。这种舞蹈形式对后来的大鼓亦有所影响。

(二)艺术特征

金代属于女真族创建的政权,其在择偶、饮宴等主要生活中都常伴歌舞,歌舞使其成为密切相连的族群。女真族喜欢杂剧百戏,创造了能够充分反映自身民族战斗、风俗及生活的音乐歌舞艺术,其节奏短促,将女真人奔放、质朴的性格展露无遗。

金国女真族在入主中原后,充分认识到汉族乐舞的優势及价值,开始模仿中原汉民族文化,直接袭用宋代传统乐舞旧制,吸收宋乐制、仿造雅乐。学习汉族百戏时期,为制造热烈气氛还在演出过程中添加了许多舞台效果。金朝时期的文舞和武舞分别被称为《保大定功之舞》与《万国来同之舞》,此与契丹人的乐舞在当时金朝的宫廷中都极为盛行,备受贵族喜欢。

相关金时期女真人、契丹人、中原汉民族等乐舞融合交流的史料记载较少,但是金时期的乐舞形象被广泛刻记到了各种金代墓室砖雕、舞俑、壁画中。在山西侯马出土的金墓乐舞砖雕中,有两幅较为逼真的舞蹈画面,相关研究人员命其名为“庆丰收”,整个画面轻松喜庆、趣味十足。通过晋南金墓出土乐舞砖雕上乐舞艺人的发型、服饰、舞姿形象、动态特征等可以看出,女真乐舞的形式形态中糅合了大量的汉文化。河南焦作金墓出土舞俑的服饰、舞姿与蒙古族舞蹈极为相似,充分展现了当时各个民族之间乐舞的相互交流。

每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都是将此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基础,在满足自身文化环境的条件下产生的,都具备其自身的合理性及价值[3]。女真族乐舞文化也正是基于本民族文化,承辽融宋,在渤海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在中国乐舞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各个民族乐舞文化相互渗透糅合,才能够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金代女真族乐舞文化能够得到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虽然原生态女真族乐舞目前已逐渐消失,但是通过各种典籍、史料与出土文物等方面可以看出,女真族乐舞为金源文化中较为原生态及活泼的古代乐舞,具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可以说,金代女真乐舞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及现实研究意义,为中国乐舞文化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心雷.金代女真音乐舞蹈艺术研究[J].世纪桥,2015(9):74-76.

[2]龚天卓.金朝女真族民间音乐探究[J].艺术教育,2016(5):66-67.

[3]韩波.大庆地区金代女真文化遗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7(5):21-23.

作者简介:赵娟(1980-),女,山西省运城市,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乐舞艺术特征
韩邦奇《苑洛志乐》的思想来源与乐学诉求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试论儿童舞蹈的审美特性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从祭孔仪式的乐舞看文化的传承
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