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家秋千会非遗传承的旅游生产性场域研究

2019-06-11王利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摘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营造传承空间的文化气息、丰富传承主体与客体的精神与物质生活,是当下值得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本文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场域研究,通过社会学、人类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文化再生产”与“场域”理论,深入研究司家秋千会与旅游的关系,分析出现存的问题,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传承空间与文化的互动交融,以此推动司家秋千会的弘扬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意义的方法与形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家秋千会;旅游;生产性传承;场域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司家秋千会作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现代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文化认同断层,传承人老龄化,传承方式单一、不完善等。司家村也与全国大部分乡村有着同样的问题,村落环境相对较差、常住居民以留守老人与儿童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对于传承一项非物质文化来讲,司家村的承载能力非常有限。而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型的朝阳产业,让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探寻出一条既能解决文化传承问题,又能补充旅游文化内涵的道路——旅游+文化。本文运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论”和“场域”理论,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旅游商品化路径实现文化的再生,对场域当中的政府、旅游生产企业、人民群众等关系的研究,分析出在司家秋千会旅游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弱、文化内涵表达不足、民众参与度低等保护与传承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通过解决问题再进一步研究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传承形式进行反复论证,提出更切实际的有效的传承方式。

一、司家秋千会及其旅游生产性传承

(一)司家秋千会的起源与发展

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孟塬镇的司家村,因东临兵家必争之地潼关,明朝末年成为屯兵之地,有着浓厚的军事文化气息。司家古村便是军屯后裔为保家护院修建的具有防御功能的古寨堡。

关于司家秋千的来历,也有着一段佳话。据传,清末一胡姓军官,为了让士兵强身健体,活跃军中生活氛围,便“发明”了士兵专用秋千。后来战事消停,军士及眷属转化为当地的村民,将荡秋千作为民间习俗不断发展、传承下来,秋千的种类发展到了十余种,分别为天平秋、牌楼秋、八卦秋、线轮秋、竹竿秋、平架秋、熊跌膘秋、地轮秋、独杆秋等。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司家村都会举行盛大的秋千会,十里八乡的人到处踏青、玩耍、聚会,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秋千会一般举行三天,大会期间,有戏曲、走马、秧歌、杂耍,融合了当地的祭祖文化与清明游赏活动,在时代的前行下,内容日渐丰富起来。由于大会期间人流量较平时多,给司家村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大会过后,专为古会修建的秋千文化园又会恢复平静,平日里甚是萧条。

(二)司家秋千会的旅游生产性传承

1.司家秋千会的传承方式及特点

司家秋千会作为一种民集会形式的节事活动,传承的方式属于民间节日自发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民间及传承人传承

司家秋千会的主要参与者都来自民间,是普通的人民群众,是集体智慧创造的产物。司家秋千技艺的传承主要是依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传承人通过语言、肢体等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到下一代。司家秋千会也是当地人民群众追求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祭祀祖先等因素影响下的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民间节事活动。

(2)地域性

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1]司家秋千就是在“屯兵军营文化”这样一个独特地域条件下的产物,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才能成为驻兵之地,也是在陕西这片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氛围的区域背景以及当地人纯朴的生存环境下才形成的司家秋千会。

(3)经济性

据当地群众讲述,曾经的司家秋千会期间,是以牲口市场交易为主的商业贸易机会,除了当地群众,也有来自周边县及山西、河南的客商,是存在一定的影响力的。后来虽然牲口交易中断,但秋千会期间会一直都有临时的小吃街、游乐区、表演区等,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旅游生产性场域的概念

“文化的再生产”和“场域”的概念是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文化的再生产”是文化的变迁或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场域”是指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一个网格或一个构型,[2]这些“位置”之间存在着争夺、支配、屈从、对应等关系。

以旅游为切入点,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要通过旅游学的角度,运用旅游规划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产品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将文化资源转换为产品、产业,然后通过旅游产生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效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政府、文化创意企业、旅游开发企业、当地群众、游客们通过文化再生产的方式争夺旅游商品化权利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的关系,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传承场域。

3.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分析

旅游,就是离开日常熟悉的生活去到另一个地方休闲、度假、游玩或者冒险,旅游者的心理是求新、求异、求知。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也成就了不同的民俗風情。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旅游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将文化植入旅游产业当中,将文化进行旅游商业化传承,既弥补了旅游内在的文化缺失,也是一种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

司家秋千会这种民间集会活动,本质上讲也是旅游的一种形式,需要更大范围的旅游营销与包装,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司家秋千的体验感较强,往旅游项目方向发展有较大的空间,以旅游反哺文化,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旅游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其实是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关系。当然,旅游介入文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化的原始状态,这就要求在文化旅游化的道路上,要保证其自身的原真性不被破坏。

4.司家秋千会的传承形式

司家秋千会的旅游生产性传承的具体形式为节事旅游传承。节事活动在旅游传承过程中,分为乡村节事旅游传承与城市节事旅游传承。司家秋千会的旅游生产性传承也将采取乡村与城市节事旅游同步推进的方式:

(1)乡村中的节事旅游传承

司家秋千会在乡村中的节事旅游传承,也是一种村寨旅游原生态传承。司家秋千会在司家村已经举办了两百多年,每当清明节期间,村中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都为庆祝并参与司家秋千会的举行陆续返乡,锣鼓喧天、秧歌绚舞,还有各式各样的秋千竞演,商贩们也能利用这个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是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最有意义的时段。

(2)城市中的节事旅游传承

城市除了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四大基本职能外,也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文化空间。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也要通过不同的文化塑造有个性的城市形象。

司家秋千和作为节事旅游的司家秋千会可以通过异地传承的方式,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重塑城市形象,借助华阴市的城市空间与华山的影响力,将司家秋千的品牌宣传出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特色与城市精神的体现,更是文化在现代社会存活与发展之路。

二、司家秋千会旅游生产性传承的问题

(一)司家秋千会的现实困境

1.保护意识淡薄

当地民众对司家秋千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基本上仅出于一种朴素的乡土情感、宗族认同,并未充分意识到司家秋千的发展可能会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的作用。事实上,目前的司家秋千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时间短暂且影响范围较小,现如今,无论城市或乡村,人们都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包袱,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的保护上。

2.传统文化整体性衰退

21世纪的人们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都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与传统文化较为脱节的新的生活习性,大量的经传统文化所创新出的产业或产品也会因时代的推进而失去新意,由最初的“过火”快速走向“衰亡”,成为时代的“快消品”。司家秋千会正处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至今未找到适合自己的保护与发展路径。

(二)司家秋千会缺乏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

司家秋千会已经举办了两百多年,但其传播与弘扬基本上依靠口碑传播与政府文化部门、旅游部门零星的宣传,外地游客难以通过旅行社、杂志、在线旅游网站等信息窗口获取司家秋千会举办的产效资讯,没能建立起秋千会的营销体系,更没能形成广为人知的文化或旅游品牌。市场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产品”的最佳手段,司家秋千会作为旅游商品化后的“产品”,有必要进行一些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

(三)司家秋千会文化内涵与氛围不浓厚

司家秋千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实是深远的,司家秋千有着浓厚的军事背景,最早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也都是军人,慢慢演化到民间之后,也是军屯后裔在参与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目前的司家秋千会略显单薄,秋千园陈设简朴单调,未经“粉饰”,没有体现出军营文化、乡土文化氛围,也较难传达出司家秋千真正的文化内涵,司家秋千与当地居民之间未达成精神共鸣。非秋千会期间很少有人进入,虽然秋千会举办期间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但简易的构筑物缺乏美观性与安全性的考量,商贩的经营也缺乏有秩序的管理。

(四)司家秋千会的民众参与程度低

参与司家秋千会最多的还是当地司家村的热心群众,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节庆活动。尽管最近几年有媒体到现场采访,但知名度依然仅停留在当地及周边村镇,秋千竞演者或表演者与观众大多为本村村民。秋千会最核心的活动是第一天的司家秋千会开幕式,场地布置与活动类型相对较为丰富,这一天的参与人数也是最多的。

从现状来讲,旅游对司家秋千文化传承的影响力不足,华阴市的旅游品牌数华山景区最为突显,吸引了绝大多数的游客,华阴市的其他旅游项目则在旅游产品化的的道路上缓步前行。而司家秋千及司家秋千会还未真正走上旅游化的道路,需要更系统地策划与运营,才能打开司家秋千的旅游之路。

三、司家秋千会旅游传承中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引导协同市场运作

政府可以作为司家秋千旅游化的发起者与组织者,给予更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吸引投资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市场化是节事旅游活动成功的首要任务。市场化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运作主体市场化,也就是说活动的开展由专业的企业承办;第二,资金投入多元化,既有政府的财政拨款,也有企业的投资;第三,客户群体明确化,锁定客源市场,并有意培育市场规模。

市场化运作能相对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也能增加一部分的财政税收,一举两得。但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化的程度要适当,要以保护与传承文化为主,切忌因追求利益而产生更多的副作用,得不偿失。

(二)丰富司家秋千会活动的内容

首先,可适当延长秋千会的举办期,并与走马、社火、华阴迷胡、华阴皮影、老腔等当地的民俗活动充分结合。

其次,司家秋千会需要更多具有功能性的构筑物,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固定性的,它们的搭建可以选取军营文化的元素进行,将表演的舞台以“演武台”的形式设计,也可以设置“军营”“战车”“灶房”“瞭望台”等造型的休憩与商业售卖点。

第三,合理利用乡村的优质天然资源,借助司家秋千文化打造乡村休闲运动公园,使其成为一个常年化、常态化的旅游活动场所。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也为来乡村旅游的游人提供优质的乡土体验。

第四,利用华山周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挥乡村的农业优势,种植天然无公害的蔬菜与粮食,将优质蔬菜节、油菜观赏节联动司家秋千会共同打造,增强市场号召力。

(三)全方位营销鼓励民众参与

司家秋千会的举办,需要走“政府引导+企业承办+民众参与”的联合运营模式。政府的号召力是最具影响力的第一手力量,加上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遵循市场规律,重视投入与产出,形成以节养节的良性发展。通过地方宣传媒介与国内国外主流媒体、自媒体、报刊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民众参与的越多,越有利于司家秋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秋千会及其它时间的客流量逐步增加,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体验的人多了,留下来深度游的游客就相应增加。同时,提供的旅游服务需求量也会提高,就会有较多的工作岗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司家村,实现一种良性的互动。

通过政府、企业、民众的多方努力,丰富司家秋千会的体验内容,鼓励游客积极参与,在司家秋千的旅游生产性场域中,各个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共同承担起司家秋千会的文化传承责任。

四、结语

司家秋千会的活动组织者就是旅游的组织者,传承的过程是旅游商品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传承对象不限于文化的原生地居民,传承地是旅游地,传承目的包括吸引游客。综上所述,司家秋千会的传承要素与旅游要素相重合,便可称之为旅游生产性传承。值得重视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司家秋千会)的旅游生产性传承场域当中,一定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依目前的形势来看,政府占主导地位。企业的地位仅次于政府,居民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实际上,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居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因为他们才是传承主体,是整个文化传承的核心。旅游者是以一种社会资本的形式參与进来的,是市场化的消费者,当然也是旅游化的核心角色。所以,在这个场域当中,各个环节与各个参与者都是很重要的,且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实现文化再生产,达到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有效承的共同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马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场域研究[M].九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王利娜(1987-),女,汉族,榆林人,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旅游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