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衡器一奇葩

2019-06-11陈海旭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制作工艺

【摘要】本文从戥秤制作工艺的历史渊源入手,对戥秤的制作工艺、材料结构、文化内涵和生存现状等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以“科学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生产性保护”的措施,使戥秤技艺得到不断的传承、保护和弘扬。

【关键词】戥秤;制作工艺;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TH715 【文献标识码】A

戥秤,又称戥子,一种小型杆秤,是我国特有的计量器具之一。它是古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堪称我国古代度量衡器中的奇葩。因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外盒精美,被当作一种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该技艺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泽国戥秤的发展历史

泽国古称泽库,位于浙东南温黄平原腹地,始建于宋朝初年,自古以来就是温黄平原著名的商贸重镇。作为民间手工制作的重要产品,泽国戥秤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泽国镇志》记载,泽国街有文字可考的秤店就有数十家,产品畅销全国,最多时年产戥秤2.9万余杆。民国时,戥秤业濒于绝境。解放后,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复苏,泽国戥秤业迅速恢复生机,泽国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戥秤生产基地。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计量单位的改变和电子秤的出现,泽国戥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泽国“今兴号”戥秤工作室,为唯一从事戥秤制作技艺传承的单位。

二、戥秤制作工艺的特点

(一)戥秤的材料与工具

戥秤的原材料有动物腿骨、象牙、乌木、紫檀木、花梨木、红木、青铜、紫铜、银、丝线等,制作工具有小型细木工刨、细木工锯、竹片抽线工具、专用手摇钻、木工凿子一套、标准十六两砝码、细磨刀石薄片、压盘模具一套、步机(分规)等。

(二)戥秤的结构、规格和样式

戥秤由戥秤盒、戥秤杆、戥秤盘、戥秤锤组成,各构件做工精细,且称量准确度极高。戥秤因用途不同,现在能见到的最长的戥秤杆近半米,而最小的戥秤,仅0.08米。据《泽国镇志》记载,泽国戥秤产品规格主要有10种,其中西药用4种、中药用5种、蚕用1种。另外,根据用户需要而生产形式、规格特殊的戥秤有秤烟丝标准量戥秤,以及用于秤羽绒产品、照相材料等的戥秤。

(三)戥秤的制作工艺

戥秤制作工艺繁琐,简要概括可分为十余个步骤,主要为选料、加工配件、打盘穿花、錾刻记号、刨杆磨直、制作工具、定位校准、划线等分、刻星上色、制作秤盒、装配检验等。首先,要根据使用者要求,选取不同的材料。古时普通人家一般用栗柴木,上黑漆。大户人家则选用紫檀等优质木料,并保持其天然色彩和纹理。戥秤盒内用来放置戥秤杆的长形沟槽与放秤盘和秤砣的圆形凹穴,尺寸严丝合缝,需要艺人具有精湛的技艺。戥秤的关键部件——戥秤杆可选用象牙、乌木等;其次,做工更是妙不可言,一枚戥秤杆至少要经过选料、切割、磨圆、划线、打定孔位、钻孔、测定盘星、打星眼等100多道工序。在直径不到2毫米的象牙杆的中心钻不足半毫米的提纽小孔,其精度和难度可想而知。

(四)戥秤的基本特点

一是纯手工打造,制作精密。戥秤各构件做工精细,很多关键环节靠师徒手眼相传,可细分为几百道工序。例如,星眼上色的秘制黑烟配方,采用特殊的木材等原料配方,熏烟烧制,上色后光亮油润,永不褪色;二是计量精准。作为古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及香料的精密衡器,戥秤的准确度甚至超过了现代一般的电子秤;三是寓意吉祥。戥秤盒的形制恰如“如意”,寓意称心如意。

三、戥秤的使用与传统文化

戥秤作为温岭人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使用的一种计量用具,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文明水平和审美情趣。作为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戥秤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戥秤使用非常广泛,大到衙門、商号、钱庄、药店,小至一般人家,都要备几杆戥秤,以备银钱、药品等出入称量。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各类红木大秤、戥秤均被视为吉祥之物。因此,旧时逢嫁女、新屋落成、乔迁之时都会挂上一杆红木大秤或戥秤,以示吉祥。

戥秤制作技艺中戥秤砣的穿钱眼工艺寄托着古代商人“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美好愿望。戥秤的秤星中每一颗星都代表一个星宿,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七星,再加上福、禄、寿之星,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若给人短斤少两损阴德,其中少一两叫“损德“,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福”,以此暗示做生意要诚实。除此以外,戥秤制作技艺中还包含了铜雕和木雕等传统技艺,秤砣和秤盒上常被刻上一些名人书画。

四、泽国戥秤的生存现状分析

精致独特的戥秤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传统度量衡器中的一支奇葩。然而,时过境迁,现代高精度电子秤等衡器的迅速普及,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使戥秤制作工艺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和环境。目前,戥秤早已退出市场,被各种精密仪器所替代。戥秤的制作成本高昂,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所有的配件都需要传承人自己加工,其存续现状堪忧。再加上古往今来,我国对戥秤制作工艺研究并不多,也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载,致使这门古老的技艺濒临失传。目前,关于戥秤的书籍、报刊研究性文章特别少,网络上的资料仅限于媒体对传承人及制作工艺的介绍。在泽国镇长泾路当年的泽国戥秤社遗址,今年70多岁的原泽国五金厂戥秤车间特聘指导师傅颜安年和他唯一的徒弟叶永峰,是目前泽国戥秤制作工艺造诣颇深的代表性传人。

五、泽国戥秤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一)科学化保护

加强戥秤制作技艺的调查、建档和申遗保护。通过几年时间,基本摸清泽国戥秤的历史沿革、传承艺人基本情况、使用工具的具体做法及制作技巧、行规等内容,并将散落的资料整合建档。通过抢救性的记录和保护,泽国戥秤制作工艺先后被列入温岭市、台州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叶永峰和颜安年被列入台州市和温岭市非遗传承人。为了使该技艺得到持久和深入的保护,鼓励申报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续写新的篇章。

借助博物馆或展览馆进行宣传和保护。尝试开辟一块专门的区域形成专题展览或设立专题性展览馆,广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戥秤实物及其制作工具、相关历史资料、照片、视频等,并通过经常性的展览活动开展戥秤技艺的宣传普及,以带动戥秤技艺的传承保护。

(二)活态化传承

非遗保护工作的目的除了保护,更重要的是传承。可以引入现代培训和教育模式,以促进技艺的存续和延承。主要方式:编写戥秤技艺校园读本,面向中专院校的学生和对之感兴趣的读者传播和提升影响力,并促进技艺的传承;建立校园传承基地,开设“戥秤制作工艺”课程,并邀请传承人不定期授课,一方面普及戥秤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培养接班人做准备。在学校培养的基础上,挑选合适的人选,通过传承人一对一带徒授艺的方式,培养新一代的戥秤传承人。

发挥社会力量,举办戥秤传习所。每年定期邀請传承人向手工艺爱好者免费传授戥秤制作技艺,并挖掘和培养有较强传承能力的学徒。在此基础上建立师徒签约机制,并积极鼓励传承人和学徒参加省内外各类比赛和展示活动,以开拓思路、磨练技艺。

(三)生产性保护

传统文化挖掘与旅游经济开发相结合。当前,泽国戥秤研究和保护工作得到深入开展,重点是对传统技法、制作工具进行研究与恢复。同时,复制了一系列原汁原味的戥秤精品,使其逐步成为民间传统技艺的精致名片。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戥秤的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戥秤文化旅游产业。将尘封的戥秤历史故事、传说进行复原,打造独特的旅游文化,以实现戥秤文化的渊源流传。

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载体,更是包含有潜在的商业价值。可以将戥秤作为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列入温岭市高档旅游产品,适当开发产品种类,传统手工与部分机械加工相结合的形式,适当加大产品的出产量和生产效率。例如,细分戥秤的制作过程,将铜雕、木雕等非关键工艺投入到机器生产或请专业雕工师制作,进行小批量精品戥秤生产。这种中高档半手工制作的产品,以式样独特、产量少、手工成分多吸引收藏者的兴趣。除此以外,也可选择低成本的原材料,运用纯机器生产的方式进行大批量的戥秤生产,并投放于各旅游景点销售。

六、结语

泽国戥秤制作工艺蕴含着温岭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温岭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技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又创造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文化价值。在现代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势下,戥秤工艺必须突破传统,植入现代元素,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才能得以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阮法根,魏致忠.泽国镇志[M].北京:中华出局,1999:135,142.

[2]叶永峰.泽国戥秤的前世今生[N].温岭日报,2012-8-31(7).

[3]叶永峰.戥秤的妙用——“隔水称金法”研究[J].中国计量文化专刊,2012(S1):135-136.

作者姓名:陈海旭(1981-),女,浙江省温岭市人,美术学硕士,温岭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制作工艺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蜂蜜橙皮果脯的研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