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019-06-11郭嘉伟

财讯 2019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观念

郭嘉伟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群体人数激增,由此产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从经济学供给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划分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求;劳动力;观念

就业是一个国家的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正如美国盖洛普公司主席吉姆·克利夫顿的《就业战争迫在眉睫》提出的人最大的需求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创造就业岗位则是国家的义务所在,未来的竞争是好的就业岗位的争夺这三个基本观点,可见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大学生毕业人数呈急剧上升态势,加上就业岗位在短时期内保持平衡稳定态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生毕业人数大量增加。1999年,我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自此,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呈现不断上涨态势。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为114万人,到2011年达到650万人。十年间,就业人数翻了近6倍之多。这一人数到了2017年更是达到了795万人,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加上中等职高、初高中毕业未继续升学、军队退役人员等,估计每年我国新增需要就业人口2500万人。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就业职位增长数量低于大学生毕业人数。总体来看近些年,毕业生数量激增,但是相应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由此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问题。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2016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2.1%、91.7%和91.6%,呈现逐步下降态势。

(3)大学生偏向于选择发达地区及稳定单位。从就业地分布来看,2016年,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留在一线城市,主要围绕“三大区”,长江三角洲、泛渤海湾及珠三角地区。从毕业去向来看,有77.3%的学生毕业半年后选择受雇全职工作、10.3%的学生选择继续进修、仅有3%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从供给需求角度分析。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即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一方面是社会需求和大学生毕业总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每年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加上其他求职者共计2500万人,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新增岗位数量平均为1300万个,二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数量差。由此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另一方面是社会需求和大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大学生渴望找到提供高薪收入、稳定和优厚福利待遇的企业,但是现实中却存在较大的落差,有的企业提供的是劳累的工作、艰苦的环境和较低的薪资水平。二者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导致雇佣关系难以顺利实现,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水平。此外,大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缺陷,自我认知、期望、就业观念误区等也会影响其就业率。如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应当的应该获得一份优厚的工作,片面认为只有在大的单位才能够凸显出自身的价值,小单位容不下自己的想法,这些都会造成就业难问题。

(2)从劳动力市场划分角度分析。一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矛盾。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区域过于集中,大多倾向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作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大量的毕业生集中涌入,而人才又是相对饱和、职位也相对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于我国各地区而言,导致出现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高消费现象,而中西部等欠發达且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地区难以得到基本的人才保障,进而拉大地区间发展程度。二是技能型和知识型职业之间的矛盾。大学毕业生大多拥有系统的知识背景,愿意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知识型工作内容,薪资相对较高;而技能型主要指的是中等职高等毕业生,他们拥有实战的技术,薪资相对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知识型劳动力充沛,而所需要的如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出现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供应不足,非常欠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过多的培养,导致知识型人才剩余,技能型和知识型职业之间出现结构性矛盾。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路径

(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就业观念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提出很长时间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思想层面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受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影响而逐渐产生的,因此,要想转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首先要清醒地认知自我,合理定位未来就业方向和岗位,不要过于强调寻求专业对口的职位。其次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要摒除“一职定终身”的想法,不能只谋求稳定性强、地域好的工作,通过不断流动和终身学习获取更高的职业发展。

(2)高校调整专业。鉴于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是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与高校专业调整二者不同步的矛盾,对此,高校应该对一定周期内市场需求专业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紧缺和过剩行业,并且做出未来行业及专业趋势判断,针对于此及时采取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及学生人数。既能够解决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高校提供就业指导。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人,缺少求知的经验,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做好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的第一步—就业指导的工作。可以通过组织协会、召开座谈会以及论坛、APP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教授学生遇到求知挫折和困难时,如何从容应对;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4)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议中央及各地市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法规,如在注册登记、贷款融资、税费减免以及服务咨询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放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行业限制及门槛,对于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业即认为是允许的;鼓励大学毕业生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的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领域经营管理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对于大学生从事微利项目,给予全额财政补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第一桶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产生的根源是雇佣之间供求关系的错位,需要高校、社会、企业、大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促进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涛,马惠琳,卢元生.做自己的设计师 高中学业规划必读[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6.

[2]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www.sohu.com/a/148922684_253609,2017-6-14.

[3]宋娜娜.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探析[J]黑河学刊,2018(06):155-156.

[4]李奎刚,陈宝.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8(22):3-52.

猜你喜欢

劳动力就业观念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