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2019-06-10李君艳陈国荣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血栓性高凝二聚体

李君艳,陈国荣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新乡453003)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逐年升高[1],现肺癌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在引起恶性肿瘤患者的死因中,血栓位居第二位[3]。据统计,约95%的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指标的异常,这种异常促进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尤其是肺癌患者[4-5]。2012年曾报道过,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现对66例肺癌患者的凝血指标进行分析,来讨论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内科的肺癌患者,时间在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共66例,均行胸部CT发现肺部占位,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者肺穿刺活检确诊为肺癌,其中腺癌26例,鳞癌20例,其他类型20例(包括小细胞癌18例,大细胞内分泌癌2例)。66例中,男50例,女16 例,年龄44~90岁,平均(68.26±10.47)岁,其中≥65岁44例,<65岁22 例;有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但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者19例,无基础疾病者47例;有远处转移者(IV期)43例,无远处转移者(Ⅱ和Ⅲ期)23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治患者,均未行抗肿瘤治疗,且KPS评分≥60分。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共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66.79±9.10)岁。两组研究对象均无严重心、肝及肾功能不全,无出血倾向,无造血功能障碍,近1周均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2 凝血指标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时采集静脉血4ml,其中2ml置于血常规管送检行血常规检查,采用日本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记录血小板计数(PLT)结果;另2ml置于凝血管送检行凝血五项检查,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分别记录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以上仪器操作及相关试剂均严格按照相关说明完成。

结 果

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肺癌组患者PLT、Fib、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T及APT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2 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2.1 肺癌组患者的PLT、PT、APTT、Fib、D-D水平与年龄、性别及有无基础疾病无明显关系。IV期肺癌患者的PT及D-D水平高于II、III期肺癌患者(P<0.05),而PLT、APTT、Fib水平与分期无明显关系。见表2。

表2 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注:与IV期患者比较,*P<0.05

2.2 凝血功能与肿瘤病理分型的关系:肺癌组患者的PLT、PT、APTT、Fib与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D-二聚体水平肺腺癌组患者高于其它类型组肺癌患者(P=0.04),肺鳞癌与肺腺癌之间(P=0.12)、肺鳞癌组与肺其它类型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3)。

表4 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与肿瘤病理分型的关系

讨 论

大约50%恶性肿瘤患者和90%已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的异常[7]。血小板的活化、凝血因子的增加和( 或) 纤溶功能的减弱是凝血系统异常的主要表现,这些改变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成为形成血栓的原因,并且影响了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8]。

Weiser MA 等[9]认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异常、高凝状态的出现、并发血栓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均是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存在于30%~60%的恶性肿瘤患者中[10]。Khorana AA 等[11]认为,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 350×109/ L 时,会增加静脉血栓的形成,当疾病出现进展或处于晚期时更易出现PLT 增多,从而加剧高凝状态。有报道提示,恶性肿瘤患者的FIB水平会升高, FIB的升高使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而且易出现癌栓转移[12]。Antonio D 等将D-二聚体作为评价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的特异性标志[13],D-二聚体的水平和恶性肿瘤的分期和转移有关,并可作为预测生存的独立因子[14 -15]。

肺癌患者易出现高凝状态[16-17],其机制可能为[18-20]:①肿瘤细胞释放促凝因子,来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使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凝血酶具有比较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对肿瘤生长具有促进作用;②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是主要的抗凝物质,蛋白 C 和血栓调节蛋白及凝血酶结合后被激活,激活的蛋白C可以抑制凝血酶等,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肿瘤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转移时,血浆内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水平降低;③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对纤溶具有抑制作用,肿瘤细胞具有分泌PAI-1的作用,PAI-1 亢进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④肿瘤患者活化的血小板数量增加,血小板可通过多种途径和肿瘤细胞发生作用,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和促进肿瘤的进展;⑤肿瘤细胞可引起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炎性介质水平的升高也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在本研究中,肺癌组患者的PLT、Fib、D-D水平高于对照组。李宏燕[21]等通过研究发现肺癌患者的Fib、D-D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肺癌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存在异常,使机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

在本研究中,IV期肺癌患者的PT及D-D水平高于II、III期肺癌患者,与甄福喜[22]等报道相一致,D-D检测可能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23]。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与年龄、性别及有无基础疾病无相关性,有些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24]。朱韧[25]、甄福喜[22]等认为,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不同,凝血状态也有差异,肺腺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鳞癌患者;也有研究认为肺癌患者D-二聚体浓度与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24,26-27],而我们的结果是:D-二聚体水平肺腺癌组患者高于其它类型组肺癌患者,由此看来凝血功能异常是否与病理类型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有报道提出,一些以血栓性疾病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可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凝血功能变化[28],但患者往往无典型的原发恶性肿瘤症状,却有一部分被确诊为恶性肿瘤,确诊时肺癌占45%[29],且病期较晚,死亡率高,因此有专家建议在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中筛查癌症[30]。在血栓性疾病中,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可达5.8%[31]。在本组肺癌患者中,有12例患者(18.2%)是以血栓性疾病为首发表现、之后确诊为肺癌。因此,在患者出现血栓性疾病时,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存在,增加筛查意识,争取早期治疗。

因此,肺癌患者常常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高凝状态是主要的表现,对肿瘤的发展、转移有促进作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重视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当肺癌合并高凝状态时,要预防血栓的出现,而对于以血栓性疾病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在无基础疾病时要警惕肺癌的可能。

猜你喜欢

血栓性高凝二聚体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脉络舒通颗粒联合西药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