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独立音乐产业

2019-06-06朱嘉露

今日财富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谣听众专辑

朱嘉露

一、流媒体背景下中国独立音乐的新貌

(一)产业快速增长

近年来,资本涌入独立音乐市场,国内独立音乐市场快速增长。前文提及的2017年国内独立音乐产业数据、各大数字音乐平台独立音乐人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音乐节的关注度持续上升、Livehouse陆续获得更多的融资、陈粒,陈鸿宇等独立音乐人的走红……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当前国内独立音乐市场的火热程度。据著名自媒体平台36氪于2018年3月发布的《独立音乐研究报告》,独立音乐行业于2018年被资本持续看好。截至2018年2月8日,国内共有 424家独立音乐相关企业成立,其中现场音乐企业的数量最多,共有147家,占34.7%;音乐资源整合和音乐节次之,成立数分别为87家和81家,占20.5%和19.1%。

国内DSPs上,独立音乐在榜单上表现强势,数字专辑销量亮眼。网易云音乐作为诸多平台中增速较快,口碑较好的代表,其独立音乐人数字专辑销量较多,朴树的《猎户星座》最终销量创纪录地超过22万张,徐梦圆2018年发布的同名专辑销量近六万。销量表明了近年来独立音乐人的火爆程度。当前网易云音乐上入驻的独立音乐人超过5万,上传原创音乐作品超过100万首。

(二)细分垂直领域内容深耕

当前产业细分垂直领域深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视频流媒体平台的内容上。2017年,《中国有嘻哈》的爆红使产业细分垂直领域深耕成为定局,随后,《这!就是街舞》、《即刻电音》皆是垂直领域深耕的尝试。这种趋势甚至让优酷、爱奇艺、腾讯在题材撞车的情况之下也要硬碰硬。优酷推出《这!就是街舞》,爱奇艺就祭出《热血街舞團》,优酷邀请黄子韬坐镇,爱奇艺就有鹿晗。如前文所提,“偶像”实际上亦是垂直细分领域中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多、消费力较强的一部分,“粉丝经济”红极一时,三大平台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造团活动,《偶像练习生》、《Produce 101》、《以团之名》、《青春有你》……仅从数据上看,只要“小众”的消费力足够强、粘性足够高,“小众”的影响力并不输给“消费力一般,粘性一般”的大众。各大平台开发“粉丝经济”便是秉持这样的理念,把细分垂直领域的内容深耕进行得如火如荼。

二、流媒体背景下独立音乐所面临的挑战

(一)需求急速扩大,内容供不应求

流媒体使用户可通过更多渠道接触音乐,主流商业音乐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陈粒、赵雷等独立音乐人以情怀民谣成功掳获文艺青年的青睐,自张悬隐退后,国内的民谣热愈发升温。2015年,陈粒发布单枪匹马独立制作民谣专辑《如也》,其中《奇妙能力歌》成为当年大热霸榜单曲,唱片获得第五届“阿比鹿音乐奖”最受欢迎唱片奖;2017年,赵雷登上歌手舞台,《成都》席卷全网,甚至成都这个城市也成了一个概念IP。种种现象均可证明当前独立音乐市场的需求高涨。

但若查阅各大音乐节的嘉宾名单,则能发现嘉宾是不断重复的。他们是音乐节的常客,因为他们能招揽粘性高,消费力强的听众。如此以来,各大品牌音乐节将会陷入同质化的怪圈,除了品牌的名字,并无差异。

笔者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国内独立音乐产业断层现象较为严重,头部独立音乐人获得源源不断的商业资源,而底层的音乐人依然在温饱线上徘徊。根据2016年底网易云音乐推出的《中国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显示,68.8%音乐人在音乐上获得的平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其中收入的来源以演出为主。目前独立音乐人月均收入过万的只有4.4%。

除了收入低,更多的独立音乐人还苦于无推广渠道。部分头部独立音乐人的数字音乐专辑售卖了7万多张,但更多的独立音乐人还在独立、进阶以及资本之间游走,而这正是目前独立音乐人的生活现状。

(二)创作急功近利,质量良莠不齐

这个高涨的需求后,却为独立音乐市场买下了一颗隐雷。当消费者有了共同的目标需求,已知“某种类型与风格”的音乐需求量极高,作为“独立音乐人”,顶着独立的头衔,面对利益浪潮的诱惑,如何秉持“独立”,不被市场绑架,去创作“表达自我”的音乐?

当“有尊严”的独立音乐人坚守了“独立”的底线之后,急功近利的商人们觉得有机可乘,纷纷想在热潮中分一杯羹,于是,大量打着“文艺、低成本”旗号的,的粗制滥造的“独立”音乐井喷,制作成本地下,词曲毫无技术含量,混音、压缩母带一塌糊涂(甚至没有)的“民谣”遍地,造成了无病而呻的民谣滥觞。而讽刺的是,这种低质量的民谣,却依然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劣币驱逐良币。独立音乐挑战主流音乐产业,质疑主流的高成本,但并不意味着独立音乐的低成本能与低质量划上等号,DIY文化强调低成本,个性强,拒绝工厂流水线式商品,回归音乐与表达本身。以贫穷为遮羞布创作劣质音乐,本质上是对DIY文化与独立音乐的亵渎,破坏商业规则与文化底线。

要避免这种“滥觞”对文化与商业带来的损害,需要政府与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从而提升创作者的创作自觉,鼓励独立音乐人创作优秀作品。

(三)听众审美成长速度缓慢

“独立音乐”因其注重表达的特殊性,往往能吸引一批粘性较高的消费者。他们在独立音乐中寻求思考的共鸣与身份认同,完成自我身份构建。但由于受文化环境、传播条件、音乐教育水平、产业缺乏权威性等因素影响,当前国内听众审美成长速度缓慢,为独立音乐的创作与商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桎梏。

听众审美发展缓慢体现于听众“只能接受一种音乐”。国内听众对民谣极其偏爱。陈粒、陈鸿宇、赵雷等头部音乐人均靠民谣打响知名度。当他们作出新的尝试时,这些粘度高的粉丝的“反噬”速度却比偶像粉丝的“脱粉”速度更快。陈粒在民谣之后作出了多种音乐风格的尝试,2017年,陈粒与荒井十一等音乐人推出Blue Note现场专辑《在蓬莱》,在笔者眼里制作水平高,风格多元,审美上乘的专辑,却遇上了口碑滑铁卢,听众纷纷提出质疑:“这已经不是原来的陈粒”、“陈粒已经变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表明当前听众“只钟爱那一种口味”。

至于近年来大热的嘻哈音乐,《中国有嘻哈》让嘻哈这门“生意”炒得火热。揠苗助长的嘻哈文化造就了轰轰烈烈的“嘻哈文化”与“饭圈文化”的碰撞。粉丝热爱的是嘻哈乐本身还是又潮帅酷的嘻哈音乐人?这个问题是否重要?虚胖的嘻哈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听众关于嘻哈的审美也还需要时间去熏陶和培养,听众还是需要好内容与产业权威的引领,让听众能接受更多元的音乐风格。

(四)全球音乐市场竞争激烈

流媒体的传播背景下,国内独立音乐亦不例外。除了主流商业音乐与其竞争外,还面对国际舞台的挑战。近年来,所谓“走出去”的论调成了老生常谈。但笔者认为,与其思考如何“走出去”,不如先思考它在本土是否已有竞争力足以站稳脚跟。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表示质疑。比较各国家与地区的独立音乐发展现状,中国台湾地区的独立音乐以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形象正在蜕变、日本独立音乐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十分成熟,韩国近年独立音乐发展势头亦是正猛。台湾与日韩独立音乐人在国内的演出票价水涨船高,一票难求。落日飞车2018年在国内的巡演场场爆满,2019日本向井太一在国内的演出VIP票售价高达680元并全部售罄,今年日本乐队SID于上海的演出VIP票更是直逼千元且全部售罄。相较之下,国内独立音乐现场演出票价甚至可算作“实惠”。故而,思考“走出去”的问题还为时尚早,在流媒体背景下,音乐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何以站稳脚跟,更是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措施建议

(一)完善鼓励机制,挖掘新兴力量

国内虽大大小小的商业颁奖礼层出不穷(如“百事音乐风云榜”、“中歌榜”等),但却没有一个类似于金曲奖的权威奖项。 笔者曾就国内行业契约问题采访音乐人邓柯,邓柯以淘宝为例,“那是一个完全陌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不认识,彼此的信任度低,于是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交易规则,规范每个人的交易行为,保障买卖双方的利益。但音乐圈与其不同,它是半熟人社会,师父带徒弟、打人情牌等是常有的事。”

国内音乐行业中的这种“人情牌”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高晓松曾在节目中透露,国内无法创建一个类似于格莱美的权威奖项,就与这“人情”有关。某歌手只要答应出席颁奖典礼,就要给这个歌手颁一个奖,于是奖项的权威性便彻底瓦解。

一个权威奖项的设立对于当地音乐人与音乐产业而言颇为重要。2016年,CMA唱工委音乐奖成立,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主办,确立了新的评选规则,是内地建立权威奖项的重要尝试。但由于其成立时间较短,它是否能成为权威,仍有待时间的考验。

另外,呼吁政府给予独立音乐人补助。我国对独立音乐人的补助政策为空白,全靠平台支撑。从内容结果导向看,补助是刚需。国内需要思考,数字平台轰轰烈烈的音乐人计划,是否就已经能代替政府部门行使了“补助”的職责?

(二)开发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我国缺乏原创内容的问题遭诟病已久。形式上,在“限韩令”之前买版权,在“限韩令”之后抄袭照搬的行业乱像层出不穷。更甚之,跨年晚会的舞美也直接抄袭。当音乐产业也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思维来思考时,效仿与照搬成了压缩成本的最佳形式,但也因为如此,题材重复与同质化的问题日益加重。正如前文提及,当前国内仍无法打破“围绕舞台表演而展开”的形式桎梏。哪怕是《即刻电音》这种拼制作拼审美的节目,也依靠现场表演“定生死”。DSP平台为盘活独立音乐人推出的几档“访谈节目”亦是反响平平。既然是独立音乐人,为何不直接用音乐回应访谈问题?

(三)内容与精神内核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上世纪末港台流行音乐一直收到华人的追捧,而随着国内流行音乐体系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音乐人开始寻求利用众多方言展现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有魅力。2017年可谓是嘻哈元年。热门综艺《中国有嘻哈》的舞台上,重庆嘻哈歌手Gai以一首《天干物燥》另大家印象深刻,而这首歌正式由重庆方言表演的。重庆人为人所知的外向、豪迈的个性,通过这首歌的表露无疑,尤其是运用了地道的重庆方言以及其这种方言特有的韵律,更是直观的将川蜀地区的火辣展现出来。而另一个来自川蜀地区的嘻哈团体Higher Brothers(更高兄弟),更是将四川方言说唱唱向世界,不但受到越来越多华人乃至外国人的青睐,更有美国的电视剧将其采纳作为片尾曲。这足以证明,国内的音乐人努力常自己的歌,并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包装在音乐作品里,带向了世界各地。(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民谣听众专辑
民谣
听众
何为民谣
黄子韬《The Road》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我爱校园新民谣
我爱校园新民谣
表达心情
休闲一刻
傻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