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莫瑞思》中主人公的同性恋身份困境

2019-06-06彭进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福斯特

摘  要:《莫瑞思》是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最后一本小说,因在小说中涉及同性之爱的缘故,虽于1914年完稿,却至1917年才问世。比起福斯特的其他小说,如《印度之行》、《霍华德庄园》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对小说《莫瑞思》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试图结合塞吉维克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莫瑞思和克莱夫,在面对自己同性恋身份时,分别遇到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折射出作者对同性恋身份危机的担忧和对同性恋压迫的反抗。

关键词:《莫瑞思》;福斯特;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

作者简介:彭进文,女,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1

福斯特是20世纪享誉英国文坛的小说家。《莫瑞思》是他的一部革命性的新流派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同性恋的爱情故事,结局很美满。随着《莫瑞思》的出版,福斯特是一名同性恋的事实也被公之于众。福斯特生活在一个对同性恋极尽压迫的时代,作为一名同性恋,小说中主人公遭遇的同性恋身份困境,福斯特感同身受。这部小说是作者内心的呐喊,小说中大胆地描述了同性恋人之间的爱与性,表现出作者对同性恋身份危机的担忧和对同性恋压迫的反抗。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莫瑞思》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酷儿理论、拉康的镜像理论及“三界”学说,还有诸如权力话语、文化研究、性别认同等角度。本文试图结合塞吉维克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理论,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莫瑞思和克莱夫,在面对自己同性恋身份时,分别遇到的困境及其解决办法。

德拉姆·克莱夫是莫瑞思在剑桥的学长,古典文学专业的高材生,瘦弱苍白但聪慧睿智。在遇到克莱夫之前,莫瑞思并不知道一直以来困扰他的梦境及梦境中的声音,“这是你的朋友”,意味着什么。是克莱夫“唤醒”了莫瑞思,让莫瑞思恍然大悟,意识到原来自己多年来一直渴望的是男性“朋友”。与莫瑞思的懵懂无知不同,克莱夫自少年起就明白自己对男性有“不寻常”的欲望,深受宗教影响的克莱夫十分虔诚,因这来自所多玛的另一种欲望倍受折磨,直到从柏拉图的《斐德罗斯篇》中找到人生指南:“尽量发展自己的禀赋”,不是将它压垮,也不是徒然希望它是别的东西,而是以不会惹恼神或人的方式来培育它。这条人生指南被克莱夫用来指导和莫瑞思的恋情。三年柏拉图式的恋情,发乎情止乎礼,最亲近的行为只是亲吻。这样的一种相处模式与其说是恋爱,更像是塞吉维克所说的,是一种在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驱使下形成的男性纽带 (male bonding)关系。塞吉维克指出,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包括同性恋)与父权的维系和传递息息相关。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这种特殊的关系可能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恐同或是意识形态的同性恋,还有可能表现为一种矛盾的,恐同与同性恋的结合。不难发现,克莱夫身上具有这种明显的冲突。他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但同时他厌恶和排斥同性恋。柏拉图式的人生指南并不能解决这种冲突和矛盾,只是暂时避开和矛盾起正面冲突。冲突在克莱夫生病之后变得无法调和。这场疾病改变了克莱夫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知。弗洛伊德将身体的可理解性和病痛联系在一起。身体,仿佛在病痛之中才为人所知。在《自我与本我》(1923)中,弗洛伊德明确地说,身体病痛是身体自我发现的前提,在疼痛中我们获得自己器官的新知识。病中的克莱夫因为虚弱,不得不在莫瑞思的帮助下解决腹泻带来的生理需求,这让一向崇尚美和精神恋爱的克莱夫无法接受,也让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对同性恋的恐惧浮出水面。克莱夫对男性产生了生理上的厌恶和排斥,不愿做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他声称自己改变了性向,选择过普通人的生活。

与此相反,莫瑞思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知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遇到克莱夫之前,他甚至还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和克莱夫三年的恋情,除了被灌输甘于牺牲不露感情的柏拉图式的恋爱观以外,莫瑞思于认识自己并无长进。这段恋情的破裂让莫瑞思始料未及,在遭到伤害的同时莫瑞思被迫成长。他彷徨不安,进退维谷,被寂寞和无助包围。他尝试求助医生和催眠来治疗自己的“不正常”,卻再次陷入另一段同性感情中,阿列克出现在夜晚,满足了莫瑞思身体的渴望,让莫瑞思踏入了他不曾了解的世界。虽然阿列克是克莱夫的仆人,与莫瑞思之间存在巨大的阶级鸿沟,但他又和莫瑞思一样,是森林之子的化身,他们的恋情让莫瑞思不再怀疑自己,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同时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他们不畏惧世俗的眼光,打破阶级的桎梏。他们将不被社会接受,与其他人断绝关系,没有金钱;他们只有彼此,相依为命。但英国属于他们,“她的空气,她的蓝天都属于他们,而不属于那些胆小古板、心胸狭窄却没有灵魂的人”

福斯特为莫瑞思的第二段恋情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反映出作者对同性恋追求美好感情的支持和肯定。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与他的性取向无关,同时,每个人也都应该努力走出自己的人生困境,与自己讲和,接受自己。

参考文献:

[1]莫法特,温蒂,《一段未被记录的历史:E.M.福斯特的人生》,王静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塞吉维克,伊芙·科索夫斯基著,《男人之间》,郭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3]王玉珏,《主体的生成与反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福斯特
吉祥物
吉祥物
餐厅冒险记
福斯特:我是哈佛校长,而不是哈佛女校长
国外E.M.福斯特研究述评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启示
妻子的反抗
餐厅冒险记
特德·福斯特曼的“点金”经典
特德·福斯特曼的“点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