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改革

2019-06-06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目考试改革

日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高考改革步伐正持续稳妥推进,在有关省份开展改革条件自评的基础上,确定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目前,8省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订改革方案,由各省向社会发布。据悉,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各项重点改革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上海、浙江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第二批改革试点启动。两批试点省份在完善高中育人方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优化高校选才方式进行不懈探索……

早些时候,在2018年秋季开学期,原定18省、市、自治区将成为新高考改革的第三批试点。安徽省已明确宣布推迟高考改革,河南、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西、贵州、西藏等9省(自治区),既未明确暂缓改革,也未见“改革动作”,被外界解读为推迟改革试点。18个试点省市中,只有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个省市按原计划启动了新高考改革,但却没有公布详细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艰难推进

2018年12月7日,最新高中课程标准的审定者、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在上海中学举办的“2018年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上作了题为“高中课程建设的现代性实践”的报告。在报告中,申继亮对制订高中新课标的初衷,核心素养在教、学、考中如何体现,高考改革的方向等热点问题,做出了解释。

申继亮说,新高考改革已经全面铺开了。目前已经开始高考改革的城市有:2014年开始的浙江、上海,2017年开始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2018年原定有17个省市,后来经过教育部评估8个省市启动,还有9个省市推迟。2018年和2014、2017性质不一样,2014、2017属于试点阶段,2018年有8个省市加入,加上原来6个,考生正好占了群过的50%,这就不再是试验了,而是全面铺开。

2018年新加入改革的8个省市,考试科目大都变成3+1+2。1是物理和历史选一个,然后4选2,这是为了减轻高中教学的压力。申继亮指出,首先高考命题组成员结构要调整,命题组里面要增加课程专家,增加一线老师。如果仅仅是大学老师,感受不到课程改革的氛围。至于比例怎么构成,再研究。这点是达成共识了,命题的人得动一动,不能还是那一套。试点还是有成效的,解决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大问题。不管怎么改,高中校长是必须面对重大挑战的。要深入地研究所在省的考试方案,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更好地相互促进。

调整命题,顶层设计

作为教育部在课标、教材领域的权威专家,申继亮透露:从一线教师和学生角度出发,考试中心的命题方向将有重大调整。

首先是高考命题。申继亮表示: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为高考命题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命题要体现素养立意,这个方面现在双方(高中课标组与高考命题组)共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下一步高考命题改革还要完善。考试题本身在结构上也要有改变。总的趋势说:任务、情境、素材,随着以后素养立意考试的要求会增加。题目会更多给你素材,不是让你死记硬背。你要有这个素养、能力,针对这个素材就可以完成任务。

申继亮以新课标高中历史为例详细解说:核心素养怎么去测试呢?比如有一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起点是哪一年,学术界看法不一样,有多种说法。我们国家有两种,一种说1931年,牵涉到14年抗战的问题;还有1937年,8年抗战就是1937年,这是抗日战争;国际上不认为1931年是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点,欧洲的学者是以德国入侵波兰为标准——1939年;美国人认为太平洋战争才算开始——1942年。考试题把这几种观点都给学生,学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点是哪一年,给出理由。但是要把其他观点存在的不完整性或者不成立的地方指出来。考生怎么答,体现出他的历史观、立场、态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论证是否严谨。这实际上改变了过去的考法,变为提供背景、素材,要学生自己分析。这么改,是为了避免死记硬背。考题要测试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今后改革方向。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为高考命题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给出了明确的期望。申继亮表示:命题要体现素养立意,这个方面我认为现在双方(高中课标组与高考命题组)共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下一步高考命题改革还要完善。

教育评价的准确判断

申继亮透露的上述改革内容,是针对2018年底高中生吐槽的“标准答案”问题进行了调整。2018年11月,湖南株洲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王亚在朋友圈中发了“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这样一条消息。原来,在刚结束的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有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摘选自王亚的散文《清明》。有学生考后通过微博直接联系上了王亚并请她作答。没想到:标准答案出来后,20分的题目,王亚也仅能拿6分。王亚直言这很正常,写文章和做考题不一样。语文阅读理解题连作者自己也做不出,或者做错。这样的新闻几乎每年都有。而媒体一再报道这类新闻,也反复指出了当前语文命题、评卷存在的问题,是命题者把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很多媒体吐槽起来很带劲,可对推进高考改革却无济于事。有观点认为,在不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命题改革,就能解决基础教育的标准答案思维、应试倾向问题。对于我国基础教育命题的标准答案思维,不能止于吐槽,而回避实质问题。

对于标准答案的吐槽,已经至少有30多年了。早在20个世纪80年代,就有“雪融化了变为什么”,学生回答“春天”却被判错的讨论。但是,这么多年过去,标准答案却一再被强化。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命题思路问题,而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这是按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录取学生的必然結果。按单一分数评价、录取学生,就必须强调评分的确定性,而按标准答案给分,是最无争议的。因此,中高考命题中,客观题的比重很大,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最好所有中高考命题,都能由机器阅卷,老师不参与。这样,就可以消除人为因素对评分的影响,实现绝对公平、公正。

单一分数评价与标准化命题,是一体的。从本质上看,单一分数评价体系,关注的并不是科学、公正评价一名学生,而只是用一把尺子把学生的高矮量出来,用于学校录取。沿着这一思路,标准答案也是一把尺子,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让评价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公正、综合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就必然会搀进人的主观因素。但是,大家对人为因素参与的评价都不放心,于是,不少人反对进行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求继续使用考试分数作为单一标准进行评价。这就是我国当前令人纠结、焦虑的基础教育生态:大家都深知单一分数评价存在的严重问题,都对单一分数评价不满,却又不愿改变现状。2017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把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学历论、唯论文论、唯帽子论,列为我国教育评价存在的顽疾。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机制上解决评价标准问题。这是对教育评价问题的准确判断。

“语文”成为拉分关键

初高中教材总编温儒敏指出:现在的高考语文就是要让15%的学生做不完题。这就是说,新高考新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量比以往增大,甚至将多出约2000字。在考试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读那么多文字,还要提取准确的信息,如果平时没有海量的阅读,没有深厚的阅读积淀,完成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即使完成了,也很难准确答题,自然无缘高分。这个说法已经得到了证实:参加2018年高考的同学,普遍表示语文太难了,拉差距的就是语文。这种变化还体现在新语文课本的内容上:一年级就有论语。使用新教材的语文大量增加了古诗文,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2019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设有《日积月累》,是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的。这一栏经常会出现文言文,一年级下册已经要求背誦并理解《论语》选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了,增加课外阅读,最明显的是初中阶段——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现在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孩子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有教师发现,语文的难点和重点已经转移到了阅读。

在新高考制度下,三门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高考总分的区分度作用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理科的拉分空间变小;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语文,拉分容易提分难,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未来语文的地位急剧上升,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重点培养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关于新高考改革,原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表示:语文是基础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课9522节,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课1.3万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中小学一共上20门课,语文占1/5的课时还要多,语文是工具科,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各地已在相继增加语文中考总分。2013年至2016年,北京中考语文增加30分;2015年,湖南长沙等地中考语文增加30分;2018年,山东济南等地中考语文增加30分。语文的重要程度已经凸显。

体育加试:高考录取标准之一

体育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场上服从裁判,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体运动项目,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运动中还要学会尊重对手、接受或好或坏的比赛结果。这些都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近年来,各类体质测试的结果表明,初三和高一学生的体质是最好的。这要归功于这些年一直坚持的中考体育加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它确实推动了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质的增强。但不能回避的是,有不少学生和家长抱着应试的心态,在中考前两三个月进行运动员式的集训,以提高体育加试成绩。中考过后,因为高考没有体育加试,原本用来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全被做题挤占。

2019年年初,教育部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在招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项目由高校根据中学教学实际自主确定,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此表明,流传多年的“体育进高考”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季浏表示:这是一个方向,今后甚至还有可能在高考统一招生时也增加体育测试。他说,我国青少年身体素养令人堪忧,近视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一,现在从高校自招开始试水,将身体素质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之一,十分有利于中小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引导广大教师和家长都来重视并督促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早在2013年就在免费师范生的自主招生中增设了体测,主要是依据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对考生进行耐力跑和立定跳远等项目的检测。自2011年以来,全国80多所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设置体测环节的高校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极少数,而且,相继有几所高校在试行了一两年后又宣布取消体测。

现行的考试制度中,更多侧重考核学生体质,运动技能的考评相对弱化。其中,学生体质与遗传因素、后天的成长环境,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等都有关系。为了真正反映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教育部门用中高考加试的方式,引导体育教学从突击式强化体能,转向锻炼体能和培养兴趣能力并举的技巧性项目。新的测试标准逐渐降低身高体重等形体类测试项目的分值比例,逐渐提高部分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掌握运动技能的测试项目,例如:长跑、短跑、男生引体向上、女生的仰卧起坐,以及肺活量测量等,并在教学中引入诸多奥运项目——这些项目经过常年训练,能使体能、技巧、智慧齐头并进。

随着体育测试从原有注重学生体质测试,转为基本运动技能加上专项运动技能的发展,教育部门正在为专项化运动技能建立技能等级标准。今后的体育加试中,运动技能等级与分数挂钩,更能体现平时体育锻炼的真实效果。目前,体育测试已被纳入高考学业水平测试;未来,体育在高考中将变为ABCD等级的客观数量化评价方式,成为高考录取的标准之一。

以问题为导向

2018年11月26日,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2018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上,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指出,当前的高考改革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原定2018年新增18个改革试点,变成了新开8个的原因。突出的问题有: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师资源不足?(重新配备整个学校的师资力量,难度太大。这被认为是新高考“改不动”的“第一难”)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会不会造成中学教学秩序的混乱?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是否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当试点扩大以后,省级考试机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提供专业的服务?

而对于新高考改革的延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是“务实之举、理性选择”。《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编委会副主任、新高考专家田志友则直言:目前采用的“3+3模式”,我认为是有问题的。总结起来,“3+3”模式受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课打死也不选,有的课一窝蜂都选。打死也不选的,首先是物理。物理遇冷是各方面始料未及的。按照新高考的赋分制度,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制比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数。同样的规则赋分,考生在不同学科排名相同,成绩则相同。物理本身难度较大,大家普遍认为选考物理的都是学霸。等级赋分制规则下,相较在物理组与学霸们赛跑而言,在其他“赛道”上与普通学生赛跑显然更容易能拿到高分。因此,选考物理的人越来越少。

对此,浙江省率先采取措施,用预置报名人数的方式,对赋分制度进行了再赋分。高考改革的问题不止一个,各地正在针对自己可能遇到的情况设计新的解决方案。方法总比困难多。目前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会找到解决答案。

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率先暴露问题,率先整改:取消加权赋分,恢复原有成绩。

赋分引发“问题”

2018年12月5日,浙江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浙江省2018年11月高考英语科目加權赋分情况调查结果。经调查,此次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是一起因决策错误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浙江省政府决定取消这次考试的加权赋分,恢复原始得分。通报称,11月高考英语科目考试结束后,浙江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收到部分考生及家长关于本次考试难度偏大的反映,遂参照去年同期试题难度,对部分试题进行了加权赋分。11月24日,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成绩公布后,考试成绩和加权赋分方式受到一些学生和家长质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省政府调查组组织评卷专家对这次英语科目试卷评卷过程和结果进行了严格核查,认为这次英语考试评卷的组织符合高考相关规定,阅卷评分是严格公正的,考生的原始得分合法有效。浙江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未能正确履行职责,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不经过集体研究,个人决定了事关全局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在院长办公会议多数人持不同意见的情况下,不坚持原则,违规通过和执行了加权赋分的错误决定。

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对相关职能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分别追究责任。免去郭华巍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委员职务,责令其辞去省教育厅厅长职务。免去王玉庆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委员职务,由省纪委对其涉嫌违纪问题立案审查。对浙江省教育厅党委委员,省教育考试院党委委员、院长孙恒予以诫勉。由浙江省纪委派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对省教育考试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煜军涉嫌违纪问题立案审查。

在首批试点的浙江高中,以杭州一所普通高中为例,高考改革前,全校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必修物理;高考改革后,选考物理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到了2017年新高三学生中,报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到了33%,新高二更少,仅6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0%。这种趋势在县级中学继续放大。嘉兴市嘉善县某高中,2017年高三生中,在第一次选考成绩公布后,选考物理的人由130人减少为70人;高二生报考物理的就只剩下了5人。“我们学校物理成绩最好的学生,在全省只能排到8000到1万名,根本没有竞争优势,从学生到学校,当然都希望回避物理考试的竞争风险。”该校副校长说。可是,由于该校选考物理只有5人,只需一名物理老师上课,其他物理老师只得转岗。于是,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出现了,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人数低于保障基数时,以保障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大于保障基数时,则以实际参考人数为准。最先建立保障机制的就是物理,浙江这一保障基数为6.5万人。

简单说,如果有7万人(大于6.5万人)选考物理,那么会有700个(7万的百分之一)满分。如果有6.5万人(等于6.5万人)选物理,那么会产生650个(6.5万的百分之一)100分。而如果只有1千人(极端情况,小于6.5万人)选物理,那么还是会有650人(以6.5万人为基数计算,自高往低赋分)拿100分。它的潜台词就是:选考物理,在赋分上不再吃亏。

难以应对的“动态”变化

浙江省嘉兴市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选考地理的比例最高,达56.65%,第二高为政治,50.51%,因为这两科都比较容易考。报考物理的比例仅为倒数第二,37.22%。从高考总成绩来看,报考物理比例最低的一所学校,由于采取了“文多理少”的选考策略,98%以上的毕业生都被第一批次录取。这样的经验势必会影响后续高中生的选择,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越来越大,不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则越来越少。目前来看,或出于客观资源限制(教师资源)、或出于主观战略目标(学校高考成绩更好看)考虑,学校的普遍做法是,选择本校师资力量最强的某个科目,或者最容易获得高赋分的科目,集中强化训练,以获得高分。

集中力量办“大事”,长此以往,中学很有可能逐步演化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专科学校。20种选课组合,老师不够用、教室不够用,选课制无奈变成“套餐制”。“6选3”模式派生了多达20种选课组合,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中,还能在教师资源和硬件上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但这样的高中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的普通高中来说,教师、场地都是问题。为保障35种选课模式(浙江为“7选3”,多了一门技术课),杭州二中为高中每年级平均配备了约60名教师。但在多数普通中学,学校哪有那么多教师?有的乡镇和农村高中,一个年级也就200多名学生,能用多少教师?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结构不平衡。地理、历史选的多,就需要补足大量的教师;物理、化学选的少,有的教师无课可上。同时,每一届学生选课不同,可能会出现有些科目的选课人数突然大增、另一些则突然大减,学校显然难以应对这些“动态”变化。

浙江省做出取消赋分的决定之后,《人民日报》对浙江高考赋分做出了这样的评论:浙江是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之一,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本身就是这一轮高考改革的初衷,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进一步说,浙江省选择揭开盖子严肃调查此事,也是希望所有考生与家长能对科学合理的高考改革方向给予支持。

四川原定2018年9月实行高考改革新方案。但到了9月开学,没消息,10月,也没消息,终于在11月20日,四川省政府网的一则通告打破了沉寂,也打破了家长的等待和焦虑——四川高考按下暂停键。

“条件暂不成熟”

四川省为什么按下暂停键?通告中提出的四大工程是为新高考的启动提供师资、教室、功能室等办学保障。教师没做好准备,学校没做好准备,教室不够,实验室不够,师资不够。因为一旦启动新高考的選课走班,几乎每所学校都需要增加教室、实验室和师资。

硬件和软件准备不足,导致原本2018年秋季启动的新高考,按下了暂停键。而2018年9月入学的新高中一年级学生,上课跟以前的高中还是一样的。一线声音反映:教科书还是以前的,上课还是以前的模式,这届学生还是要分文理科。此时,全国各地传来多个省市推迟高考改革的消息,帮助四川做出了延迟高考改革的决定。

文件中提到5处关键时间节点,据此可以推断:四川最早可从2019年的新高一开始,启动新高考。这份名为《四川实施四大工程完善高考综合改革》的通告,明确提出了新高考改革前的四大工程及完成时间。四大工程的完成时间,也就是新高考条件成熟的时间。

关键是选课走班

四川省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选课走班(也就是俗称的不分文理科),而选课走班是从高二才开始的。因此,新高考从2019年9月高一开始启动,到了高二,开始选课走班。但学校必须在学生2019年读高中一年级时候,明白告诉他们:你们是新高考学生,2年或者3年后,就是参加新高考模式,以便让他们从2019年9月入学起,做好各个学科的学习准备,所有学科在高一就要开齐开足,高一学生都要学习所有规定科目。

高一结束高二开始,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兴趣,选课走班。也就是说,从高二开始,才需要足够多的教室、功能室和教师。因为牵涉到全省上千所学校,教育部门用将近两年的时间,投入资金,让学校备齐新高考的师资和其他物质条件,而不至匆忙。到了2020年9月,正好派上用场。按照通告中提到5个方面的内容,表明四川执行新高考方案还不具备条件,需要时间。

制约因素解读

两年准备办学条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实行分类施策,缺什么补什么,全面提升高中阶段办学条件。此是否意味着,到了两年后的2020年,把所有新高考有关的欠缺条件,全部达到标准。以便让2019年高一入学的学生,在2020年读高二时派上用场。到2020年8月前,普通高中师生比达到国家标准,针对选课走班可能引起的结构性缺员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公开招聘、校际流动、跨学科任教、购买服务、退休返聘等办法予以补足配齐。选课走班从高二年级开始,将出现师资欠缺,特别是热门科目的老师数量不够。文件要求,在2020年8月前,针对选课走班引起的师资欠缺,采取多种办法补足配齐。2020年9月,选课走班才可以顺利进行。

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确保学校教室在2020年8月前,能够满足选课走班的教学需求。按办学规模,合理配置常规实验室、实训室和功能教室,结合学习实际情况,建设学科教室、心理咨询室、生涯指导规划中心等特色功能教室。新高考启动后,教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生涯规划中心等是必须配齐的功能室,目前多数学校都存在功能室不够的情况。文件要求在2020年8月前,配备选课走班所需的这些教学设施,似乎也在表明:2019年9月将启动新高考。让学校在2019年的1年多时间,配备功能室和教室。

文件要求,从2019年9月入学高一新生,不再出现56人以上的大班额。这也是为了确保从2019年启动新高考后,进入高二时更好的选课走班。在2019年12月底前,同时完成标准化考点升级改造;2020年8月底前完成新建标准化考点,确保省级组织的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进行,标准化考点的数量、设备适应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以便顺利进行学业考,不至于影响学生考试。学业考试具体时间,各个科目不一样,四川还没有公布,从外省来看,有的是高二上学期进行,多数是安排在高二下学期。这时候,考试所需的条件才能准备充分。

2019年9月起入学的学生,在条件具备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足以应付新高考的挑战。这些学生最早可在2021到2022年,参加第一届学业考和新高考。当然,也不排除主管部门要等到2020年8月,所有办学条件都全部准备充分之后,从2020年9月启动新高考改革。

广东作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试点省份,按计划应于2018年8月底前出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推迟原因是为汲取浙江省高考改革“经验”,为防止引发连锁反应,决定坚持民主评议程序。

新方案避免盲目决策

2018年12月17日,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应用展示活动暨操作使用培训会议通过视频发布:广东省新高考模式确定由“3+3”的20种组合,变为“3+1+2”的12种组合模式。“3”完全确定为:语文、数学、外语必考科目;“1”为物理、历史选择一门作为选考科目;“2”为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

按照这个新方案,高考将发生变化:组合减少了原来的“3+3”模式有20种组合方案,新模式只有12种组合。便于考生选择。物理、历史提高了一个层次,增加了学生对这两科的重视程度,能更好地应对高校招生要求。随后,广东省教育部门发出官方解释:上述视频为真,但最终方案仍未确定,方案内容还在走程序,处于评议当中。最终的方案还是要等待省教育厅、省考试院发布的官方消息。

广东作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试点省份,按计划应于2018年8月前出台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事实上,广东省新高考改革具体方案已经酝酿1年以上。

2018年2月9日在广州举行的2018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透露: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属于第三批试点省份,按计划应在2018年8月出台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并從2018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正式实施。在这次会议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制订需缜密,推进要稳妥。要加强调研,问计攻坚。力求制订一个既符合国家要求又适应人才选拔且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高考综合改革,涉及“教、考、招、培”各个环节,只有把涉及高考改革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个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改革涉及的各项政策措施都配套完善起来,才能确保改革方案顺利实施。要引导各方面对改革的合理预期。改革方案出台后,各地要加强教育系统的全员、全方位培训,让广大师生了解并掌握改革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

对此,《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包括广东在内的多省推迟改革,理由或许各有自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汲取了“浙江省教训”,在推出新方案前,要进行充分的民主评议,领导层避免盲目决策。

报考类型与组织实施

经过前期调研,参照先行试点省份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广东已制订出广东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2018年底,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深化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通知》,对广东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2019年高考将继续推广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考生身份验证。《通知》明确广东本科院校预留计划优先在广东使用。各高校在广东实际使用的预留计划,不得低于预留计划总数的50%。录取时实际使用预留计划未达到50%的剩余部分计划,须在广东参加征集志愿录取。2019年,将音乐类、美术类和新增的舞蹈类、广播电视编导类的考生报名属性统一归并为数字“4”,统称艺术类考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和广播电视编导类五种类型的术科统考,考生只能选择一种类型报考,不得兼报。美术术科统考组织工作由各地市招生办(考试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美术术科统考《素描》《速写》和《色彩》3个科目,全部实行计算机网上辅助评卷;体育术科统考的“原地掷实心球”项目改为“原地推铅球”,修订足球运球绕杆射门、乒乓球左推右攻和游泳,3个项目的评分标准。

同时发布还有《关于做好广东省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规定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和普通高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进行。

猜你喜欢

科目考试改革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高考“新科目”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改革”就是涨价吗?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