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医教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后学生满意度分析

2019-06-04婷,荣,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医教教学管理课程体系

栾 婷, 韩 荣, 陈 煜

(1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 乌鲁木齐 830011; 2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 成都 610500)

贯彻国家“医教协同”政策,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1]。本研究在充分调研了新疆医科大学医教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前、后临床医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后,对通过此种改革方式的育人效果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可以为其他医学院校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新疆医科大学改革前、后两届临床医学本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对课程体系满意度、师资队伍满意度、教学管理过程满意度、教学过程满意度、医学文化感知度、对未来从医生涯的信心以及基础、临床知识掌握度等几个方面。

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3级样本300人,2014级样本250人,共抽取样本人数550人。问卷共下发550份,回收491份,回收率为89%,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81%。

1.2 改革主要做法本次改革主要措施为: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招生时就明确到各个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从入学报到、职业规划、人才培养各环节均由临床医学院负责牵头实施。同时在“院院合一”的基础上,修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培养过程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等方式在医教深度融合和协同培养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来比较改革前、后学生成绩和对课程体系、教学管理过程等指标的主观感受。

2 结果

2.1 改革前、后学生对课程体系和师资满意程度的比较学生对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加满意,与改革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6,P<0.05),改革前对课程体系设置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14.41%,比较满意的占18.47%,一般满意的占54.05%,不满意的占13.63%;改革后对课程体系表示很满意的学生占到51.69%,比较满意的占32.58%,表示一般满意的占11.24%,不满意的学生仅占4.49%。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师授课过程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3,P>0.05),改革前、后选择一般满意的人数占比均为45%左右,见表1。

表1 改革前、后学生对课程体系和师资满意程度的比较/例(%)

2.2 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满意度的比较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学管理很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3.78%和37.64%,对教学管理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1.98%和34.27%,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4,P>0.05)。改革前对教学过程很满意的学生仅占6.76%,比较满意的占17.12%,满意的占22.97%,不满意的占16.22%,很不满意的占36.94%;然而改革后对教学过程很满意的学生占比提高到28.09%,比较满意的占比提高到45.51%,很不满意的占比降至1.12%,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13,P<0.05),见表2。

表2 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满意度的

2.3 改革前、后医学生对医学文化感知度及对未来从业信心度的比较改革前对医学文化感知度很强的学生占6.31%,比较强的占18.92%,不太强的占17.57%,不强的占4.5%;改革后对医学文化感知度很强的学生占比提高到37.64%,比较强的占比提高到34.27%,不太强的占比降至6.31%,改革前、后学生对医学文化的感知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744,P<0.05)。改革前对未来从业很有信心的学生仅占0.90%,比较有信心的占6.76%,一般有信心的占16.67%;改革后对未来从业很有信心的学生占比提高到10.67%,比较有信心的占比提高到42.13%,改革前后学生对未来从业信心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58,P<0.05),见表3。

表3 改革前、后医学生医学文化感知度及对未来从业的信心度的比较/例(%)

2.4 改革前、后学生基础和临床知识掌握度的比较对改革前、后学生的基础、临床综合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革前、后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改革前、后学生基础和临床知识掌握度的比较 分)

3 讨论

3.1 明确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学主体地位,深化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自2017年7月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来,各省、自治区均陆续下发了《医教协同背景下的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不同程度地提到了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及管理模式改革等问题[2],力求将附属医院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临床学院,明确其教学主体功能,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学校与医院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切实实现"院院深度融合"。但是由于附属医院存在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管理经验不足、对学生教学重视度不高以及基础临床课程整合不足等问题,使很多院校,尤其是地方医学院校不敢轻易尝试该项改革。

与传统的基础、临床分段式管理和教学相比,由附属医院承担教学主体功能,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4,P>0.05),这说明教学管理无论由大学执行还是学院执行,只要管理过程规范、运行顺畅,对学生来说感受度没有差别。本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前、后学生对医学文化的感知度和对未来从业信心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革后在不影响学生笔试成绩的前提下,由各附属医院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医学文化感知度和未来从业信心度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改革后的教学过程中附属医院利用自身优势安排了更多的临床见习和实验室开放时间,并从一进校就安排了临床导师,使学生获得了更多更早接触临床的机会。这也说明该项改革可以落实临床医学院的培养责任,可以充分利用各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发挥附属医院的主观能动性反哺教学[3],提高医院对教学的重视程度。

3.2 进一步深入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医教融合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即为开展课程整合,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前、后学生的基础、临床综合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加满意,与改革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6,P<0.05),可见压缩学时后学生在基础和临床知识成绩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对课程体系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事实上,经过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压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时数,对课程内容进行再次梳理和精选,避免基础、临床教学内容的过多重复[4],该课程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形成以器官系统为框架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可以避免不同学科间由于学时递进和基础临床分割造成的低效重复和知识割裂,节省出的学习时间有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和涉猎更多的选修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充分、课程内容更紧凑、前后衔接更良好、知识架构更清晰。

3.3 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如上所述,开展课程整合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临床专业分段式教学造成的基础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以往临床教师重临床轻教学,不愿意研究教学和投入教学的矛盾。但课程整合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由于系统整合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要求师资能够整合基础临床多个学科重新建立课程体系[5],但目前附属医院尚没有建立整合型的师资队伍。本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满意度并没有提升,事实上现有的改革只能停留在内容整合阶段,整合后的教师授课过程的满意度课程由于频繁的更换教师分段讲授使得授课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在附属医院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打破学科壁垒,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具有教授职称的跨学科领域综合知识人才。

猜你喜欢

医教教学管理课程体系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协同视域下学生联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