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2019-06-03李晓东魏惠茹

科教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互联网+互联网

李晓东 魏惠茹

摘 要 互联网数据以及相关技术的普及,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评价理论及方法的开发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为了提高整体评价效果,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评价方法。根据当前教育体制思想,从目标环境入手,建立多层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互联网+”思想,建立逻辑数据体系,建立逻辑原始信息,生成信息数据表并以此为核心确定指标权重,根据上述的指标和权重,设计引入D-S设计理论,提取评价数据实现保障机制的方法评价。实验数据表明,利用上述设计方法获取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评价结果,数据聚合率提高了35%,数据适应性提高了29%,可以证明其评价结果更准确。

关键词 “互联网+” 保障机制 评价 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19

Abstra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data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provides a good data bas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valuation results, an evaluation method of educational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based on Internet +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ystem thought, starting from the target environment, we set up a multi-level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et up logical data system by using Internet + thought, establish logical original information, generate information data table, and define the index weight as the core. Based on the above indexes and weights, we design the method of introducing D-S design theory and extracting evaluation data to realiz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obtained by the above design method can improve data aggregation rate by 35% and data adaptability by 29%, which can prove that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more accurate.

Keywords Internet +; guarantee mechanism; evaluation; design theory

0 引言

“互联网+”的引入,可以为教育质量保障评价机制的制定提供大量分析数据和分析方式,更可以做到更大范围的流通,是现代互联网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评价分析不可或缺的支持性技术。基于上述分析理论,设计以“互联网+”为背景,从我国当前教育理论教学背景出发,建立完善的评价性指标体系,以此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整体性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1]

1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评价方法设计

因为教师教育活动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组织形式,想要对其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良好的评价,需要首先明确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对现代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评价方法的制定,应该严格遵守多项原则包括:目标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可测性原则。在上述三点原则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准则和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准建立适应性较强的教育评价模式,最后通过相关理论数据计算和“互联网+”数据的科学性引入,建立适应的评价方法,实现对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科学评价。

设计提出的基于“互联网+”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评价方法需要立足于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前指标体系权值进行合理划分。“互联网+”应用的意义在于引入大量准确性数据以及建立良好的分析体系,使分析结果更具备表述价值。[2]

1.1 指标体系制定

一个完整的教育体制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具有以下的成分:(1)教育質量指标所达成的教育制度层面可延展性建构;(2)教育指标虽然需要处理教育保障机制各层级制度的可测量性数据分析数据,但是其测量活动仅针对当前数据概要,并不断深入层级进行分析、判断,所以指标体系更偏向于中间属性。(3)指标体系可以作为一种价值符号进行判断,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校标作为参考数据点或者评判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属性符合教育本质;(4)教育指标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一组统计量。[3]

从根本上来看,评价指标的具体化设计标准需要遵循以下三种选择:第一,从评价目标分析指标的分析目标入手,对当前教育活动评价目标进行有序分解,通过分析讨论获取当前评价信息的本质属性,再通过分析筛选,提取最能把握分析实质的属性内容,把所有内容评价的本质属性确定为指标,从而作为指标体系的简体条件。这种指标定位虽然较为简单,但是整体工作量极大,而且不容易掌握。

第二,从教育保障体系制度的相关关系入手,因为教育活动一定有必要的内在联系,一项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势必引起其他关联性事物的波动。因为因果关系的复杂属性,事物之间的变化发展效应也是多样化的。指标的建立可以根据发展变化和相应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分析。

第三,评价目标的内涵出发,抓住相關教育体系和事物相关属性的本质,根据这些属性现象确定指标体系。这种建立方式虽然对经济性相关条件要求较高,但是普遍适应多项化教育保障机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这些属性的外部特征表现与相关事务评价因素具有高度复合性,因此这种指标体系构建需要设计者对当前评价类型具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否则势必会遇到困难。[3]

1.2 确定权重架构

指标的设立虽然可以对当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实施,进行阶段性的测评,但是收到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学指标和测评导向,占据不同的测评地位。建立适用的权重架构,使整个评价方法更具真实性和考量性。设计利用“互联网+”思想,建立逻辑数据体系,通过数据信息和大数据测评,明确当前指标权重。

测评信息数据逻辑运行环境,需要借助“互联网+”领域的模拟数据管理分析程序,Microsoft SQL Server2000和SQL Server2000 Service Pack。根据逻辑运行体系框架的设计要求,整个运行环境需要整体上传所有的测评指标和当前学生的信息数据,利用程序进行初步分类和分析处理。在内质的数据核中,建立数据根系,然后根据数据关系要求,建立相应的分析环境,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4]整个教学数据信息环境可以看做一个数据核心为主导的领域驱动架构,也可以看做是明确权重的实体部分。为了有效区于传统的逻辑分析,提出更准确的权重计算方法,在信息计算环境数据表结构上,做出更多的优化,包括教职工信息优化、用户信息优化、学生信息优化、注册信息优化、学校信息优化等等。[5]信息权重可以明确其有序的教学活动,也是整个评价方法的核心环节,部分信息数据表如表1所示。

上述建立的信息数据表(表1)主要用于区别基于指标架构的各方向信息数据以及相应的数据认证权限,在上述表格基础上,设计根据指标反馈情况,设计了学生基础性数据表,作为辅助数据表如表2所示。

表2的数据会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数据点进行上传,并存处于数据逻辑环境中,作为教学原始信息,如果发现数据量过大,数据逻辑中心会根据其分类属性特征,建立数据规律存储。将上述信息存储后需要通过最佳逻辑比例,进行数据提取,提取方程为:

在公式(1)中,A为教育数据集的特征分类;E1和E2分别为教学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子集;为数据字节特征集;Rin最大教学数据特征集。通过公式(1)获取数据库数据集后,即可获取权重信息,权重提取公式为:

为了加强权重数据的管理和对应数据的区别认证,设计额外增设了一体化编码结构,对原始信息进行综合认证,针对相应的权重信息,提出了一体化数据编码设计。根据数据编码,利用“互联网+”的分析程序可以更快进行数据定位。通过分析程序的认证功能层也就是逻辑分析程序的应用层,可以有效进行编码解读。

编码的具体规划为集体信息和教学质量信息一体化,具有32位编码特征。编码的前段代表教学指标,中部代表相应的指标下级因素,例如教学基本设备要求、学生教育设施、教学设置、学术研究设施、学生内部分析、学生外部分析、教学反馈等等,最后为权重代码。为了保证数据的唯一性,设计利用01代表一级指标、02代表二级指标、03代表三级指标。

1.3 实现教育质量评价

根据上述的指标和权重,设计引入D-S设计理论,根据数据限的上下级概率,提取评价数据。为了提高质量评价的合理性,设计将指标数据限的“点位评估”改为“区间评估”。每一个评估框架均是对应的实际评估子集。将所有子集进行归一化操作,然后通过数据加权融合,对于指标数据结构台式评估,将不同的教育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其合成函数如下:

根据上述和成法则,按照数据指标,对当前的各层数据进行融合,获取教育数据当前资料等级,即为当前评估数据。

2 实验数据分析

进行仿真实验,获取实验数据,验证实验效果是检验设计理论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技术升级所需数据的获取途径。从教育中心资料库,调取了全国多家教育机构的教学数据,利用设计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进行集中评价,并获取评价结果。为了检验结果数据是否具有更高准确性,实验以传统线性回归统计法作为实验对比方法,评估指标设置为数据聚合率和数据适应性,通过对比上述两类指标参数,进行数据分析。

2.1 数据聚合率分析

数据聚合率可以体现数据与回归线的趋近属性,将上述两种评价方法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聚合率提取,其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聚合率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应用设计评价方法获取评价数据的聚合率,明显高于传统线性回归统计法。具体提高比例超过35%。设计方法获取到的评价数据,其数据适应性更高,再次证明设计方法的优势性。

3 结束语

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评价方法,是现代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项目,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措施。“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相应的评价机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设计以互联网数据技术为核心,提出了新型评价方法,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宏,方健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效果评价与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83-87.

[2] 徐雅娜,胡晓旭,赵萍.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状态评价与监测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2(18):26-29.

[3] 方刚.基于“互联网+”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以淮南职教集团为例[J].科学技术创新,2017.7(6):291-291.

[4] 徐硕,欧阳霞.“互联网+”时代财经类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问题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7(6):291-291.

[5] 范新民.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外贸商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国际商务谈判实战平台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8.70(2):87-92.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互联网+互联网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研究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