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裂苦苣菜与苣荬菜植物学考证

2019-05-28

种子 2019年3期
关键词:椭圆形花序分枝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长裂苦苣菜(SonchusbrachyotusDC.)与苣荬菜(SonchusarvensisL.)均属于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tae)舌状花亚科(Cichorioideae)菊苣族(Lactuceae)莴苣亚族(Lactucinae)苦苣菜属(Sonchus)植物。

长裂苦苣菜(SonchusbrachyotusDC.),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植物学形态特征为:茎部有纵条纹,光滑不具毛,直立生长;根垂直生长,有须根;植株顶部有伞房状花序分枝,长短均有;叶片均光滑无绒毛。基生叶与下部茎叶全形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圆耳状半抱茎;中上部茎叶也为全形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形状较小;上部茎叶宽线形或宽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总苞钟状;褐色瘦果,每面有5条高起的纵肋,肋间具横皱纹。冠毛白色[1]。

苣荬菜(SonchusarvensisL.)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物学形态特征为:茎部有细条纹,直立生长;根垂直生长,有根状茎;全株植物上部具伞房状花序分枝,花序分枝与花序梗覆盖有稠密的头状具柄的腺毛;大部分基生叶与中下部茎叶形状为倒披针形、长椭圆形,全叶具有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半裂或浅裂;中部以上茎叶不具有叶柄,基部圆耳状扩大半抱茎;瘦果扁状长椭圆形,每面有5条细肋,显著特征为肋间有横皱纹。冠毛白色[1]。

苦苣菜属在世界范围内约50种,从地理位置而言,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在我国分布8种,分别为长裂苦苣菜(SonchusbrachyotusDC.)、全叶苦苣菜(SonchustranscaspicusNevski)、花叶滇苦菜(Sonchusasper(L.) Hill)、南苦苣菜(SonchuslingianusShih)、沼生苦苣菜(SonchuspalustrisL.)、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苣荬菜(SonchusarvensisL.)、短裂苦苣菜(SonchusuliginosusM.B.)。

1瘦果无横皱纹。 2瘦果每面各有3条细纵肋。花叶滇苦菜 2瘦果每面各有5条纵肋。沼生苦苣菜1瘦果有横皱纹。 3瘦果每面有3条细纵肋。苦苣菜 3瘦果每面有5条细纵肋。 4总苞片外面沿中脉有1行头状具柄的腺毛。 5叶不分裂,匙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南苦苣菜 5叶羽状分裂,侧裂片卵形、偏斜卵形、偏斜三角形、椭圆形或耳形。苣荬菜 4总苞片外面光滑无毛。 6叶不分裂。全叶苦苣菜 6叶羽状分裂。 7叶的侧裂片披针形、长披针形或长三角状披针形。长裂苦苣菜 7叶的侧裂片偏斜卵形、宽三角形或半圆形。短裂苦苣菜

苦苣菜属(Sonchus)植物检索表

《北京植物志》记载苦苣菜属(SonchusL.)苣荬菜(SonchusbrachyotusDC.)为多年生草本,株高20~50 cm。具长匍匐茎,地下横走,白色。茎直立,无毛,下部长带紫红色,通常不分枝。基生叶广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灰绿色,长10~20 cm,宽2~5 cm,先端钝或锐尖,基部渐狭成柄,边缘具牙齿或缺刻;茎生叶无柄,基部耳状抱茎,两面没毛。头状花序。

《北京植物志》所记载的苣荬菜拉丁文(SonchusbrachyotusDC.)与《中国植物志》苣荬菜(SonchusarvensisL.)不一致,而与长裂苦苣菜(SonchusbrachyotusDC.)记载一致,结合物种检索表,笔者认为《北京植物志》所记载的苣荬菜拉丁文名称错误,《中国植物志》所定名的拉丁文SonchusarvensisL.正确,苣荬菜植物学形态特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部具有细微条纹且直立生长;茎顶端为伞房状花序分枝,花序分枝与花序梗遍布稠密的头状具柄的腺毛。根部垂直生长,具根状茎;大部分基生叶、中下部茎叶全形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羽状或倒向羽状深裂、半裂或浅裂[2]。

《河北植物志》记载苦苣菜属(SonchusL.)苣荬菜(SonchusbrachyotusDC.)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 cm。根状茎匍匐。茎直立,不分枝,无毛。叶长圆状披针形,长10~20 cm,宽2~5 c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成柄;中部叶无柄,基部呈圆形耳状抱茎,边缘具不规则波状或皮刺状尖齿,偶具浅裂,两面无毛,上面绿色,下面略呈灰白色。头状花序数个排成伞房状;总花梗密被蛛丝状毛或无毛;总苞钟状,总苞片3层,外层短小,卵圆形,内层狭长,披针形,舌状花黄色。瘦果纺锤形,褐色,稍扁,两面各有3~8条纵肋;冠毛白色,易脱落[3]。

《河北植物志》所记载的苣荬菜拉丁文(SonchusbrachyotusDC.)与《中国植物志》苣荬菜(SonchusarvensisL.)不一致,而与长裂苦苣菜(SonchusbrachyotusDC.)记载一致。笔者认为《河北植物志》所记载的苣荬菜拉丁文名称错误,应与《中国植物志》保持一致,为SonchusarvensisL.。

综合以上《中国植物志》《北京植物志》《河北植物志》记载,结合在河北省北部地区针对苦苣菜属植物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访谈当地居民,发现对于长裂苦苣菜与苣荬菜等苦苣菜属的一类植物,在民间均不具体区分到种,当地群众称为曲麻菜、败酱草、曲菜等。苦苣菜属植物在我国食用药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常作为野菜食用,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民间中草药,《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菜属于菜部,名荼、苦苣、苦荬、游冬、褊巨、老鹳菜、天香菜,气味(菜)苦、寒、无毒;主治血淋、尿血,喉痹,对口恶疮,赤白痢[4]。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认为,苣荬菜属植物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化瘀,消食和胃,清肺止咳,益肝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痢疾、肠炎、痔疮肿痛等症,对于抗肿瘤也有一定作用[5]。因此,在《河北植物志》、《北京植物志》中对于苣荬菜的记载涵盖了长裂苦苣菜与苣荬菜等2种植物,并没有进行实际的区分,特别是在于“瘦果有/无横皱纹”这一项上无记载,若要具体分类,应该以《中国植物志》记载为准。

猜你喜欢

椭圆形花序分枝
分枝大苗建园苹果树当年如何修剪
穿龙薯蓣的花序特征研究
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的栾树分形特征分析
阅读理解专练(四)
一株吊兰
油菜新品种评比试验总结
葡萄花序整形修剪技术
花序最大的木本植物
花序最大的草本植物
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