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改革的现状及具体对策分析

2019-05-27王华松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教育制度高考

摘 要: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关系国计民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年来弃考人数逐年增加。分析弃考现象,透视其原因,反思教育问题,改革教育体制,对于引导教育健康发展,矫正社会不良因素,促进教育良性运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考;弃考现象;教育制度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出现一些高考弃考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高考弃考其实质反映的是教育问题。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几乎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然而,如此重要的考试,近年来却出现高中生大量弃考的现象,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弃考人数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高考人数10%。

2008年云南昭通古剑同学主动考0分抵制主考;2011年南科大45名学生公开拒绝高考;2012年广西桂林三名女生考前离家出走;2015年泉州培元中学高三学生考前跳楼自杀……

在高考弃考中,不乏其例。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弃考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高考是国计民生,关系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是人生的机遇和转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放弃高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做?

一、原因分析

(一)考生因素。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断应用,缺乏判知的青少年往往被网络媒体上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沉浸于网络平台,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逐渐吞噬着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弃考就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另一方面,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变化,易导致学生主观弃考。根据西

方著名心理学家埃里森的理论,12岁到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社会发展时期,学生的主要特点是试图发现自己是谁,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并逐渐摆脱父母而转向于同伴群体。因而最易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往往不听劝告,执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如果这种转变,不被父母接纳、老师认可,经常受到指责、惩罚,他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无力控制的恐惧、愤怒,久而久之形成压力,于是,学习变成了沉重的包袱,厌学、拒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体制因素。高考一锤定音,一考定终生。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只看升学率,唯升学率

奖惩,家庭、学校、社会“唯高考是才”的狭隘观念,扼杀了多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很多学生背上沉重的压力,因为能通过高考的毕竟是少数。

在现行高考体制下,高考功利性明显,各级学校和老师都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背离教育的真谛和宗旨,“一切以升学率论英雄”,用较多时间去补习考试科目,忽视对学生心里疏导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学生书包越读越重,“身负重担不堪步”,自然要极端,要放弃。

(三)学校因素。高考体制下,很多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其结果是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没有及时辅导,不良想法和情绪没有及时排除,心理压力没有及时疏导。就象发酵的馒头,越来越大,最后酿成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均。新理念,新课堂并未真正普及,传统课堂仍是许多老师采用的主要方法,“满堂灌”,“一言堂”,枯燥、乏味,慢慢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其结果是与高考的目标越来越远,逐渐丧失自信,既然不能实现高考目标,为什么要参与?

(四)社会因素。“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每个人都深受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正

在形成的青少年更是如此。“用人唯文凭”、就业困难,“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低文凭高收入,高文凭低收入等现象或观念深刻影响着学生,冲击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使学生渐渐失去读书的兴趣,弃学、弃考就成了必然现象。

二、对策与建议

(一)给家长和学生的建议。考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其学业成绩的高低,也影响着其弃考行为的选择。然而,考生的能力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高考是国策,我们无法改变它,就试着适应它。高考之路艰难,但人生没有平坦之路,高考重要,但也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从容自信的迎接每一场考试,把高考当作平时的检测,保持平和的心态,理性看待高考的巨大压力和激烈竞争,审视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完善自我,提升个人学习的能力。多参加健康活动,主动与老师、父母沟通交流、倾诉,排忧解难,乐观向上。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在传统家庭里,大多数父母看重孩子的成绩,认为高考比什么都重要,把分数的排名放在第一位,期望子女通过高考,实现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殊不知,这样的教育观念只会铸就应试教育的“考试机器”。过高的期望,也容易使子女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家长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子女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应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更不能给予子女不切实际的升学目标,拔苗助长。家长也要理性看待子女青春期的叛逆,理解子女,正确引导,多沟通,少责罚,学会倾听,多与学校老师联系,重视协同教育。

(二)给学校的建议。1.基础教育要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我们无法改变高考,但我们可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学校应改变功利性的做法,注重學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校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缓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压力,及时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再次,学校应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时常与家长联系沟通,掌握学生行为和心态,及时铺导,形成家、校协同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尤其是师德、新理念、新课改的培训力度,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法,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多变,生动有序,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实、温暖、愉快,喜进学校。

2.高等教育要完善培养机制。拒绝高考,本身说明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在降低,培养机制不够合理。高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市场需要改革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扩大就业途径。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保证高校教学的质量和信誉,提高高校教育的公信力,改变大批高校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的消极局面。

(三)给社会的建议。1.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体制改革事关祖国未来,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教育制度的改革。首先在教育资源投入和分配上,应整合各方利益,缩小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共享;其次应统筹教育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重点扶持西部落后地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促进教育全面健康发展;再次,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缩小师资力量的差距;第四,要建立协同教育机制,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这片净土不被污染,让学生这棵禾苗茁壮成长;最后,要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模式,不单以学生成绩为选拔标准,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核,多角度、多方式对学生进行选拔。

2.拓宽就业途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拓宽就业途径,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首先,政府应优化就业政策,加快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杜绝就业歧视和用人的主观性,规范就业秩序;其次,要搭建校企就业平台,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3.注重舆论导向。社会是个大染缸,舆论导向,关乎学生的成长与就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考核体系;要规范社会舆论导向,整顿舆论市场,严惩不法奸商,關停不法舆论平台,杜绝不法信息的传播,净化舆论市场,加大正能量的宣传与导向。

三、结语

高考弃考,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弃考学生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体制问题。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弃考现象的对与错,不妄加评论,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科学合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高考,中国教育没有今天,只有高考,中国教育没有明天。高考弃考现象,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大力改革,拨正教育的航向,还教育本来面目,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坚定“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宗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合格人才,呕心沥血,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 段炼炼.高考弃考现象的社会分析[J].语文学刊,2010年第5期.

[2] 赵莹.对近年来我国高考弃考现象的评析[J].教学研究,2010年7月.

作者简介:王华松,男,汉族,贵州瓮安人,贵州省瓮安第二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制度高考
现代化管理——做个有责任感的园长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中美高校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