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性别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2019-05-27鲁晴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摘 要: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也日益增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高校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愈加明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结合国内社会性别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社会性别这一角度出发,试图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性别观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将社会性别这一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寻求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口。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性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类社会,男女有生物学定义,更有社会定义,即人类的性别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从生物属性出发我们所说的性别即sex,指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从社会属性出发我们所说的社会性别即gender,指人们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别性别的社会标准,一整套有关男人该怎样行为和女人该怎样行为的观念和规范。基于这一内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社会性别理论存在的一系列认知及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亟待研究。

一、新时代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背景

“社会性别”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浪潮。20世纪90年代,gender作为一个新的词汇引入我国。社会性别研究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发展还不成熟,既面临巨大挑战也含有发展潜力。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再次强调“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社会平等化程度仍将快速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在高校教育中也引起了注意,新时代针对性别理论问题也将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教育是国家长久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作为培养新一代青年的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更应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行教学理念现代化。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到:“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在妇女解放的基本立场即:真实的妇女解放是妇女参与到公共生产劳动中,对这一妇女解放理想的社会实践应是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的基础内容。

目前,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但在我国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仍是一门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科。从中国知网搜索“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教育”等词条的情况来看,大陆地区关于社会性别研究存在以下幾个问题:文献来源上,普遍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较少,而著作严重缺乏;研究内容上,以纯理论论述为主,缺少数据依据和实践证明,提出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研究视角上,现有文献资料多以女性视角为主,以一概全。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性别平等教育后,高校的性别平等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大部分学校尚未重视和实施,我国高校的性别平等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性别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性别教育和日常德育教育中起到衔接融合作用。

二、社会性别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对社会性别教育的忽视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该法在“总则”中规定:“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更是被提为“四自精神”作为对女性的一个新的要求。20多年过去,这一精神在社会特别是在高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宣传,使得社会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产生偏差,女大学生一度成为拜金主义,只谈物质的代名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高校教育教学内容上在“性别教育”方面的忽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四自精神”的要求是面对全体女性的,高校女大学生更应该将这一精神融入贯通,做新一代“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青年女性。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更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而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界定,没有将性别观、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到内容中,使得思政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缺乏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导与教育。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性别角色选择的重要时期。对社会性别的正确认识,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只有具有平等的性别观念,才能实现正确“三观”的树立。但是,高校一直以来在教育内容上都忽视了社会性别方面的教育,而性别意识教育的忽视会限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二)教育者在社会性别理论方面素质偏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也包括高校领导干部、其他专业教师及辅导员等。教育者在社会性别理论方面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个别教育者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近年来,高校女大学生遭受教授等性侵事件时有报道,引起社会一片哗然。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者如此不尊重女性的行为,不仅是道德的败坏更是心理的扭曲。师者,范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引领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言行对教育对象具有示范作用,其作为教育者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其次,教育者性别立场可能与教育对象存在差异。社会性别理论视两性为研究对象,即关注女性,也关注男性,特别讨论两性间不平等的问题。教育者的性别与教育对象不是长期一致的,当教育对象性别与其不同时,是否能够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上思考就成了关键问题,不能一味偏袒女性一方,也不能大男子主义站在男性角度思维。最后,教育者对社会性别理论以及性别观内容的了解程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虽是相关学科,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对于社会性别理论大多都不甚了解,非专业教师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认知更是泛泛,这种对理论内容认识的不足也是教育者在社会性别理论方面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新时代社会性别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径

(一)把握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要加强对社会性别理论知识的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当下,长期开设心理教育课的学校甚少,集中一节课浅显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作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培育课,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抓好这一优势,从内容到实践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社会性别理论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将性别观概念渗透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将女性角色在中国乃至世界革命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将性别歧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易遭受的迫害及不公众平等待遇作为案例在思修与法律基础课中讲解。其次,不仅仅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在其他课堂上教育者也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念,使性别意识在高校课堂中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最后,加强教育者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认识,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规定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中,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社会性别理论的培训,在教师培训计划和师范类院校课程中增加社会性别理论内容,增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通过培训,思想政治教师将樹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教育学生正确的性别观念,同时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载体

新时代,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且不同的教育载体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功能的不断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非面对面形态”的教学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宽松、安全、弹性的环境氛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逐渐虚拟化,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虚拟化形态,减少教育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使受教育者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在网络这一虚拟大环境中,人们畅所欲言,观念不一,潜移默化中会对人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网络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和传递。此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及微信微博等重要社交媒体,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中传播正能量,传递正确价值观、性别观,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大的覆盖面以及更广泛的影响力。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高校要针对热点新闻及时反馈,防患于未然,要将社会性别理论在网络中充分应用,并使其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之一。面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特别是歪曲事实误导群众的信息,不仅要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还要加强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引领,使其能够正确分析、善于辨别选择信息。

(三)重视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含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最大、最全面,而微观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最具体、最直接、最迅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关系密切,是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现实基础,它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校园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一环,有着其他环境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任务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施加影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得以顺利表达。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性别平等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活动的开展,教职工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潜移默化地涉入性别观教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家庭环境的束缚,将正确的性别观念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一个内容都不是可以单独依靠学校来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性别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和责任,家庭中家长应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中应尽可能消除性别歧视的错误观念,推动性别平等环境建设。总而言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培育大学生性别教育负有共同责任,三者必须共同努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做强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

[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

作者简介:鲁晴,女,汉族,辽宁锦州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