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育种史中国的骄傲
——以人教版“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为例

2019-05-25

生物学通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多倍体袁隆平水稻

陈 洁 徐 彤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江苏无锡 214123)

1 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思考

中国的科技发展源远流长,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尤其是农学、 天文学、数学和中医学,构成了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粮食的重要来源,水稻种植起源于1 万多年前我国的长江流域,我们的祖先汰劣留良,驯化野生稻。新中国的科学家通过对水稻增产的研究, 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育种研究代代传承创新,绘制出一部完美的育种科学史。因此,笔者期望以中国水稻育种科学史为主线,实现“遗传育种”的专题教学。

2 教学内容的表里性编排

教学内容的编排从故事开始,以故事收尾。课堂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个动人故事,更有理性思维、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激荡回旋。 通过比较野生稻和栽培稻引出课题, 以独特视角观察水稻的遗传特征,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讲述水稻培育的感人故事,演绎历史的曲折与精彩,引导学生认知育种原理;通过展示水稻在“一带一路”的推广,激发民族自豪感, 彰显当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图1)。

图1 教学内容的表里性编排

2.1 辩证的思维引出课题 经过长期驯化的栽培稻,具有矮秆抗倒、籽粒大、不易落粒、无休眠期等优点,但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差。野生稻高秆易倒伏、籽粒小、易落粒、存在休眠期,这些所谓的“缺点”, 却可能是它们在野外生存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比如野生稻的高秆性状,利于籽粒入土繁殖;落粒性状,增加繁衍后代的机会;休眠可以避免种子在劣境中萌发,免于幼苗受损。在课堂教学伊始,即以辩证的思维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用发展的眼光引领学生理解物种演化和人工育种。

2.2 曲折的故事演绎历史

史实1: 古代水稻的驯化 在浙江浦江上山新石器遗址, 科学家利用植硅体14C 测年的方法揭示, 距今约1 万年前水稻在长江下游地区开始驯化。 这确立了我国早期水稻驯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地位。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出土了约7 000年前的炭化稻谷遗存, 进一步佐证了中国稻种的独立起源。水稻经历了漫长的驯化过程,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阶段使驯化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依据某些指标, 唐宋时期驯化水平已很大程度接近 现 代水 平[1]。

史实2: 矮化稻的培育 自1956年发现株高70 cm 的自然矮秆突变体后,我国育种专家用了3年时间成功培育出抗倒、耐肥、高产的籼稻“广场矮”品种,亩产由250 kg 提高到300~400 kg。 矮化稻的培育实现了我国水稻的首次大幅增产, 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新纪元, 也引发了世界水稻育种方向的转变。

史实3:袁隆平杂交稻的推广 早在18 世纪,德国学者就在烟草等植物中发现杂种优势。 水稻是风媒自花授粉植物, 经典遗传学认为其难以实现大规模杂交,且不存在杂种优势。 1970年,袁隆平和学生千辛万苦找到一株天然雄花不育的野生稻,水稻杂交技术的最后一道难关被攻克。然而杂种水稻穗大、粒多、饱满的优良性状不能稳定地遗传,这令袁隆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袁隆平大胆假设,最终利用雄花不育证实水稻也存在杂种优势。中国成为世界首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 这极大地丰富了经典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从1976年到1998年,随着杂交稻的推广、种植面积和亩产量的提高,粮食累计增产3.5 亿吨,平均每年多解决6 000 万人的粮食问题, 实现了我国水稻的第2 次大幅增产[2]。

史实4:超级稻的走红 超级稻是指在抗性和米质与现有高产水稻品种相仿的基础上,产量潜力再提高15%~20%的新品种,即超高产水稻,亩产要达到800~1 000 kg。 籼稻和粳稻是水稻的2 个亚种,由于亲缘关系较远,籼粳杂交稻就像混血儿一样,杂种优势更明显。自20 世纪90年代,籼粳稻杂交已成为新一代超级稻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已基本攻克亚种杂交的主要难题,超级籼粳稻再增产20%以上[3]。

史实5:太空稻的异军突起 黑龙江的五常大米素有“贡米”之称。 其中的“五工稻1 号”更因曾搭载航天卫星遨游太空的“太空稻”身份而身价倍增。 其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透、香味浓郁、口感绵软,成为餐桌大米的首选。太空稻的培育方式属于诱变育种,就是将萌发的种子带入太空,接受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处理,较高频率地诱导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回到地球后再进行筛选。此育种方式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 全新的优良品种[4]。

史实6: 转基因稻和多倍体稻的展望 随着“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中国科学家仅用2年多时间就破译了籼稻基因组序列。在此基础上,袁隆平团队致力于C4 水稻的研究,即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 将C4 植物相关基因引入水稻,以提高水稻的抗旱力和产量。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至今未被证实或证伪, 所以仍存争议。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转基因育种会对提高产量和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5]。

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天然多倍体,例如小麦、棉花、花生、烟草、香蕉等。 多倍体植株具有茎秆粗壮,叶、果实、种子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等优点。2015年,我国培育的多倍体水稻成功突破结实率低的技术瓶颈, 使多倍体水稻育种成为新世纪绿色革命的助推器[6]。

3 水稻故事的衍生

3.1 夯实学科基础知识 在故事的背景中学生走进水稻实验田,跟随袁隆平杂交育种的思绪,感受技术背后基因重组的原理, 解决性状分离带来的困惑。从发现射线能诱导基因突变,到了解基因突变的原理, 诱变育种水稻成功地弥补了杂交育种的某些不足。基因工程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人类育种的视野, 开辟了超级水稻育种技术发展的新纪元。在演绎中国水稻育种史的过程中,各项育种方法的原理、优点和缺点都能一一呈现。

3.2 感受育种技术进步 人口的激增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需求, 有力地推动了育种技术的快速进步。随着人类对水稻遗传本质认识的提升,育种技术逐渐从宏观的性状水平转向微观的基因水平,从单一的杂交育种向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多倍体育种等多方向延伸。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迅猛, 感悟到技术创新的魅力。 这将激发学生对于前沿生物科技的追求和向往,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埋下伏笔。

3.3 渗透爱国价值认同 水稻育种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方缩影,融合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汇聚了无数劳动者的辛劳, 凝结了众多育种工作者的智慧。 从杂交稻到超级稻,从太空稻到转基因稻,一项项科研成果令国人振奋。 通过水稻育种史的演绎,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中国科学家们研究征途上的坎坷和曲折, 感受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奉献与执着,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价值认同。

3.4 承担大国社会责任 堪称中国骄傲的水稻育种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农耕大国,中国的水稻品种,因其高产和稳产而闻名,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已经为亚洲国家解决温饱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未来中国将抓住发展机遇,将水稻技术的推广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送去技术和服务,有效地缓解这些国家的粮食缺口,维护其国家安定。 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中,表现出了大国应有的风范。 在感受这些鲜活事例的过程中,学生心目中对大国社会责任的认识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猜你喜欢

多倍体袁隆平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药用植物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富硒多倍体蒲公英新品系”在太谷区试种成功
肝细胞多倍体发生机制及其与肝细胞癌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一季水稻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水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