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情备学案

2019-05-24贺小燕

教育界·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修改借鉴

贺小燕

【摘要】导学案既是老师教学的辅助,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基于学情是至关重要的,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的行为在课堂中真正发生。

【关键词】基于学情;借鉴;修改

教学案在经过“实践-研讨-修改-再实践-再研讨-再修改……”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以后,已经越来越成熟,老师们也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但是,学情在不断变化的,老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所以我们继续走在不断修改的道路上,让我们的教学案随机应变,让导学案真正为我们所用,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以我执教过的《姥姥的剪纸》一课为例,浅谈导学案的借鉴与修改。

一、基于学情,把握文本,细化修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所以切实可操作,指向性明确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教学参考书》中关于《姥姥的剪纸》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4.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仔细阅读会发现,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基本是“词语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中心的体会”三部曲,而忽视了文本的内容特点,体裁特点,千篇一律。

再看我们使用的教学案,对比教参的“三部曲”,有了改观,但是对照课标要求,高年段必需的几项能力训练,指向上还不够明确,方法指导上比较单薄。

考虑文本的特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学情,给予有效的学法指导,我对导学案中的目标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细化:

第一课时:1.学习课文2、4-6自然段,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掌握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2.学会找特殊词语、关键的句子,写下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给课文做批注。培养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会补充完善自己的见解的能力。3.让学生能自读自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姥姥剪纸技艺的“神”,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课时:1.学习课文的3、7—13自然段,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2.品读课文7—12自然段,在一幅幅剪纸中体会出姥姥的舐犊情深,感受到姥姥的剪纸中包含的神奇力量。3. 创设情境,练习说话,体会姥姥和乡亲们之间的邻里之情。4.练习写话,升华姥姥和孙子之间的浓浓深情。

修改和细化目标时,我的原则是:1.要有学习方法的呈现,这样学生才知道该怎样去学。比如:在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时,我们提示的学习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在体会姥姥的舐犊情深和邻里之情时,我们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和写话。2.要有学习能力的渗透,因为我们想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有更大的收获。比如,目标中我们关注了给课文做批注的能力,完善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情境说话写话的能力。3.要关注落实课后习题,比如课文的背诵,词句的理解等,都要在目标中有所体现,且要一一落实。

二、基于学情,依托目标,设计调整教学块面

根据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我对教学块面也进行了调整。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了解“姥姥”和“剪纸”。

2.反馈学案中的问题,整体感知,提炼“神”字。

3.默读1-6自然段,找特殊词、关键句、抓特殊写法,体会姥姥剪纸的“神”,适当批注。

4.再读5-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含义。

5.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揭示姥姥的剪纸更“神”的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2.理解品读“拴”字,联系想象剪纸内容,体会姥姥与“我”的亲情。

3.创设情境,练习写话,深化浓浓的祖孙情。

4.教师范读、引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练习背诵,感悟领会心梦之境,体会亲情。

5.创设情境,练习说话,感受姥姥和乡亲们之间的邻里之情。

6.回顾全文,剖析课题,结合习作6拓展写人的文章的命题方式。

三、基于学情,关注能力,逐步完善导学案

应该说经过几轮修改后的教学案关注的点已经很有针对性了,但是基于目标的修改、块面的调整、学情的改变,我们对学案做了以下修改。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了提高目标达成度。做好学情前测和学情后测。

1.学情前测

学案中的自主导学:为第一课时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加强第一课时教学的针对性。

第一课时的学案中我对“自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了修改,我用“你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评价姥姥的剪纸?”和“课文围绕姥姥剪纸写了哪些内容?”替换了原题。比较以后发现,难度降低了,让学生更有信心也愿意把课文读仔细,而且这两个问题也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了解课文内容,最重要的是指向性很明确,能够让学生明白应该从哪个方向、用哪种方式完成习题。

2.学情后测

看完当堂测试训练的结果以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比如,第二课时的学案中我增加了一题写片段:在收到姥姥寄来的老牛王者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我”心境颇不宁静,眼前浮现出了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有什么话想对姥姥说吗?请把对姥姥说的话编辑成一条短信。

当堂训练时,我发现学生的短信内容大都是空洞的,流于表面,表達的感情大都是“思念”,感受不到那份亲情,研讨思考后,我有了新的想法,难道只有“我”才有话对姥姥说,姥姥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吗?难道可表达的只有“思念”吗?写一句话的训练比较符合低年级的要求,而高年级更应关注片段的练习。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题目又改成了:姥姥是个明白人,她知道,孙儿终究要长大,要离开疼他爱他的姥姥,离开生他养他的小屯,就算是无所不能的剪纸也不能拴住孙儿去寻找梦想的脚步。想一想,姥姥对“我”有着怎样的期待呢?“我”读懂姥姥的剪纸了吗?又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个角色写一写他们的心声。

修改后的题目,前面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带着感情去想去写,后面是写作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到底该写什么。

当堂检测时,我们发现学生写的内容有了,但是没有层次,条理也不清晰,有的同学通篇都是感谢,有的一会是感谢,一会又是回忆,然后又回到了感谢。

根据这个情况,我对教学过程又做了调整:在写片段之前先让学生思考如果选择的是姥姥可以哪几个方面来表达?(生活、学业、成就)如果选择的是孙儿,又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感谢、报答、想念)这样做指导了写作表达的内容和层次,降低了难度,让每个学生都东西可写,也都会写。表达能力弱的学生至少可以写到三不同层面的话,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每方面进行拓展延伸,更加丰富自己的表达。

在一次又一次地研讨、修改中,受益的是学生,逐步成长的是自己。导学案不能一成不变,拿来就用,让自己被它牵制,一定要适当地调整修改,让它为我们所用,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

【参考文献】

[1]覃伟合.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1(10).

[2]范增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03.

[3]林芳.学案的特征及编写原则[J].教育评论,2003(2).

猜你喜欢

修改借鉴
浅谈“摘抄”在作文教学中的妙用
我的作文课教学
浅析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现状及困境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