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9-05-23黄明元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9期
关键词:隐性知识评价体系创新能力

[摘 要] 基于隐性知识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对指导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非智力因素与外部创新环境等因素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影响,并就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来构建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框架。

[关键词] 资产评估专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隐性知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9. 09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09- 0213- 03

0 前 言

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显性知识培养之外,隐性知识的学习、培养更为重要,因此,本文从隐性知识的视角来探讨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对实现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 相关文献综述

自1912年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之后 ,企业创新理论兴起,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学者开始将企业创新理论应用于高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方面[1]。国外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从创新能力设计[2]、外部环境与学生内存潜能[3]等视角展开研究的,取得了一些理论与实践成果,对我国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供了一些借鉴与启示作用。

国内对高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等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对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许和连、蔡婕萍(2013)对湖南省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4],肖侠、吴价宝(2011)对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5]; 对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刘骥、陈庆国等(2013)对专业硕士学位创新能力的多级模糊模型评价研究[6];王理峰(2016)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探讨[7]。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较少基于隐性知识的视角来探讨专业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 影响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分析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入,尽管对创新能力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公认的一致的看法,但对其的理解却在不断地加深,在此笔者将创新能力的本质内涵归纳与总结为: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不断创造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影响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可以概括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非智力因素、外部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

2.1 显性知识形成学生的一般创新能力

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能够用文字、数学公式与图表等各种明言符号来表达的知识体系[8]。显性知识形成学生的一般创新能力。一般创新能力代表专业学生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创新能力,是其专业知识及其知识结构体系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专业学生对其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掌握能力。

就资产评估专业而言,学生的一般创新能力是资产评估专业的基础知识结构、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创新知识的函数。用函数来表示一般创新能力(F1)为:

F1=f1(F11,F12,F13)

其中,F11代表资产评估专业基础知识结构水平;F12代表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水平;F13代表创新知识水平。

2.2 隐性知识形成学生的核心创新能力

隐性知识是人们能够意识到,却难以言传、难以用如显性知识那样的符号表达的知识[9]。隐性知识形成学生的核心创新能力。本文借鉴“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将“核心创新能力”理解为处于创新能力的核心地位、影响专业学生的全面创新能力,是一般创新能力的统领,它具有难以复制性与领先优势,是人们能够意识到,却难以言传、难以用如显性知识那样的符号表达的知识,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创新能力。

就资产评估专业而言,学生的核心创新能力是资产评估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函数。综合来讲,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顯性知识、隐性知识,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与权威,大胆探索,结合当前与实践,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思想的能力。用函数来表示核心创新能力(F2)为:

F2=f2(F21,F22,F23,F23)

其中,F21代表学习能力;F22代表分析能力;F23代表实践能力;F24代表创造能力。

2.3 非智力因素形成学生的非智力内因支撑力

智力因素是指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之外的心理因素及其影响智力因素的意向性因素,包括性格、情感、兴趣、意识与动机等对创新能力方面的综合反映。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推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因支撑力,由于一般创新能力、核心创新能力都属于内因产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区别把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内因支撑力称之为非智力内因支撑力。

就资产评估专业而言,学生的非智力内因支撑力是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意志力、创新动力和其个性特征的函数。用函数来表示非智力内因支撑力(F3)为:

F3=f3(F31,F32,F33,F33)

其中,F31代表创新者的观念;F32代表创新者的意志力;F33代表实创新者的动机;F34代表创新者的个性特征。

2.4 外部创新环境形成学生的外因支撑力

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了内因外,外部创新环境在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显著地支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外部创新环境形成学生创新的外因支撑力。外部创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环境等三个方面[10]。

就资产评估专业而言,学生创新的外因支撑力是资产评估专业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环境的函数。用函数来表示外因支撑力(F4)为:

F4=f4(F41,F42,F43)

其中,F41代表学生创新面对的社会环境;F42代表学生创新面对的教育环境;F43代表学生创新面对的学术环境。

综上所述,一般创新能力、核心创新能力、非智力内因支撑力与外因支撑力等四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总水平。也就是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是其一般创新能力(F1)、核心创新能力(F2)、非智力内因支撑力(F3)、外因支撑力(F4)的函数,即F=f(F1,F2,F3,F4)。

3 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1.1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以往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显性知识的掌握,而忽视隐性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事实上,隐性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不但具有内在关联性,而且是形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与核心[10]。基于此,在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应系统全面考察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创新能力形成的影响,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结合来构建一个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3.1.2 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学科及专业之间的差异,不可能存在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就资产评估专业而言,应该具有经管类学科专业的一般性的规律,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资产评估专业的特殊性一面,它是集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建筑学、机械学)、法学(经济法)等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专业。因此,我们构建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既要吸收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一些共性因素,要注重资产评估专业的特殊性,使其有机结合。

3.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分析法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分析能力来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直接对影响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做出定性的价值判断;定量分析是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定性分析之后的因素运用数学方法,对其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以分析其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规律。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促使其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3.1.4 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于隐性知识视角的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应该在梳理隐性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及其评价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探究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性。但仅有其理论逻辑的科学性、合理性还不行,还必须考虑其可操作性。为保证其可操作性,指标的选取必须考虑能否反映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否容易量化,以保证其评价的实效性。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资产评估专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影响资产评估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主要参考文献

[1]Burnard P,Craft A,Cremin T.Documenting “Possibility Thinking”:A Journey of Collaborative Enqui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06,14(3):243-262.

[2]Dan Davies,Divya Jindal-Snape,Rebecca Digby,et al.The Role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Teachers to Promote Creativit: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4,41( 8) : 34-41.

[3]Bramwell G,Reilly R C,Lilly F R. ,et al. Creative Teachers[J].Roeper Review,2011(33):228-238.

[4]許和连,蔡婕萍.湖南省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5):415-418.

[5]肖侠,吴价宝.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7):134-135.

[6]刘骥,陈庆国,陈忠华,等.专业硕士学位创新能力多级模糊模型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15(2):115-118.

[7]王理峰.基于AHP模型的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2016(7):59-61.

[8]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 [M].London,UK:Routledge,1958.

[9]黄明元,刘林.隐性知识视角下的资产评估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8,37(6):121-124.

[10]程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隐性知识评价体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