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的非遗舞蹈课程开发——以深圳市海韵学校非遗舞蹈课程为例

2019-05-23高隽超

美育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海韵研学旅行

高隽超

(深圳市海韵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始终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1]

非遗舞蹈作为一个地区土生土长所特有的舞蹈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过本土居民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等形式保留下来,是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象征地区独特文化符号、饱含本土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近年来非遗舞蹈虽然得到了政府非遗项目的保护,建立了相关的职能部门,确立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有专门的非遗保护经费,但非遗舞蹈依然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可能。一方面是由于非遗继承人基本是民间艺人,在传承非遗文化中没有经过教学能力培训,不具备教师的授课技能,在传承中还是通过最传统的方法进行个别传授或小众学习,因此传播面非常小,非遗舞蹈在口口相传中逐渐被简化或改变。即使学校和政府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也会由于语言沟通、文化代沟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不能进行有效、全面地文化传播。另一方面是由于非遗舞蹈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历史遗迹,通常是在民俗节日中得以传承和保护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的变迁,年轻人由于对历史民俗的陌生和疏远不愿学习和继承非遗舞蹈,非遗舞蹈正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特别是作为肢体的动态艺术,非遗舞蹈很难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传授和学习,更需要在特定环境中进行言传身教式地传承学习,所以也制约着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目前非遗舞蹈出现了后继乏人、文化散失、生存环境欠佳、保护及传承理论薄弱等情况。[2]7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专门的非遗舞蹈课程、非遗舞蹈工作室;各艺术院团、舞蹈家协会和政府合作举办了各类非遗舞蹈比赛与展示活动;全国多所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和论坛。非遗舞蹈受到了政府、学校、艺术团体的高度重视和繁荣发展。高等院校的非遗舞蹈将非遗舞蹈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美化;非遗舞蹈比赛和交流活动打造了许多优秀的非遗舞蹈精品节目;“非遗进校园活动”打开了非遗走向校园的一扇大门,总结了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大量实践资料和理论经验。非遗舞蹈近些年来的大力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开发中小学非遗舞蹈课程提供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参考。

非遗舞蹈虽然已经“走进校园”,但还没有一套面向小学普及教育的科学、系统的非遗舞蹈教材,也没有作为课程在小学校园实施。在国家大力提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非遗舞蹈可以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学生的选修课或校本必修课程,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研学旅行,为非遗舞蹈课程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并主张一种突破学校围墙的、意义深远的教育方式。他认为学校以外的经验更具地域性、艺术性、文学性、科学性和历史性。[3]带领学生“采风”这种研学旅行就是基于这一理念下的大胆尝试。

非遗舞蹈作为本土化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着就近便利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非遗舞蹈本身所包含的浓厚的历史、文化特征,因此可以通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风”,以“研学旅行”的形式进行前期的教材开发研究。

“采风”是指调查者通过搜集和记录各地音乐舞蹈的特征进行研究或比较研究,以此来探索一个地区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特征和文化价值。中国采风制度形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4]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为目标的综合课程。[5]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德育、美育、体育范畴。[6]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游由原先的“校外活动”上升到“校内课程”,实现了课程化嵌入学校教育的飞跃。[7]由此可见,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一直以“采风”的形式进行第一手资料的调查和搜集,是民间传统艺术得以保存和研究的重要途径。将非遗舞蹈“采风”与“研学旅行”相融合,一方面以记载、保护、传承非遗舞蹈为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引领学生走进自然、社会,融入生活之中,在亲临其境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5]在非遗舞蹈的前期课程开发中,虽然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和影音等形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但带领学生实地采风可以更深入、细致、系统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融入生活,感受舞蹈背后的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文化特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体验非遗舞蹈文化,将有价值的“采风”和有内容的“研学旅行”有机结合。在此以深圳市海韵学校师生在深圳大鹏新区进行非遗舞蹈采风活动为例。

2017年8月,海韵学校教师组织12名小学生与家长来到大鹏新区进行非遗舞蹈“采风”研学旅行。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鹏新区非遗项目负责人的协助下,经过三天的研学旅行,采访、学习了“麒麟舞”“舞草龙”和“迎亲舞”三个非遗项目,并在采风过程中进行了文字和视频影音记录,经过后期整理形成非遗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表1)

表1 非遗舞蹈“采风”研学旅行

海韵学校非遗舞蹈采风研学旅行非常成功,深圳卫视和《宝安日报》上播放和刊登了此次活动,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誉。

在非遗舞蹈采风的过程中发现,非遗舞蹈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传承人都在六七十岁左右,对非遗舞蹈的历史也逐渐遗忘,只剩下模糊和支离破碎的记忆。非遗舞蹈是靠传统节日、习俗得以留存下来,但现在许多节日和习俗在年轻人中已经不再延续,非遗舞蹈也就面临着消逝的可能。因此,通过采风记录的文字、视频和音频资料就成为非常真实和宝贵的一手资料。而学生亲自进行采风、学习、研究的过程,让非遗舞蹈从儿童的视角重新被激活,学生将看到、听到、学到的内容,经过自己的理解、演示和再创作,形成适合其他儿童共同学习的内容,让非遗舞蹈有了在小学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可能。

二、儿童立场,为非遗舞蹈课程开发提供根本准则

如何让非遗舞蹈与小学课堂教学从传承非遗舞蹈形式、动作,上升到提炼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从知识、技能的浅层渗透,跃升为思想、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8],从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是非遗舞蹈课程最终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生不同于从事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也不同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学习非遗舞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因此要站在儿童立场,以学生为中心。儿童立场就是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9]非遗舞蹈课程尝试以儿童的立场构建课程体系,以生活的视角铺垫教学内容,以情境的呈现贯穿教学过程,使非遗舞蹈通过小学课堂教学的落实达到以美育人的最终目标。

(一)基于儿童的立场构建课程体系,发掘非遗舞蹈对儿童的独特育人价值

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之父帕克认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中心是儿童”,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固定的技能和知识,而是为了更高的目的——儿童的生长。[10]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尊重儿童的独特性,依据小学生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成长特点,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和发展阶段,从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实践到反思都要站在儿童立场,挖掘学生童年期的独立价值,将课程作为儿童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通过教师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养分”。以深圳市海韵学校课程开发为例(表2),在整个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过程中都基于儿童的立场出发,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非遗舞蹈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表2 基于儿童的立场构建课程体系

(二)以生活的视角组织教学内容,挖掘非遗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

非遗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的智慧结晶。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不同,创造活动的历史年代不同,因而其文化、艺术的表现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每一民族永恒魅力的体现,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特征,包含丰富的不同民族生存经验和思维观念。非遗舞蹈突出的地域特征,同时彼此间又有着杂融相似的痕迹,传递着历史文化交流的信息。[2]7非遗舞蹈的这种独特历史文化多样性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讲需要化繁为简,需要以生活的视角,通过生活体验和儿童经验的唤醒来传递给学生。[11]以深圳市海韵学校非遗舞蹈课程开发为例:

1.以生活事件、节日庆典、历史故事等作为教学内容的导入。如将舞草龙的学习放在一个生活场景中:大年初一傍晚,爆竹迎新,传承人带着村民们在山脚下亲手编制草龙,在草龙身上插满蜡烛,顿时草龙周身灯火通明,众人舞起草龙,钻进山中,一直再舞到山下,再将草龙放火点燃,带着人们的祈福迎送草龙“上天”。在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和以往经验的场景中,学生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舞草龙的由来,了解和体验舞蹈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够传递非遗舞蹈文化所蕴含的人文风俗特点。

2.模仿非遗本土居民生活习俗。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习俗中开始了解非遗舞蹈,如:迎亲舞的船上婚礼仪式、麒麟舞的闹街游行等,通过民俗生活传统作为出发点,了解非遗舞蹈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其次,通过参与社区、家乡的庆典,学校的联欢活动等,围绕非遗舞蹈的服装、道具、化妆、色彩、表演动作等进行模仿、讨论,了解非遗舞蹈动作与服装、道具等民族符号的联系,从非遗居民的生活现实中寻找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智慧结晶。

3.内容统整,开展非遗舞蹈文化主题单元学习。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活内容或经验,组织结合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课程主题。例如围绕非遗舞蹈的一个主题,将相关学科(音乐、美术、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综合起来,带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知和体验。使学生不再能孤立地看待艺术作品、艺术学习,而是要在学科内部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文化上的大观念,促进学生对非遗舞蹈的深刻理解。尤其在课程单元的设计上,更可以采用统整方式,将非遗舞蹈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非遗舞蹈文化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之中。在此以海韵学校大鹏所城研学旅行为例,围绕大鹏所城民俗节庆将舞蹈、音乐、民族饮食和民族习俗等融为一体,开展主题单元的学习。(图1)

图1 非遗舞蹈课程单元设计

(三)以情境的呈现贯穿教学过程,在情境中探索、演示、编创非遗舞蹈

情境教学的主要功能首先在于激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经验,让学生在一个自己所熟悉或熟知的领域中进行探索,这样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其次,在情境中激活学生的自主表达意识和意愿,人类有经验表达的冲动,通过表达进行分享,通过表达进行经验的重构,由此使学生完成了经验的“自在”到“自为”的飞跃。[11]最后,通过情境中的创造和联系,将学生的个人经验与他人经验相联系,在与他人的共同创造中,在得到同伴的反馈和交流中,学生的个人经验得到最终的升华。

由于非遗舞蹈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更加接近,将学习根植于环境,让教学的情境性更加突出,从而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课程。在此以海韵学校非遗舞蹈课程的具体设计模式为例,确立了四个教学环节:探索、模仿、表演和反馈。(表3)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在《哈拉与抓虱的语言》中提到,将身体投入到音乐(舞蹈)中,就是将自己融入社群,而且比起享有共同的神话或习俗,这种融入的程度更深。舞蹈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舞蹈更加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非遗舞蹈蕴含了历史文化、人文情怀、本土风俗等特征,是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热爱本土艺术、培养民族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学习内容。非遗舞蹈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遗产,才能够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表3 非遗舞蹈课程设计大纲

猜你喜欢

海韵研学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海韵茶语 味道岚山
海韵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海韵迷情
研学之旅
于海韵:爱心洋溢的闪亮女孩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