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土建类专业信息化课堂的探索与构建

2019-05-22赵光楠

无线互联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土建融合

赵光楠

摘 要:高职土建类专业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因此,文章通过对信息化技术重要性的分析和高职土建类专业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在高职土建类专业中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

关键词:土建;信息化教学;融合

土建类专业是实操技能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在信息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需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模式,从而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教学课堂势在必行。

1 信息化的重要性

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以来,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均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将培养目标与自身相结合,在教学资源共享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十三五”期间,所有高职院校会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逐步建设自身的信息化教学平台[1]。高职土建类专业由于本身的学科特点较其他学科来说起步较晚,因此,构建高职土建类专业信息化课堂迫在眉睫。

1.1 信息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已先后开发了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教学云端等平台,但这些平台没有得到很好的共享和应用,目前的应用也仅局限于本校本专业学生,这和国家教育部倡导的服务全局,融合创新尚存在一定差距。超星平台和云课堂平台虽然在全校学生和教师中下载率较高,但始终没有做到所有课程所有平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设备具备、资源具备的情况下应用情况不甚理想。因此,需搭建平台和无线网络将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融合、整合,提高利用率和共享率。

1.2 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以致用,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应用性的技能人才,而科技快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在高职教育阶段应更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认知角度分析来看,视觉、听觉、实操三项合一是最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会自主学习的途径,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通过视觉体验可以将文本小说更好、更细致、更深刻、更完美地展现。因此,需要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所授课程搭建教案、教材、视频、音频等资源库平台,让学生在课下随时随地观看浏览,促进自主学习[2]。

1.3 信息技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武器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力量,良好的教学气氛,优质的信息平台,完善的信息技术是保证教学效率的主要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其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习进度,加强学习成效。

1.4 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的随时教学

教师教学是一个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原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授时间过多,学生练习、实操时间不足,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要消耗大量文本内容,课上掌握一般,课后要花大量时间复习文本、巩固练习,在增加学习课外负担的同时并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结果,长此以往,教学质量严重下降。而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将本节知识要点、形成过程等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出来。不仅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学生可随时查看网课平台,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真正实现教师随时教,学生随时学的过程[3]。

2 高职土建类课程的特点

2.1 专业基础课较多

土建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因此专业基础课科目较多,学时较大,前后衔接紧密,例如建筑识图、房屋构造、工程力学等,年均学时均在100左右。专业课程的学习属于纯理论的学习,学习环境相对枯燥乏味,在学习过程中如采用纯讲授的教学模式势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时间久了,会让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局面,课上采用大量纯理论知识以及大量的板书的方式进行讲授,无法保证学生百分百地全程关注,课后学生再没有动力去自主复习,便会出现学生听不懂跟不上的厌学情绪,经过调研,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中时有发生。因此,针对纯理论课程,我们应该开发更多的动画演示或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将死板的理念知识活跃化。

2.2 理论专业性较强

土建类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即使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仅通过文本资料、教材等参考书籍也很难读懂弄明白,为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相结合,根据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开发一种适合学生现有知识架构的方法,引領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学会学习。

2.3 实践性较强

实践性较强是高职土建类课程的第3个特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如果前续课程中的理念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至实践环节,几乎就是一个脱节的过程。为此,高职土建类的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理论知识无法应用现场实践的现象。

2.4 实操技能不可一蹴而就

高职土建类课程中最难的就是实操技能的精准,而这个精准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巩固加强,例如经纬仪、全占仪等测量仪器和测量技能单凭理念讲解没有办法形成直观印象,也没有办法在实操中达到精准,它们需要的是在理念知识扎实、操作基本功熟练的过程中无数次地反复操作,反复演练,最终熟能生巧,完成学业顺利毕业[4]。

3 信息化课堂的构建

3.1 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信息化社会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从原有的报纸、电脑、期刊、杂志等发展到了互联网媒体,特别是近几年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几乎都来源于网络媒体,此时,教师如果不能改变传统观念,拓展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而是坚持将知识在课堂满堂灌,不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还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从事高职教育的老师,应切身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发和转变中去,并逐步改变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将教师本身视为配合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辅助,坚持信息技术改变教学[5]。

3.2 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现已在部分专业进行试点并搭建了虚拟仿真平台、资源库平台等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但应用过于局促。若要在全校范围内创建信息化课堂,推广信息技术教学,首先,需要有一个可以实现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其次,免费的无线局域网应覆盖全校园,包括生活区、学习区、娱乐活动区等;再次,應改建所有教室为多媒体教室;最后,在以上3个条件具备情况下构建适合土建类课程的教学平台,在平台上以任务驱动式对课程进行资源库开发,并向全校师生开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特别强调平台搭建过程中要考虑平台容量和后台的运营问题,避免平台容量不足或使用时间受限等问题。

3.3 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完备的无线网络覆盖和资源平台建立后,教师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教学内容更加饱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信息化教学逐步衍伸为常规教学进行普及和推广。针对第一个教学任务可以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学做一体。课前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下发教学任务。学生可通过网络资源、平台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课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的管理,实现师生即时的交流互动,对资讯问题共同探究;依托自建的仿真软件的远程操作平台实现与学生未来岗位的直接对接[6]。

3.4 设立在线考评系统

搭建在线考评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评价,以信息技术传播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针对职业学生特点以兴趣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手段,逐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3.5 信息化教学模式推广

因传统教学模式早已被大家接受,因此,年纪较大教师很难认同并掌握信息化教学模式,学校应组织较年青骨干教师进行试点,并进行示范引导,最终在全校进行普及,提高全校信息化教学水平[7]。

4 结语

信息技术进课堂已成为当今必备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文通过对土建类专业课程进行全面分析,对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做了大胆的尝试,最终得出,要想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信息平台的搭建、资源库的建设、班课平台的建设、虚拟仿真的建设等都将作为教学平台的搭建要点,最后通过考评系统对教学效果做全方位的评价,并将好的技术方法推广应用,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薄璐.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J].新西部,2013(13):178-179.

[2]杜志强.“三对接”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及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235-236.

[3]陈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3):84-85.

[4]宋怡.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在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5(4):303.

[5]王利华.用信息技术改造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研究[J].科技展望,2015(28):198.

[6]刘伟才.情境教学背景下高职信息化教育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24.

[7]李素华.试论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教学原理与方法[J].科学中国人,2016(2):198.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土建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土建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