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习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2019-05-22梁飞云

祖国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功能对等翻译技巧

摘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本文把汉语习语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当做习语翻译的专门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阐释文化意象的内涵,举例分析了习语文化意象在英译过程中不对等的表现,提出了在坚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场的前提下,探讨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习语英译时文化意象有效对接的翻译策略,提高汉语习语的可接受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习语   文化意象   功能对等   翻译技巧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包含中华民族文化的习语翻译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仅仅翻译习语的基本信息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渴望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需求。因此,在习语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作为习语内涵的主要承载者,其译文直接影响着汉语习语的传播效果。

一、习语文化意象的内涵

汉语习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沿袭使用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广义上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而文化意象则是有物象和特定的文化结合而成的,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是习语意义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价值的重要部分。由于习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汉语习语中文化意象的使用较为丰富。

二、习语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不对等的表现

习语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十分广泛。然而,各国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汉语习语英译时经常会出现没有对应的文化意象的尴尬现象,即使是同一文化意象,汉英也会对此有不同的解读。

(一)汉语习语中某一文化意象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文化意象,出现汉英文化意象空缺的现象。如汉语中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通常与我国民族发展历史具有密切联系,是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西方国家没有相对应的文化意象。

习语:说曹操曹操到。

译文: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s.

“说曹操,曹操到”最早的记载来源便是《三国演义》,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曹操”作为我国汉代历史人物,习惯于用来形容对方出其不意的出现在说话者面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曹操”可对应的文化意象,因此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而常见的译文中采用过于归化的方法,使用devil作为“曹操”对应的文化意象,但是两种文化意象的内涵却是不对等的。该英语俚语中devil的来源和魔鬼有关,在18世纪初有一种迷信的说法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shall appear(如果你说到魔鬼,魔鬼就一定会现身)。在中华民族文化中,devil更偏向于具有消极意义的“魔鬼”,完全不能与“曹操”的内涵一致。

(二)相同意义使用不同的文化意象表达。汉语习语中某一文化意象的内涵与该文化意象在英语中的内涵不是对等的,出现汉英文化意象错位的现象。

习语:挥金如土

译文:spend money like water

由于中英地理位置的不同,表达相同象征意义时,中英所使用的文化意象也会有所差异,如在形容“乱花钱”时,由于中国陆地面积广,因此汉语中使用“土”作为文化意象来表达,而英国位于大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如果将该习语中“土”直译为land,出现了文化意象不能完全重合的情形,会引起外国读者的误解,以为中国也是像他们陆地面积不大,传达不了“多”的象征意义。因此在英语中,使用“水”—water作为文化意象去替代汉语中的文化意象。如在表达“勇敢、凶猛”含义的时候,汉语中通常使用“老虎”作为文化意象,而英语中通常使用lion来形容,如汉语习语“虎头蛇尾”译为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

(三)同一意象表达不同的意义。汉语习语中某一文化意象的内涵与该文化意象在英语中的内涵完全不对应,出现汉英文化意象冲突的现象,不同的民族对相同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般与“狗”相关的习语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西方则将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与之相关的习语通常含有褒义色彩,如lucky dog。因此,在翻译习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中“狗”这一文化意象时,应该考虑到文化意象冲突的现象,采用对应的文化意象去替代,将该习语译成What do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

三、处理习语文化意象的翻译技巧

习语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問题,其实也是译者一直在探讨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在汉语习语翻译中,译者过于强调用外国读者熟悉的形象去调动读者的联想,用过于归化方法翻译汉语习语,最后导致译文国际化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象也消失不见了。因此,翻译汉语习语中的文化意象时,应充分考虑国外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度,既做到内容与形式上的一致,又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出汉语习语文化意象的内涵。

(一)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既保持汉语习语的内容风格,又保持汉语的表达形式,如习语“纸老虎”可以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译为Little chips light great fire,“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直译为As long as green mountains are there, one need not worry about firewood,这样既保留了汉语习语的表达形式以及文化意象,又比较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习语的深层象征意义。随着互联网的使用,这些习语的译文已为外国读者所接受。

(二)直译加注法

直译法可以使文化意象形象生动,但有时候却不能为外国读者所理解,而意译法虽然表达了习语的深层含义,但却让外国读者体验不到汉语的精髓。如果仅仅注重习语原语与目标语在意义上的对等,不符合网络文化语境下译者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不少汉语习语含有历史典故的,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果采用直译法,外国读者难以理解其内涵,为了保留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这样既可以保留汉语的文化意象,避免汉语中生动的文化意象失落,失去民族性、直观性的问题,有效减少文化我国民族本土文化的流失,又可以让国外读者又较好地阅读体验。如前文所提到的习语“说曹操曹操到”,随着外国读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建议与时俱进采用直译法后加注的方式将其译为:Talk of the Cao Cao and he comes—Cao Cao is a hero of Han Dynasty.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在直译加注法 将“杀鸡儆猴”译为To kill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to punish somebody as a warning to others.

(三)异化法

在翻译汉语习语时,采用异化法就是要打破英语的常规,不完全遵循目的语所持有的文化意象来取代汉语习语中的文化意象,而是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文化,让外国读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不少译者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过于归化地译为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如此一来,“米”这一文化意象,传达了我国南方地区以大米为主食的饮食文化,在译文中文化意象的内涵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不利于外国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国翻译家杨宪益采用异化法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译为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通过异化法保留了富含民族文化特点的文化意象“米”,既揭示了习语的深层含义,又保留了民族色彩,向外国读者介绍了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语言,有传达了包含汉民族特点的饮食文化。这样就建立了外国读者对于文化意象的关联,丰富了外国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意象的认识。

(四)借用法

如果汉语习语中某一文化意象的内涵与该文化意象在英语中的内涵出现完全冲突的现象,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文化意象,而直接将汉语的文化意象植入有会导致外国读者在理解上产生歧义,那么就需要根据理解进行编排翻译,转换借用文化意象表达习语意义。例如,将“无风不起浪”译为No smoke without fire以及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译为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不失为可取之策。

汉语习语中文化意象翻译不仅仅是汉英习语表达方式之间的转换,更是汉英文化在内容、形式以及意义上的传递。因此,本文在提倡保留民族传统文化意象的基础上,探讨汉语习语的翻译技巧,引导习语英译过程中的意义回归,提高汉语习语的可接受度,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体现翻译文学目的多元性,构建全球多元文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卢秀丽.试论成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保留[J].河北廣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

[2]胡良玉.保留、替换或舍弃——英语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7).

[3]蒋冰清.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4]王欣欣.英汉习语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D].广西大学,2008.

[5]郑家顺.英语谚语5000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6]彭妮·汉兹 凯特·伍德福德.英语习语轻松学[M].商务印书馆,2014.

[7]于洁.英汉习语及其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梁飞云,硕士学位,梧州职业学院,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功能对等翻译技巧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