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96”?看看亨利?福特百年前的管理实验

2019-05-22

中外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流程化决策因素

大多数公司会对工作时长进行管理,增加工作时长、让员工更加卖命地干活和放弃度假机会等,而非对“带宽”(有限时间里的工作效率)进行管理。

其实,大约一个世纪之前,亨利·福特就认识到了工作时长与“带宽”之间的关系。他为工人定下了每周40个小时的工时规定,不仅是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而且也饱含了人文主义情怀。

他进行的为期12年之久的管理实验结果明确显示: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从10个小时缩短到8个小时,将每周的工作天数从6天减少到5天,既能增加工人的总产出,又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而这两个要素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都非常重要。亨利·福特的观察研究,道出了一个与人们以为的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并不是每日工作时间越长越好,并不是1周工作7天更好。

如今,虽然时间稀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但超长工作时间的价值被高估了。我们依然需要专注于个体的能量管理和“带宽”培养。

组织提升篇

对绩效负责要平衡三件事

不管是知人善用、反求诸己,还是激发动力、设计系统,管理最终都要对绩效负责。但真正对绩效负责,一定要懂得平衡三件事。

第一,功劳与苦劳。常常有人说:“我虽然没有功劳,但是也有苦劳。”但作为管理者要清楚,可以为苦劳鼓掌,但是应为功劳付钱。

第二,梦想与现实。活着,是目的还是手段?当活着不是问题的时候,活着是手段,意义才是目的。可是,当活着都成问题了,这时,活着就是目的本身。

企业也一样。赚钱,是目的还是手段?当赚钱不是问题的时候,赚钱是手段,梦想才是目的。可是,当賺钱都成问题了,赚钱就成了目的本身。

第三,理论与实践。每过一段时间,管理界就会流行一些新鲜、有趣的管理理论,很多人像追星一样追逐这些理论,甚至像研究“一根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一样,钻到牛角尖里。

彼得·杜拉克说:管理首先是实践。有用的,就是好的。新的、漂亮的,不一定就好。

摘编自“正和岛”

把职位流程化管理,公司才活得久

未来是不确定的,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为组织保驾护航,但如果这些能力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组织就会很危险。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流程化。

简单地说,就是去拆解“这件事为什么能做成”。

一个销售冠军,是怎样从0开始拿下一个大单的?如果能从开拓市场、客户洽谈、交易谈判、说话技巧、维护关系等方面,梳理提炼出关键的节点和流程,把这些步骤固化下来,那么“销售”这件事,就可能不再依靠天赋和感觉,变成连普通人都可以操作的“流程”。

有的销售会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不让老板见客户,不让老板知道和客户谈了什么。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这些客户、资源、能力,是我自己的,不是公司的。

所以,引进一些类似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系统,要求每个销售将商务决策人、技术决策人的联系方式……甚至连会议纪要,都统统上传到系统中。这就是“客户资源”流程化管理的一些做法。这是公司和人才之间,永不停息的博弈。一旦流程化,个人能力就有机会慢慢变成组织的能力。

一个职位的重要性和含金量,某种程度上就是看其流程化程度的高低。越是没办法流程化的职位,对人才的依赖性越高,职位和能力就越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越无法流程化的职位,越值钱。

公司当然希望对人才的依赖是降低的,这样公司才能活得足够久;而人才当然希望公司能更依赖他,这样他才有要价的权力。所以作为老板,要想办法流程化。

摘编自“刘润”

小企业要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置”

小企业常处于边缘状态,这让它长期处于危险之中。因此,小企业必须仔细规划出一种能使它显出特色的战略来。

用生物学的术语来说,它必须找到一个特殊的“生态位置”,在这个位置它有优势并能经得起竞争。这种生态位置可能是在某一特别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无论它是从地理上说、消费需要上说,还是从消费者的价值观上说),也可能表现为在某一方面非常卓越(如提供某种服务的能力),或有某种独特的技术。

一个小企业的战略位置,也可能是把力量集中于“为一个小而重要的领域”提供出色的服务上。

当美国大型连锁超市的服务质量普遍较差时,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一些地区连锁店却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它们典型的做法是,虽然它们在提供各类加工食品方面不能超过大型连锁超市,但是它们可以提供真正第一流的肉类和真正有礼貌的服务;而这是大型超市由于规模太大而难以提供的。但这些却是顾客最重视的。

一般的小企业往往并不是“机会型的”,而是“问题型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是一个问题。因而一般的小企业都不是成功的企业。管理一个小企业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提出和回答这一问题:“我们的企业是什么,以及它应该是什么?”

摘编自《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管理中“动机因素”

“卫生因素”缺一不可

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斯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动机因素”和“卫生因素”。

“动机因素”指一系列能够增加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认可、责任、晋升机会、个人的成就感和发展潜力。用赫茨伯格的话说:“个人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被激励。

而“卫生因素”若管理不得当则会导致员工对工作的不满。“卫生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的安全感与其他员工的关系,以及工资。

在这个理论中,引发对工作不满与满意的因素是同等重要的。除非卫生因素管理得当,否则无论动机因素有多强,员工都不会努力工作。同时,卫生因素本身虽然并没有激励作用,但卫生因素的满足会降低不满,为激励打下基础。

所以,对员工来说,薪资水平其实只能算“卫生因素”。它或许对招聘和员工留任有好处,但是对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上,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有效。高薪企业排在最优雇主榜单前列的例子并不多见。

金钱很重要,但工作场所的激励远比单一的财务报酬要复杂得多。要激励员工,必须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享受责任、获得工作上的认可。

摘编自“混沌大学”

绩效辅导不等于“进度条”监控

在制定目标之后,即进入了绩效实施和绩效辅导环节。在这一环节,主管和下属理应有更多的互动,主管为下属提供辅导和资源支持,帮助下属更好实现目标、提高绩效。但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对效率的过分追逐,导致把整个绩效辅导环节变成了单向的进度监控和跟踪。

主管只知道盯着进度条,如果发现某某下属的工作滯后,就会去警告该下属,通过加班加点的方式去赶上进度。下属为此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被主管不断驱动着往前走,以满足进度为第一优先事项,缺乏对工作的深入思考和自主感知,为进度所奴役。

目标通常是方向性的,要实现一个目标,需要完成诸多与之相关的任务。例如:在上半年将手机开机速率提升1倍可以算作一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完成约100个手机软件性能调优任务。

员工在完成每一个任务时,都应始终思考:我这个调优任务能否促成开机速率提升1倍的目标?这种思维方式才能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而不断的进度催逼,让下属神经紧绷,只顾完成事先确定的一个个任务项,就像例行公事般地完成清单事务一样,可能为了指标忘了目标。也许,当这100项调优任务完成后才发现,手机启动性能的提升微乎其微。并且,在极度紧迫的进度压力下,员工的创造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工作质量也会大幅下降。

摘编自《绩效使能》

个人成长篇

“原则”让决策变得更高效

不管是个人生活还是公司管理,都会不断遇到各種突发状况,它们或是挑战或是机遇,需要不断做出决策。这一切看上去毫无章法,但高效的人,能在混乱和不确定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和原则。

彼得·杜拉克认为:我们的人生,很少会面对那种独特的一次性的决定。

而任何一个好的决策,都需要间接成本:论证和讨论、反思和概括,要消耗精力以确保决策得到最好的执行。所以,考虑到间接成本,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适用于大部分决策的通用模式或原则。

就像巴菲特在选择投资时,所做的决策一样。他会忽略绝大多数可能的干扰项,于是,他做出了一些重大的转型决定。

例如之前,他会低价收购一些平庸的公司;现在,他倾向于花高价收购高盈利的企业。一旦确认了这种决策模式,他就会反复地做出类似决策。

杜拉克提出:那些掌握了巴菲特“行为不活跃但有效”方法的人,远比做出很多没有一致关联性决定的人,要高效得多。

摘编自“泰普洛领导力”

主动沟通需要SMART模型

信息的及时传递,对一项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职场中很多人会忽略工作跟进的重要性。

老板不问下属不说;下属不说,老板不问。于是使得上下级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但是如果你的上司不善沟通,还反过来怪你沟通不足,怎么办?

不妨利用SMART来将“沟通机制”搭好。SMART中,S指的是Specific(具体的),M指的是Measurable(可测量的),A指的是Achievable(可行的),R指的是Relevant(切题的),而T指的是Time(时限)。

当老板将他对你的期望说完之后,SMART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反馈具。让老板知道项目在跟着计划前进,如果有什么变化,也可以及时沟通。这样,老板心里会很满意,因为他知道每个时间节点都会收到一个进度汇报,这件事就算彻底移交了。

沟通一开始就不能停下来,持续的沟通是任何关系改善必经的环节。不到位的沟通,可能你做了8分工作,最后给扣了4分;但如果沟通有效,7分工作变成10分。所以,要重视沟通,要将“跟进”作为一种职场基因来培养,“等待沟通”的心态一定不会让你在职场有顺利的发展。

摘编自“林正刚”

用杠杆思维“投资”人脉

“杠杆”是个金融术语,是借助外部资金来放大自己的投资效果。最普遍的“加杠杆”例子,就是贷款买房。这个思维放在人际社交中同样有效。

有一个词叫“人情债”。为什么会有“债”这个说法?因为人情是要还的。当你去向别人求助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给自己加杠杆。给自己加的“杠杆”如何去使用,或者更精确一点说,如何去在社交中投资?这里大有学问。

比如:很多人在年轻时,一心想去结识大佬牛人,以为这样能平步青云。但实际上,真正的大佬你很难认识。因为你没有到他那个眼界和地位,价值等级不匹配,很难聊到一块去。即使有幸结识,最多彼此交换一个名片,对方转身就会忘了你是谁。

反而是那些充满了成长潜力的同龄人,现在和你处于同一阶层。这种人是最值得你“加杠杆”去投资的。这时的交往是最平等的,因为大家都是年轻人,没有阶级地位上的巨大差异,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也差不多,所以最容易谈得来。

而且对方很可能和你一样,处于需要帮助的过渡时期。只要你真诚相待,哪怕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去帮他也不要紧,对方一定会铭记在心。这种关系,远胜过吃饭喝酒换名片结下的所谓“人脉”。

这时,唯一需要学会的,是看人的眼光。看他的人品,看他的能力,看他的价值观,然后做出判断,是不是要对这段关系“加杠杆”。

所以,调转方向,去投资你的同龄人吧。

摘编自“张良计”

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原因,而非症状和结果

问题往往以表象或结果的形式暴露在我们面前,在着手处理的时候,很多管理者容易混淆三个概念:

问题的症状:即问题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症状可以揭露问题,但解决症状不能解决问题,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线索。

症状可以揭露被证明是得以让问题产生的因素。

问题的结果:即问题发生后会有什么影响,问题的症状其实也只是结果的一部分。

只有当管理者去探索问题形成的原因时,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从而保障对问题反应的效度。

如果仅仅围绕症状和结果,所采取的措施即使现在看来有效,也一定会重复出现问题。

摘编自“胡言非语”

猜你喜欢

流程化决策因素
企业人才招聘流程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解石三大因素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具化 瘦身 流程化”责任落实3步走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手术分级流程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
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策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