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山静宜园香山寺相地选址及布局理法浅析

2019-05-16伊琳娜

中国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佛寺香山

伊琳娜

薛晓飞*

1 研究背景

1.1 香山概述

香山地处北京西山东坡的腹心,也是西山山梁东端的枢纽,是西山中部的最好位置。香山有着峰峦层叠、涧壑交错的山形地貌,山间的清泉干洌适口。山中树木繁茂,自然景致极其优美,香山主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m,南北两面均有侧岭向东延伸,南向侧岭伸展直达红山头,北面侧岭至青龙桥头,犹如两臂环抱而烘托着主峰之神秀(图1)。

香山的地形变化极为丰富,既有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之所,又有不少荫翳、幽邃、清寥、深闷之区,藏风聚气而雄厚广博,坐西朝东,土质肥沃、林木茂盛,阴坡及半阴坡比重大。乾隆曾赞美香山的地形景观特点:“横峰、侧岭、牝谷、层岗、欹涧、曲经。不以巉削峻峭为奇,而遥睇诸岭迥合交互。[1]”香山的景观特色可以用“深”“古”“幽”3字概括,张养浩的诗句充分体现了香山深、古、幽的格调:“山林弥日山益奇,乱峰扶翠纷参差,游人如蚁度林杪,细路一线云间垂,我来青帝已迥驭,太古残雪犹离离,声声啼坞百花落,两崖红雨春淋漓……[2]”“深”体现地形上的变化之丰富,“古”体现苍松古柏及古迹之历史年代久远,“幽”体现“深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之幽邃意境。

香山与东面平原上的玉泉山、万寿山、昆明湖约在一条东西轴线之上,彼此之间能够互为因借。卓锡、双清吐之山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古迹甚多,近在几席,为平原地区中少有的风景佳地。香山独特的山形地貌具备了形成名胜之地的一切条件,故历代的人们对香山风景名胜的评价就比西山其他的地方更高一些,《长安客话》中形容香山:“西山中当据上座。”

自古名山僧占多,清净、幽寂而神秘的山林环境是佛僧修行的理想场所,且风景优美之地可以吸引香客,保证香火。正是由于香山之争奇拥翠,唐宋以来,西山附近,尤其是香山地区逐渐成为寺院荟萃之地,统治者们纷纷在香山修建佛寺庙宇、行宫园林。香山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佛寺建筑,《宛署杂记》中记载:“妙高堂,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3]”到了明朝时期,大大小小的寺庙掩映在香山的苍松翠柏之间,更是一派佛国天香、人间仙境。清代乾隆时期香山地区寺院兴建达到鼎盛,是北京皇家宗教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香山寺概述

香山寺作为静宜园内的一座古刹,是皇家佛寺的典型代表,也是静宜园的二十八景之一。原址有香山、安集两寺;金大定年间,金世宗将两寺合二为一,更名为大永安寺。元仁宗时期,被易名为甘露寺。清时期,乾隆皇帝赐名“香山大永安禅寺”。咸丰年间香山寺惨遭外国殖民主义者焚毁,沦为废墟,只遗存了少数石质构件。

关于香山寺的建造时间,历史资料中说法不一。《金史》《日下旧闻考》等均把寺院兴建记为“建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而明代《宛署杂记》引明代大学士商辂的《香山永安寺记》将寺院兴建时间记为唐代。《日下旧闻考》引徐善《泠然志》又将其记作辽代。香山寺的历史沿革如表1所示。

图1 静宜园航拍(香山公园管理处提供)

图2 香山寺位置

图3 香山寺水系沟壑现状

图4 香山寺排水

1.3 研究综述

现有的关于静宜园的研究大多不够深入,只是泛泛地对其历史沿革进行了介绍,多为园林综合论著中的章节之一。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对金章宗和康熙时期的香山行宫、乾隆时期的静宜园均作了简要介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颐和园》对静宜园作为“三山五园”的一部分作了简要概述;《香山公园志》包括自然环境、名胜古迹、碧云寺、艺文、旅游、管理6篇,涵盖了现存的包括碧云寺在内的大量著名景观,对大量亭、斋、庙、院等都有记述;天津大学殷亮的硕士论文《宜静原同明静理,此山近接彼山青——清代皇家园林静宜园、静明园研究》,此文以翔实的史料,尤其是珍贵的“样式雷”图档为基础,系统研究了静宜园和静明园的历史沿革,理清了其发展脉络。

对于香山寺的研究,《香山公园志》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摘录了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诗句、文字。汪菊渊的《中国古代园林史》等园林历史书籍也对香山寺有所涉及。北方工业大学李媛的硕士论文《香山寺研究及其复原设计》对香山寺清时期布局进行了研究。一些历史文献和古籍档案作为第一手的历史资料,既是历史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本文的重要参考,例如《日下旧闻考》《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帝京景物略》《长安客话》《宛署杂记》《天府广记》《宸垣识略》中都有对香山寺的描述。

香山寺现已复原结束,并对游人开放,但在学术领域上,还缺乏对香山寺选址布局等内容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史料文献、图纸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对香山寺选址与布局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我国传统造园理法中积累的经验,以求教于方家。

2 香山寺相地选址及布局

2.1 香山寺相地选址

明代李梦阳的《香山寺》有如下描述:“万山突而止,两崖南北抱。[11]”香山寺在香山纵壑陡脊上架筑,坐落于开敞而倾斜的山脊线延伸出的山间凸坡上(图2),以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方法,逐层升起,顺应着山势纵向层层展开,层叠错落,大小结合,高低辅就,中心院落在山势的高潮。香山寺掩映于浓荫之中,充分利用香山的地形特征,形成一个比较恢宏、宁静古朴,且神秘而庄严的氛围,符合了佛寺选址在宗教意境方面的要求。

从功能角度讲,香山寺的选址具备了满足佛僧生存的基本需求,其所在山脊两侧有山谷合抱,这种地形可以阻截山洪,排除寺内雨水径流(图3、4)。香山大小自然沟壑多达15条,大型沟壑就有4道,这些沟壑是山林重要的自然排水沟道。距离香山寺山门前放生池知乐濠5m远处曾有一条山沟(图5)。清代修缮香山时还将该山沟进行了改观,把知乐濠西南山沟截留的山寺径流雨水、山洪等通过沟槽顺势排入知乐濠,再由知乐濠通过沟槽排至东南沟道下注蓄积,以便形成瀑布之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写诗《对瀑》介绍了水渠导流成瀑:“山中非无泉,酾流率入地。因卑导以渠,垂崖数丈计……[12]”,这条山沟便成了“对瀑”景观的重要水线。

佛寺选址应临近水源,双清泉则为香山寺提供生活用水(图6)。关于香山寺前的泉水,历代诗文中多有记载,元代诗人王恽《题香山寺诗》就记载此池“一泓湛碧浮僧钵,几叶秋黄打石栏杆”[10]。明人都穆也有“寺旧名甘露,前有泉横流清驶,饮之者若甘露然[10]”的记载。乾隆皇帝也在《知乐濠诗序》中赞美了双清泉水:“山涧曲流湍急,停蓄处苔藻摇曳。轻儵游泳,如行空中。生物以得所为乐,涧溪沼沚与江湖等耳。知其乐随在可作濠梁观。[10]”

佛寺择址倾向于山环水抱的地貌,香山寺的基址就有着“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良好小气候环境。香山以香炉峰为起点,有一条北、西、南三面环状山脉将香炉峰和其他几个山峰串联起来,形成了以香炉峰为最高点,连绵起伏的脉络(图7、8)。香山寺位于环状山脉之腹心偏南,四面有山环抱,围合成的山谷成合抱之势,自然地形向内部合拢,形成天然气口,山谷形成半开放空间,香山寺坐落其中,面向开阔处,环水、枕山,尽享天地灵气,与万化冥合。

此外,从香山寺基址的坡度分析也可以看出其选址颇具科学性。香山寺四周环山,周围都属于陡坡,山体围合出的区域坡度相对较缓,且有部分是坡度5~10°近似“平台”地区,香山寺在择址过程中巧妙地选择了这块山地,并尽可能地利用了这块坡度相对较缓的区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佛寺建造难度,并提升使用舒适度(图9)。

由知乐濠到接引佛殿,坡度较缓,在5~15°之间;接引佛殿到配殿,坡度增大,在15~25°之间;配殿到眼界宽,坡度又有所下降,大部分处于5~10°之间,近似平台区域;眼界宽到青霞寄逸殿属于陡坡区域,詹卜香林到青霞寄逸之间坡度骤增,形成悬崖陡坎,高差约25m,陡坎区域围以假山,形成颇具气势的空间景象(图10)。

香山寺巧妙地将佛寺的大殿,即圆灵应现殿建于山间高起的平台位置,突出其在佛殿中的地位。其次利用山地陡坎,形成地形变化丰富的“后宫苑”景观,假山、爬山廊烘托出些许轻松氛围,居于高位的青霞寄逸又体现出雄伟壮观的震慑力。香山寺整体坡度呈现 “缓—陡—缓—陡”的空间序列,空间景观变化丰富。

图5 香山寺南侧山沟(作者摄)

图6 香山寺水系

图7 香山寺所处山脉环境

图8 香山寺的山水组合关系

2.2 香山寺鼎盛时期的布局

香山寺的形制与其他佛寺寺院稍有不同。由于历史原因,逐渐形成“上宫下寺”的建筑组群布局形式。金大定年间,香山和安集两寺被结合成大永安寺,新寺上部分为香山寺,下部分为安集寺,新寺的范围有所扩大,将原香山寺改建为有大阁、殿、栏褴等建筑,可供登临、休憩之用的行宫,将安集寺改成佛寺并增建寺门、佛堂、廊庑等建筑。因此,金代的大永安寺(今香山寺)是上为宫苑下为佛寺的皇家佛寺行宫,中间用登山通道相连。

关于这段历史,《顺天府志》中有记载:“大永安寺在京师之乾隅一舍地香山。按旧记:金翰林修撰党怀英奉敕书。昔有上下二院,皆狭隘,凿山拓地而增广之。上院则因山之高,前后建大阁,复道相属,阻以栏槛,俯而不危。其北曰翠华殿,以待临达,下瞰众山,田畴绮错。轩之西叠石为峰,交植松竹,有亭临泉上。钟楼、经藏、轩窗、亭户,各随地之宜。下院之前树三门,中起佛殿,后为丈室、云堂、禅寮、客舍,旁则廊庑、厨库之属,靡不毕兴。千楹林立,万瓦鳞次,向之土木化为金碧,丹砂旃檀,琉璃种种,庄严如入众香之国。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太中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兼翰林直学士李晏撰碑云。又按,泰和元年(1201年)四月翰林应奉虞良弼碑记亦云,旧有二寺,上曰香山,下曰安集。金世宗重道,思振宗风,乃诏有司合为一,于是赐名永安寺。[6]”这段文字“详细记述了大永安寺是在原有香山寺和安集寺的基础上合二为一重建的,不仅寺庙规模宏大,而且佛堂殿宇庄严壮丽,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充分说明了金世宗和金章宗2位皇帝对香山寺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13]。

关于香山寺的布局,《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载:“香山寺前下方池为知乐濠。香山寺在璎珞岩之西。前建坊楔,山门东向,南北为钟鼓楼,上为戒坛,内正殿七楹,殿后厅宇为眼界宽,又后六方楼三层,又后山巅楼宇上下各六楹。香山寺正殿门外有听法松,山门内有娑罗树。[14]”

香山寺呈现纵轴式布局,自山门起沿纵向中轴线,有序地布置佛殿建筑,并依山势划分成前街、中寺、后苑3种格局(图11),共五进院落。布局严谨,烘托庄重严肃氛围,这种排列有序的院落群可引导信徒有秩序、有层次地观赏全部寺院,随着山势的升高,达到信仰的高潮。

2.2.1 前街区

前街区为进入寺院的过渡空间。在璎珞岩的西北方向建香山永安寺第一道冲天式牌楼。过牌楼为买卖街,两侧布有商铺,买卖街一直延伸至知乐濠。知乐濠为香山寺前放生池,长方形,中间拱形桥墩,将其分为南北二池。知乐濠上面为朝向向东的冲天式“香云入座”牌楼。这是香山寺前街部分。

2.2.2 中寺区

中寺区两重院落,建筑布局为“伽蓝七堂”制,但与典型“伽蓝七堂”布局稍有不同(图12)。

1)第一进院落。

顺着石阶而上,第二层平台上为香山寺接引佛殿,即香山寺的山门。殿前建立两旗杆。正殿前檐挂“香山永安寺”牌匾一面。

向西地势继续升高,山门后为天王殿。其形制与接引佛殿(山门)的形制较为相似。向西地势升高2个平台,天王殿殿后平台两侧建有钟楼、鼓楼,路边北侧建有四方碑一座,碑南面刻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制娑罗树歌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娑罗树诗,东、北、西三面分别用满、蒙、藏3种文字篆刻。再上,平台路两侧南北各建有八方碑亭一座。

接引佛殿、天王殿、钟鼓楼、八方碑亭、院墙围合成第一进院落。这些建筑分别分布在4个不同高度的水平面,共增高约17m。

2)第二进院落。

开始于冲天式牌楼,此牌楼东西朝向,位于中轴线上,上面书写“永安”二字,其后书写“甘露”二字。进内两侧建有配殿,南为文殊菩萨殿,北为普贤菩萨殿。再上台阶为圆灵应现大殿,即大雄宝殿。殿外设石屏,刻有《左心经》《金刚经》《右观音经》,屏后恭镌乾隆皇帝御笔燃灯古佛、观音、普贤诸像,并御制赞语。圆灵应现殿两侧各设一座罩子门。

永安牌楼、圆灵应现殿、南北配殿共同组成香山寺的第二进院落。

2.2.3 后苑区

后院区三重院落为供人休憩游乐的独立花园行宫。

1)第三进院落。

圆灵应现殿后的高台上是“眼界宽”敞厅。眼界宽和圆灵应现殿间建有台阶且南北对称,南北走向,通过此台阶将第二进院与后院区联通。眼界宽南北接出游廊,曲折而上,与最后一进院落的“青霞寄逸”楼相连。

2)第四进院落。

眼界宽之后为“詹卜香林”阁,再后,靠壁建有“水月空明”殿。“詹卜香林”与“水月空明”两侧均布有假山。

3)第五进院落。

青霞寄逸楼处于全寺最高位置,四周都有回廊。

香山寺的前段部分,即前街区、知乐濠、香云入座牌楼、接引佛殿、西佛殿、钟鼓楼位于海拔140~190m的山坡上,而香山寺的后半部分,即八方碑亭、配殿、圆灵应现殿、眼界宽、詹卜香林、青霞寄逸位于海拔190~240m的山坡。最高处位于青霞寄逸楼,242m;最低处位于知乐濠,162m,相对高差80m(图13)。香山寺建筑借助地形地势、造型、院落空间的变化来取得建筑艺术的变化,佛寺建筑沿着中轴线起承转合,将室外空间纳入自然之中,内敛含蓄,错落的佛殿与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成为深山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

3 香山寺的艺术特征

香山寺西面背靠香山,坐西面东,可望香炉峰顶,山势倾斜,林木茂盛,佛殿建筑与自然景观结合,主体佛殿隐而不冷僻,突出而不陡然,藏露结合,具有极佳的景观视线,可谓是高度艺术创造的典范。香山寺在明朝时期成为都人首游之地,明人咏香山以及香山寺的诗不下百十数首。《帝京景物略》赞云:“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面不欲若第宅,纤不欲若园亭,僻不欲若庵隐,香山寺正得广博敦穆。岗岭三周,丛木万屯,经涂九轨,观阁五云,游人望而趋趋,有丹青开于空际,钟磬飞而远闻也。[15]”

3.1 旷奥结合

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写道:“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修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莽,迥邃回合,则于奥宜。[16]”文中所说的“旷”即开朗之景观,“奥”即幽邃之景观。香山寺之所以能够让人赏心悦目,正是因为其兼备了“奥”与“旷”,且奥中有旷、旷中有奥。

表1 香山寺的历史沿革

香山寺自金世宗扩建成大永安寺以来就呈现上宫下寺的布局特点,正如前文所述,香山寺前段部分地势相对较低,藏于山间,树木茂密,尽显幽邃之景。圆灵应现殿和后宫苑区是游赏和参拜的高潮部分,随着地势的升高,这里的风景格局发生变化,形成了险峻壮观之景象,颇具气势,具有绝佳观景角度。香山寺建筑群与山林相辅相成,藏露结合,旷奥结合,正如《园冶》中所言:“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17]”在清代张若澄静宜园二十八景长卷中也可看到,香山寺前段隐于仙云之中,尽显仙灵之气,后段居于高处,地势开阔,突出宏伟壮阔的氛围(图14)。

图9 香山寺周边区域坡度

图10 香山寺基址坡度分析

图11 香山寺上宫下寺式布局 (改绘自香山公园管理处提供的香山寺复原图)

图12 “伽蓝七堂”与香山寺布局模式(作者绘)

图13 香山寺高程

图14 张若澄静宜园二十八景长卷——香山寺 (香山公园管理处提供)

3.2 借景

香山寺利用所在山形地貌之利,充分体现借景的手法,具有远借、邻借、俯借、仰借等多种借景形式。登上香山寺后宫苑部分,来到“詹卜香林”“水月空明”“青霞寄逸”殿,极目东望,寺庙面向开阔景致,居高临下,将游人视线引向东面的千里沃野,远景是北京城,前景是起伏的玉泉山和万寿山,正是“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山楼凭远,纵目皆然”“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在香山寺下仰视佛寺后宫苑,高阁、假山、游廊极为壮美,青翠山峦再加上蓝天、飞鸟,宛如佛国天境(图15)。登上香山寺顶俯瞰,佛殿金碧辉煌,错落有致,掩映于苍松翠柏间,烘托出庄严的佛寺氛围,加上远借京城、山水开阔景致,视野宽广,易生凌云之志,令人豁然开朗(图16)。此时此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意境最能体现香山寺的借景之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远近、俯仰之借,并非彼此分离,毫无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互为映衬。上下左右,远近高低,视线所至之处均为之所借。香山寺中建高阁的意义正是如此。

从远借角度讲,香山除了借远处之景,还成为玉泉山、万寿山所借之景(图17)。玉泉山和万寿山为西山腹心地带的2座平地突起的山岗。三山层次分明,互为借景,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独立成园又相互关联,缺一则任何一景都失色不少(图18)。香山寺所在的基址所处位置就是观玉泉山、万寿山的绝佳观景点。

香山寺作为皇家园林核心景观,兼备“奥”与“旷”,藏露结合,充分借景,在景观营造方面颇具艺术性,蕴含着古人的审美与智慧,也正因如此,香山寺得以兴盛延续。

图15 仰借之景(作者摄)

图16 俯借之景(作者摄)

图17 从万寿山望玉泉山、香山(引自http://www.sohu.com/a/205719491_741616)

4 结语

计成在《园冶》中提到:“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妙于得体合宜”是相地的要领所在。香山寺其妙就妙在相地选址的“得体合宜”,虽然不属于造园范畴,却仍蕴含着古人的自然环境观与审美追求,准确估量用地之“宜”,达到了得体的艺术效果;其佛殿布局与宫苑完美融合,形成统一的风格,共同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香山寺作为皇家佛寺的典型代表,值得今人继续研究和分析借鉴。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改绘自香山公园管理处提供的《静宜园、双清别墅文物保护规划》。

猜你喜欢

佛寺香山
北京香山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游香山
山野寻秋——香山静宜园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浅析司马光笔下的唐代僧尼佛寺
香山红叶
香山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