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中山水 诗意田园
——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山水园艺轴布局设计

2019-05-16

中国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永宁中国馆花田

王 智

张英杰

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经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并由国际展览局(BIE)认可的,由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承办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位于延庆区西南部,横跨妫水河两岸,东部紧邻延庆新城,西部距官厅水库约4km,南北距八达岭长城和海坨山约10km。园区整体规划结构为:一心,即核心景观区,包括中国馆、国际馆与演艺中心三大场馆和妫汭湖景区; 两轴,即山水园艺轴和世界园艺轴; 三带,即妫河生态休闲带、园艺生活体验带和园艺产业发展带;多片区,即中华展园展示区、国际展园展示区、心灵家园展示区、生活园艺展示区以及教育与未来展示区。

山水园艺轴在总体规划中位于园区西部,南起园区规划一号门(礼乐大门),北至妫河南岸,南北长约1 000m,规划宽度约200m。在这条轴线上规划布置有礼乐大门、中国馆、天田山和永宁阁。

在总体规划中,山水园艺轴南自礼乐大门起,过中华展园展示区、教育与未来展示区,接中国馆并天田山永宁阁,北延至妫河及远山,一气呵成,相互贯通,可以说是一条从城市融入自然、从人性上升到神性的轴线。中国馆至礼乐大门这一段,是园区景观的开端和序曲部分,中国馆、天田山、永宁阁与它们所依托的妫汭湖等核心景区是园区景观的高潮部分,最后以北部的妫河和远山作为园区景观的收束。

园区选址在妫河南岸,在场地上可望见妫河北岸海驼山、冠帽山统领群山,连绵蜿蜒,如画屏般奔来眼底,成为良好的场地背景。区域内大部分为农田,现状树木较多,园区整体地势较为平坦,相对高差在1.5~2m左右,场地在优美的大山大水格局下,具有“山水田林屋”相依存的典型北方田园风貌特征(图1)。

在园区总体规划中,山水园艺轴和世界园艺轴是作为一对概念提出的,这就要求山水园艺轴要体现中国文化及中国精神,在园林设计手法和表达上要与世界园艺轴各具特色。“园艺”一词,原指在围篱保护的园囿内进行的植物栽培。中国是农业和园艺大国,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源远流长,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十二花神”传说,以及相关著述如《广群芳谱》等,都是园林设计的源泉。中国是多山国家,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崇拜由来已久,先民系于山水的神话传说和“山水比德”的思想深入人心,“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环境,广阔国土上大片自然农田优美的肌理,也早已成为“美丽中国”的名片。“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或精神是在于‘艺术地再现自然’,就是自然山水或园林。[1]”

通过对上位规划的解读和场地特征的把握,“画中山水、诗意田园”的景观立意得以确立。“画中山水”是指紧扣“山水园艺轴”规划定位,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继承前人的造园手法,通过造景要素的剪裁和艺术加工,组织成一幅山水画卷;“诗意田园”是指结合园艺博览会的规划要求,延续场地的历史文脉,艺术地再现早已深入人心的“桃花源”意向,表达人们在这块土地上“诗意地栖居”的理想。

根据景观立意和场地原有特征,结合山水园艺轴上规划的中国馆和永宁阁等主要景观建筑,运用“延山、引水、布田、营林、接屋”的传统设计手法,综合利用“山、水、田、林、屋”等造景要素,进行山水园艺轴的总体布局。

1 延山

山水园艺轴原状为大片农田,十分平坦,空间开阔,场所感缺乏。在山水园艺轴园林营建方案深化的同时,园区总体规划在轴线上布置的3组主要建筑及构筑物方案也在同期进行:礼乐大门为面阔5间、总宽约100m、进深40m、高度9m左右的传统梁檩桁架外露的木构形式,平正大方;中国馆结合周边地形及梯田,高度约38m,总宽度约230m,是主题为“锦绣如意”的现代大屋顶形式,敦厚朴实,形态优美;永宁阁为天田山主体建筑,建筑结合山体总高约53m,阁主体宽约30m,传统宋式风格,典雅秀丽。

从规划总平面上看,礼乐大门至中国馆平面距离约480m,至永宁阁约830m,中国馆至永宁阁平面距离约450m,平面上呈锐角三角形关系。并且3组建筑3条轴线:礼乐大门与永宁阁为正南北轴线,且轴线不对位,中国馆为南北偏东轴线。以礼乐大门轴线为准,中国馆轴线向东偏约10°,永宁阁轴线向西偏约16°,中国馆与永宁阁轴线夹角约26°,以中国馆和永宁阁的建筑东西外缘来算,夹角约为36°(图2)。

这3组主体建筑都具有一定体量,且风格形式各异,都是一定区域内的标志性景观,都需要最佳的观赏距离,若三者或两者在同一画面中并置,就会相互影响。

传统园林讲究运用“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手法来梳理地形、创造空间。设计自礼乐大门内设置东西向地形,作为入口障景,然后沿山水园艺轴西侧折向北,平面微弧形布置一列土山,直至中国馆西南部。土山相对高差2.5~6m不等,东西宽约40m,东坡平缓,西坡陡峭,南北长约450m,顺山水园艺轴走向布置。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1.1 响应总体规划对山水园艺轴的景观定位

通过场地的竖向塑造延续天田山、中国馆梯田山体的脉络走向,使全园在场地上成为有机整体,在意向上加强与园外海驼山等群山的联系。同时借鉴中国山水画横向展开的特点,采取传统园林中“平冈曲坞”的郊野地设计手法,形成山脉、山坡、山麓、山脚等不同形态的特征景观,突出中国园林“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特点。

图1 现场风貌(刘晓路摄)

图2 礼乐大门、中国馆、永宁阁相对位置平面(史冬绘)

图3 山水园艺轴空间序列布局(史冬绘)

1.2 划分空间

结合中国馆建筑横向体量较大的特点,利用其西南侧设置的微地形,强化了中华展园展示区和教育与未来展示区之间的分隔,保证了中国馆建筑前观赏视线的广度,得以更好地展示中国馆优美的建筑形象,同时在空间上加强了中国馆与中华展园展示区的联系;在山水园艺轴南北方向上顺势形成空间开合的景观序列,结合游人行为心理和舒适步行半径设计了几处休息空间,塑造了几个景观节点,丰富了轴线游览内容(图3)。

1.3 引导游览路线

中国传统园林中,一般通往主要建筑的道路大多与建筑轴线重合,并且多采取直线式布局,强调中轴对称。但在总体规划中,山水园艺轴平面是一条直线加弧线的轴线,规划由中国馆西侧通过。本案中中国馆为中轴对称建筑,其轴线与礼乐大门中轴线存在夹角,若由礼乐大门引直线至中国馆,形成中轴对称布局,不仅与规划园区道路形成夹角,而且由于两者距离较远,斜轴的感觉会非常明显,同时轴线的延续性也被阻断。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借助山水园艺轴西部弧线型微地形布置,在人的视线范围内有意造成区域内东西两侧空间的不对称性,自然将主要游览路线呈弧线型接续到中国馆主入口,再根据区域内点到点的交通指向,并结合游人行为习惯,在场地中布置曲线交叉形式的二、三级路网,自然穿过花田区域到达中国馆。同时结合西侧地形,利用山脊线布置游览路线,为游客提供鸟瞰视点,在局部采用立体交通模式连通东西不同展区,丰富观览体验,进而营造出自然、轻松的景区感受,结合中国馆“锦绣如意”的优美建筑形式,将“桃花源”的意趣表达出来。

1.4 限定视线范围

从礼乐大门外广场向园内看,门区北侧东西走向的微地形作为入口障景,在视线上彻底阻隔了永宁阁形象的出现,地形结合种植形成的绿色屏障只让中国馆在礼乐大门的框景中显出了优美的屋顶弧线。转过门区障景,进入山水园艺轴主景区后,有意利用西侧地形和种植组合,屏蔽远处天田山上的永宁阁。并且在轴线中部布置万花台,形成中景吸引视线,尽量避免永宁阁与中国馆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只是在接近中国馆的区域,才将天田山永宁阁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为在此区域内更好地展示中国馆形象,通过对主体建筑高度、宽度和视距的对比分析,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根据D/H=3~5、D/H=5~7的比例关系设置视线通廊[2]。

1.5 营造良好局部小气候,为园艺种植提供保障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异,园区所在区域比北京城区的物候期至少相差15~20d左右,并且场地处于山前平原迎风区,春季和冬季西北风频繁且风力较大,势必影响园林、园艺植物的长势,进而使展示效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通过场地竖向整理,营造相对好一些的局部小气候,结合园艺技术运用使植物生长达到较好的效果。

2 引水

按照山水园艺轴“画中山水、诗意田园”的景观立意,结合场地气候特点,局部引水入园。所谓“一勺则江湖万里”,仅在礼乐大门区对景区域,采用传统园林叠石攒山手法,布置3处瀑布流泉景观,为游人接风洗尘。并参考中国传统山水画格局,种植大片松林,表现自然山水情境,点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比德”的园林意趣。同时运用水纹地雕和自由曲线的铺装形式,结合山林绿屿营造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意向,隐喻昆仑瑶池和东海仙山的神仙境域,与园区内的妫汭湖及北部妫河水系产生意向上的联系。

3 布田

为表达“画中山水、诗意田园”立意,最好的蓝本莫过于“桃花源”了。所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因此在转过门区障景后,在山水园艺轴核心区域内布置大片花田,整体平面形式呈龟甲状,三级游览路线以网状形式穿插其中,模仿自然农田肌理,方便游人近距离观赏园艺花卉,并使原有场地印记得以延续和升华。花田的低平展开,从意向上可与中国馆的“锦绣如意”形象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与中国馆周边的梯田形式自然过渡;在空间尺度上可以和中国馆的建筑体量相得益彰;在竖向上为周边高点——万花台、中国馆、永宁阁等,提供俯瞰条件。作为山水园艺轴核心区域,这里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园艺文化表达的主要场所,设计将中国典型的农耕及园艺文化,如“二十四节气”“十二花神”传说等,结合园林小品融入其中,使景区内涵更加丰富充实,增加了游览趣味(图4)。

图4 二十四节气雕塑小品小样(杜马艺术工作室提供)

4 营林

山水园艺轴的种植应有中国味道,传统中国山水画可以作为设计的范本。树木丛林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主角之一,种植设计是山水园艺轴营建的重点。种植品种选择以市树国槐为基调,同时展示中国名花及特有植物,展示延庆地域植物。针对景区布局,我们提出“南密北疏、主轴林荫、花田明丽、西山如画”作为区域种植要点。

“南密北疏”:是指南自礼乐大门起,北至中国馆前,结合景区布局,种植密度由密到疏。门区结合障景需要种植大片松林,少量色叶树及花灌木混杂其中,配合地被花卉与假山瀑布流泉营造入口山水画卷;向北进入花田景观,数株落叶乔木稀疏地散落田中,表达北方农田意向,到北部中国馆前树木更少,主要以花田衬托中国馆建筑。

“主轴林荫”:为落实“林荫下的世园会”总体规划理念,结合展会人流预测的道路宽度需求,以行道树形式沿主路种植3排落叶乔木(国槐),组成林荫主轴,引导游客穿过花田到达中国馆。

“花田明丽”:山水园艺轴花卉布置应明丽清新,具有中国风范,与世界园艺轴各具特色。利用花田形式布置花卉,凸显中国特色。从礼乐大门至中国馆,花卉色彩从素雅过渡至浓烈,在中国馆前达到色彩高潮。

“西山如画”:景区西部山体以自然山林面貌出现。油松作为此处基调树种,中间混种元宝枫、红叶槭等色叶植物,林下灌木以碧桃、山桃为主,地被花卉重点展示中国名花月季、牡丹、芍药、菊花、萱草、百合和海棠等,突出中国特色,以期形成如屏似画的绿色背景。

5 接屋

中国馆在花田北端东西向展开,主体建筑加上两侧梯田景观总宽度约230m,结合地形总高度约38m。平面为倒凹形,屋顶曲线舒展优美。中国馆前山水园艺轴区域东西总宽约510m,主轴道路接续中国馆主入口,将馆前区域分成不对称的东西两部分。中国传统山水画有横向展开画卷的特点,在“接屋”的设计中,学习古法,将东西510m长距离分4段打开:东侧花田、主轴、西侧花田、再西侧休息广场。东侧花田距中国馆较远,花田最北端种植的一棵国槐距离中国馆约150m,其下布置小广场供人休息,在此可看清中国馆全貌;主轴北端距中国馆约113~120m,从此处向西北可望见约500m外的永宁阁,与中国馆巨大的屋架形成强烈对比;西侧主要在西部微地形山麓设置休息广场,近观中国馆,远眺永宁阁,前者D/H=2,侧面视角,后者D/H=8左右[2],近正面视角,位置较好。中国馆主体建筑有意抬高4m左右首层标高,与南侧山水园艺轴通过坡道连接,强化了仪式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山水园艺轴布局手法的梳理,可以认为:超大型公共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涉及诸多专业,需多单位通力合作,在深化设计阶段要把握全局观念,厘清主次关系,明确不同区域在总体规划中的定位,相互协调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园林环境;设计要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底蕴深厚,与中国传统园林营造联系密切,其画理画论多是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理论基础,要与传统山水诗一起很好地加以研究,为我所用;最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法则是“有定法、无定式”,其手法灵活多变、因地制宜。针对解决错综复杂的场地问题有其独到之处,表现出精练化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应坚持“文化自信”,加强对传统的研究与继承,分析其文化内涵,掌握其技术要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猜你喜欢

永宁中国馆花田
感恩生活,给生命一树花开——读《花田半亩》有感
钢琴里的花田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手绢上的花田》——童话故事里的慈悲与温柔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现场
郑燕宁景观设计作品
EP雅莹成为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
张永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