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与中学语文教育

2019-05-13冯亚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体现代汉语中学语文

冯亚莉

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呈现出独特的“网络语体”特点。日渐庞大的使用群体使网络语言在交际领域获得迅速发展,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各界专家学者对此语言现象从不同领域展开相关研究: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况》(2001)、汤玫英的《网络语言新探》(2010)等书主要针对网络语言的发展、性质、特点,网络语言的类型、语体语境的风格变化等问题的研究;张云辉的《网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2010)、张云玲的《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2014)等著作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分类、特征、发展现状等问题;刘能镛、马长安的《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2004)主要研究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写作教学、语文思维的影响等问题;安志伟的《网络语言的多角度分析》(2012)一书从词类汇聚、修辞现象、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过去的专家学者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对于网络语言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国内将网络语言与学生的语文学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成果较少。目前的论文研究集中于网络语言兴起对于语言规范化冲击的宏观取向,但针对其与中学语文教育影响的微观取向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二是从现有的研究视角来看,大都是从专家、学者和教育者的角度观察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的影响,而缺乏从受教育者即学生角度去审视和反思二者之间的关系。三是现有的论文和著作关于中学语文教育对待网络语言的指导策略缺乏充分的语言学依据,且一般浅谈即止,执行方向普遍较为模糊。

本文第一节概说网络语言影响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第二节从三个角度分析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现实原因,第三节说明中学语文教师对待网络语言的具体策略,最后总结全文。

一、网络语言影响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现状

(一)滥用网络语言损伤学生语体意识

语体是适合某一交际领域和交际内容的语言表达体系,其分类依据是运用的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等。[1]由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方式等语言要素的区别,不同的语体呈现出不同的语体色彩。对现代汉语的语体系统进行分类,可首先分为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两大类。目前在中学生日记、周记和作文等书面文体中出现的高频率网络词语,大部分都为网络聊天用语。换而言之,应属于“口语”的网络语言由于中学生的滥用不慎闯入属于本该规范表达的书面语体之列。2014年《宁波晚报》刊登了一篇有关网络语言的新闻:宁波市某中学教了多年语文的董老师发现,虽然自己是位3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但是他常常遇到不懂的网络用语,“很多看不懂,只能靠语境来理解”。“比如,有学生把‘你知道吗写成‘你造吗。还有学生用了个词‘醉了,我猜想‘醉了的意思就是没办法接受了。”在全国其他地方,这种现象在各类中学的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些报道反映的事实表明,渗透在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中的网络语言,已经开始逐渐损伤中学生的语体意识,导致其对于口语与书面语这两种不同语体混淆不明。时代背景影响下的中学生群体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文化,因而对于网络語言的接受与应用,他们往往能拥有本能的倾向。在日常交际中看起来不规范的语言若是用在网络上,则无伤大雅。但若是超出了网络的范围,用在作文或者考卷中,则属于混淆了语体,这就应该在必须规范之列。中学生缺乏对语言的甄选能力,一旦长期放任其在不同场合不加区别地滥用,必然会严重灼伤其语体意识,也将不利于其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

(二)滥用网络语言不利于中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

现代汉语作为我们的民族共同语,因其严谨性与规范性而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围墙。不合规范的网络语言影响中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当下中学生对大量同音错别字、汉语词的曲解意义等熟视无睹,甚至大量使用,如“厉害了word哥”“狗带”等网络语言频频出现在中学生的日常口语与作文中。这些表达不仅游离了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系统,而且给传统中学语文教育造成极大挑战。由于部分学生习惯了在虚拟社交媒体上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表达情感,在作文和口语中就不自觉地照搬网上的语言模式,这无疑给真正的语文学习造成了很大障碍。经历了数千年沉淀的现代汉语有其一定的语法结构规则,然而网络语言的结构却往往与其大相径庭。倘若中学生不明就里地混淆使用,必然影响其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传承。网上交际运用语言较为自由,语体要素也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某些不成“文”的句子在网络语体中都可使用。受到网络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学生书面文体集中存在如下几种问题:①词性不明。例如“他很man”“他很阳光”等网络语言表达经常出现于作文中。不同的词性对应着不同的语法特征,而作为汉语副词的“很”一般不能用来修饰名词。②语序不当。例如“……先”(他离开了先)、“……地说”(心情很快乐地说)。中学生对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对这种不伦不类的语序毫无感知力。③错别字频繁。例如许多学生误把“坐”写成“座”,“得”写成“的”,“这样子”写成“酱紫”等。此外还有中英文标点符号的随意混淆,乱在句尾加上“ing”表现别出心裁等现象。学校语文教育是通过理性化、秩序化地讲授,借助识字读音和条理分明的句法分析教给学生准确的语言知识。而那些句式结构松散简单,多为短句和词语,在表情达意上也不够完整的网络语言,对于正规语言系统的学习无疑是破坏性的。故滥用网络语言,一方面破坏了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利于其在重要学习阶段基本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低俗化网络语言风格妨碍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在网络语言泥沙俱下的洪流当中,语言的粗俗化反映出的正是低级的审美趣味。网络语言中更应该关注的就是这部分网络语言的风格特征。中学生在日常交流及书面表达中时不时蹦出的“TMD”“kao”“怼”等简单粗俗的网络词汇,表明群体中的个别者价值观已被网络侵蚀得千疮百孔,我们必须看到表面的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教育问题。不文明的用语习惯不仅会严重弱化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而且某些词语已经具有人身攻击的倾向,会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若是放任青少年长期滥用这些不文雅的词语,必然将破坏民族的正面形象。还有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反映网络虚拟世界的颓败现象,传达出厌世悲观的消极情绪,而且往往写得晦涩难懂,一味堆砌辞藻,让人不知所云。据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数据分析,近三分之一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内容,与此同时还充斥着大量传递颓靡价值观的“灰色作品”。中学生的成长本应该多置身于积极的环境之中,培养昂扬向上的精神,在这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一旦放任其过度浸淫于这些类型的网络文章中,必然会损伤其阅读品味,给语文教育带来无穷的消极作用。盲目使用网络语言的语句并极力模仿这种语言风格,加之对其中的不健康现象不加区分,说明一些中学生在语言使用观和是非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育的背后,隐藏的是社会风气、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故教育界各方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引导偏差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规范的语文。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语文课程理念的要求是:“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中亦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3],“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4]以上要求正是中学语文教育中规范网络语言应用的理论依据。网络语言因其新奇诙谐等特点涌入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此要自觉地承担疏导的责任和义务。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倘若因为对于执行标准的疏忽而不能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予以明示,那么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语一旦不受约束而大肆传播,必然与语文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已经不可避免,如何正视网络语言的客观存在,尽可能地规避引导偏差应成为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二)中考、高考的要求与引导偏差

对于网络语言的容忍度,官方的态度是第一参考标准。研究近几年的中招和高招新闻,可以发现,全国各地区的招考委员屡次发出正式通知:考生在应试中不得使用网络语言。根据全国教育部考务办要求,用汉语文授课、学习的考生在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考生切勿使用网络语言、繁体字、古文字等。上海市制定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也明确规定: 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广东省更是从2010年前后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然而目前对于升学考试,一些教育工作者却依旧存在一定的引导偏差。如某位中学语文教师在博客中写道,自己参加语文研讨会时,一位老师竟然鼓励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还说“像‘打酱油”之类的新鲜词语如果用到作文中的话,一定会博得阅卷老师会心的一笑,无形之中分数就上去了。[5]不同的语言对其适用领域范围有基本要求,中考与高考要求的语言表达是庄重严肃的,那么戏谑性的网络语言必然不能轻易进入。为了标新立异而在考试中滥用网络语言无疑是不计后果地以身犯险。在现行的中国教育大环境下,學生尚需要通过中考和高考成绩来检验一定学段的学习成果,而对目前尚未进入规范语言行列的网络词汇、俚语等,阅卷老师是否能够容忍并不予扣分,似乎谁都难以确定。既然网络语言用在作文中依旧存在较大争议,那么中学生在应试背景下更需谨慎对待网络语言。

(三)教师自身的认知模糊与引导偏差

检查女儿作文的时候,张学斌发现了令他困惑的问题,在女儿已经写完的多篇作文里,出现了很多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比如“我也是醉了”“整个人都不好了”“任性”,等等。

——摘自天津日报《学生作文“爱”上网络语言,咋办》

在这则报道中,学生及家长对于能否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产生意见分歧,这从侧面凸显出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师指导工作的不到位,即没有提供明确的态度。对于这种逐渐渗透进入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兴语言现象,部分老师自身的认知就十分模糊,因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教学的两个极端;一是将其视为学生习作的创新点,大肆鼓励宣传;一是将其视为“洪水猛兽”,选择避而不谈。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观点,不加辨别地对待网络语言无疑都有失偏驳。面对日益风靡的网络语言,既不能一味否定和禁止,也不能过度滥用,而应该辨证地看待。网络语言借助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和渠道,新陈代谢速度极快。某些网络新词如“晒”增加新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奴”新义“为了支付贷款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等已经能够被全民接受,且符合语法规范,它们是被允许融入到汉语的基本语汇中的。但对于那些违背主流价值观和现代汉语规则的网络语言,必须予以坚决抵制。按照一贯的思维,语文老师应当是维护语文纯洁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面对学生在语文生活中对网络语言不加过滤地滥用的现状,成年人一定要起好表率作用,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作出明确和恰当的干预,向学生发出明确规范的使用指示。泥沙俱下的网络语言需要一个健全的动态筛选机制,然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以实现,故语文教师如何艺术性地以现代方式对中学生予以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待网络语言的具体策略

(一)学习心理学与教育学学科知识,关注学生使用动机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急速发展时期,风靡的网络语言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语言风格习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为何中学生热衷于网络语言。斯金纳的语言交互作用理论认为: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充满变化、探索、活力和追求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焦虑和问题的时期。根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在11岁以后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但要他们区分对待与他人有关的事情和仅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则存在困难。“他们认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是特殊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无懈可击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得出,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自身的生理缺陷催生出对于规则的厌倦情绪,新鲜活泼的网络语言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诉求。在对语言的纯洁性和典雅性完全没有概念和追求的大前提下,出于信息大时代环境下追逐时尚和标新立异的心理,随意性较大的网络语言理所当然成为他们普遍青睐的对象。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立足于此,需要观察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动机,利用自身在学生语言学习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引导其学习规范标准的现代汉语。

(二)理解规范语言与网络语言关系,强化学生语体意识

《现代汉语》(第二版)指出,“网络语言与计算机作为书面语言新兴物质载体给语言运用带来的新特点,使得网上的语言运用体现出独特的‘网络语体特点。”[6]“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体在语言运用上存在明显的不足。”[7]因此,网络语言不能直接进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体系。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现代汉语言历久弥新,需要代际间的坚守与传承。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伴随互联网而出现的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语体形式,也是一种新的语言实践。这种语言从社会方言走向通用语言,一方面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使不少不规范和不文明的语言进入到了汉语表达中。而网络语言对现实冲击反响最强烈的就是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中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对母语的认同感与对语体的辨别能力,故易于被一时新鲜和生动的网络语言所吸引,从而不加区分地滥用。中学语文教师要重新构建学生良好的用语习惯,就必须使其逐渐摒弃不良的表达方式。中学语文教育要求掌握规范的现代汉语,即包括遵守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汇、语法和语用规则。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分析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使用的环境,明确语体的使用需要区分场合和对象等。同时,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通过他们的积极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只有学生真正理解规范语言与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强化其语体意识的最终目的。所以,这些活动的组织要依赖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完成,无论是课上讲述还是课下辅导,教师都是及时聆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其独立地对语言作出正确的辨析,从而愿意主观上去排斥那些不讲究规则的网络语言。倘若在持续的教育之下中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语体环境,自觉地在恰当的场合正确运用网络语言,那么这个难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三)对比规范语言与网络语言差异,提升学生语言鉴赏力

“今天他太给力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我们炒鸡冻,之后便一起结伴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当这些流行词不断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作为新一代的语文老师需要区别对待,巧妙地以柔克刚,换而言之,即采取多种形式对比规范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差异,提高中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语文教师首先要掌握丰富的现代汉语知识,其次在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滥用原因的基础之上,不仅要补充相应的网络语言背景知识,还要师生共同分析网络语言与规范语言的差异,使其从内心深处接受正确的语言规则,摆脱为了求新而滥用的现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讲授语汇与语法知识,为学生树立规则的标尺。对于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可以让学生先收集整理,搭建语文综合性活动平台,通过别字与正确字形的对比,正确字形的字体演变等展示,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加以甄别,从内心真正感悟到汉字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语言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教育中学生而言,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们要善于运用基本的语言学常识,独特巧妙的语言策略,以及对汉语审美价值的独特理解去感染所教育的中学生群体,使他们在对网络语言的学习和了解中深化对规范汉语的认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连续不间断的良性互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在語言学习中课堂与课下的全方位教育,及时对学生发出明确指示,必然会增强师生的沟通与理解。立足于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多种活动形式加强中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性认知,逐渐提高其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四)比照课本教材与网络文学原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网上言语交际的随意性和网络文学即兴的、快餐式的创作,使得有些作品在语言上缺乏推敲锤炼,带来语言运用上相应的不足。”[8]正如本文第一章节所提及到的,格调低下的网络文学作品对于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可谓贻害无穷。然而,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审美教育正是其所发挥的重要功能之一,语文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接受美育。然而在当下深受中学生追捧的网络文学作品中,似乎难以寻觅到真善美的影子。如下是节选的一段网络小说原文与语文教材原文的比照。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节选自初一语文——冰心《荷叶·母亲》)

据说全胜道馆大门口的那棵槐树是百年老槐树。浓密的树叶遮天蔽日,夜晚的星光从树叶间洒落,照在百草倚坐在树干旁的身影上。她就着微弱的新光读着英语课本,英语老师说明天会抽查课文的背诵。

可是,她有点看不进去。

她很饿。

胃饿得好像绞在一起。

(节选自网络小说——明晓溪《旋风少女》)

同样是对环境的描写,人教版教材节选课文字句使用颇为讲究规范。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读者能够感受到冰心作品所围绕着的母爱、童心和自然美。而节选的网络文学内容,除去常见的表达过于口语化、滥用标点、搭配不当和语病等问题,这部小说风格还充斥着强烈的暴力色彩,语言叙述态度极为冷漠。中学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且前提必须是课程提供的文字、语法、修辞等知识,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用”。故中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时,可以恰当地选择教材原文为参照,将其与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网络文学作品对中学生阅读影响是相当大的,这也就凸显出教师引导的迫切性。面对当下中学生经典文本阅读严重缺失的现状,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改善阅读整体环境。而文质兼美的教材选文作为经典文本的最佳范例,可以成为指导中学生阅读的典范。在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的基础之上,语文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构建多元阅读环境,既能保证经典阅读的回归,又有助于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语言规范关系着中国语言文化的坚守与传承,面对互联网时代催生出的语言运用新挑战,语文教育界各方应该审时度势,关注网络语言影响下的中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对其进行规范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教学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使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注释: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70页.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2页.

[3][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2页.

[5]摘自峻若溪缘新浪博客.中考作文中应慎用网络语言.

[6][7][8]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80页.第382页.第382页.

参考文献:

[1]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安志伟:《网络语言的多角度分析》,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聂桂兰、刘洪,语文教育中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与策略.IJI.教学经纬,2007(1).

[5]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10).

猜你喜欢

语体现代汉语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