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与艺术展览的融合研究

2019-05-13张聪丽

青年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开放性

张聪丽

摘 要:理论讲授加大量的创作(设计)辅导是美术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本文从美术类专业课堂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课堂教学与艺术展览融合的可行性、必要性,探索实行作品展览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思考教学中的艺术展览对培养师生主动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意义,期待推动高等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美术类专业课堂教学;艺术展览 ;一课一展;开放性

理论讲授加大量的创作(设计)辅导是美术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也就是说,在高校美术类学科的专业课堂上,普遍采用的是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它结合了传统的学徒培训模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的优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学习与项目(实题或虚题)研究共同推进,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实现师生素养的共同提高。但现实的问题是,大量的创作(设计)辅导课程流于形式,相当一部分学生广泛利用强大的网络虚拟世界资源寻找与本课程匹配的成品或半成品作品进行粗略加工,以应付任课教师的结课作业检查,循而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在现有情境下,如何使占有大比例学时的美术类专业课创作(设计)辅导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教学目的是美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调研,我们发现,在美术类专业课堂,实施教学与艺术展览的融合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实践的方向。

一、美术类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1、概念设定

本文所指的“美术类专业课程”特指美术类专业技能课程,其他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不在研究之列。

2、教学现状

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除开展问卷调查外,笔者对省内外的一些美术(设计)学院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和走访。

(1)授课形式:小班授课、周学制。通过调研发现,在美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科特点,普遍采用的是小班授课,学生数量普遍在20—30人之间。课程安排以周学制居多,也就是一门课程在几周以内集中授课完成,后续开设新的课程,一门课程时间多为三周、四周或更长的周数。

(2)学时分配。美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一般会先安排理论讲授,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课时分配2—4学时不等,其他理论部分内容会根据课程进度适时进行安排。根据调研,笔者发现,在专业课教学的学时分配上,理论讲解与创作(设计)辅导的学时分配差额较大,多为1:8到1:10或者更大的差额。一门课程多为三周、四周或更长的时间集中学习完成,周学时多为12学时、14学时或者16学时,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每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1-2节课程是进行知识理论讲解的,更多的时间是对学生自主创作(设计)的辅导。

3、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的美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自主创作(设计)的辅导课程中,采用的多是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大学未扩招之前是完全可行的,学生数较少,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对学生的自主创作(设计)展开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最终可以呈现较为完善的个性化创作(设计)课堂作业。但自2000年大学扩招,尤其是藝术生扩招以来,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数达到了20人以上,一些热门专业方向甚至在30人以上,较大的生师比使得教师力不从心。同时,就学情上来讲,除艺术生本身较为自由浪漫的性格、追求新鲜感、追求个性与众不同的特征之外,95后、00后的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对网络有着天然的亲近力,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手机网络的发展更是加大了他们与虚拟世界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的美术类专业课创作(设计)辅导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打折扣,相当一部分学生广泛利用强大的网络虚拟世界资源寻找与本课程匹配资源,甚至网上有专门的“代做枪手”提供完整作业流程资料,以此应付任课教师的作业检查。

二、实行作品展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展示是美术作品的天然属性

最早的美术(设计)作品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末期,那些近乎标准化生产的有棱角的石块、粗拙的符号线条的除了“实用”的功能之外,无声的展示着原始先祖们对美的追求。到了新石器时代,各式的陶器造型,抽象化的装饰,健壮的野牛,甚至神秘的手印都是当时人类与自然沟通的展示。到了工业社会,人们的鉴赏能力、欣赏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作品通过在各种展览上的展示和公众进行接触,从而获得肯定和认可。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美术(设计)作品的展示提供了更多可能,网络虚拟现实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受众。展示作为美术作品的天然属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展览和美术(设计)作品的发展相辅相成

展览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使物物交换成为可能,随之形成的集市就是最初的展览场地。现代展览则源于欧洲艺术展和宣传国家成就的工业展。而对于美术(设计)作品而言,展示形象和内容是其重要的内涵。也就是说,艺术类作品从诞生之始就具有展览的功能,有美术作品的地方即可称之为展览空间。

3、展示本就是美术类学科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最早的美术教育蕴含在人类的造物活动之中,在制作石器、陶器、编织的过程中孕育美的萌芽,在原始的宗教和巫术活动中达到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六艺”教育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大厦;古希腊文明为西方艺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追根溯源,但不管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外国的美术教育,展示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未缺席。

现代高校的美术类专业教学,多局限于课堂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课程结束后,作业分散在同学手中,教师也没有对于学生的作品和实验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时间一久大多散失无存。作品展览教学的模式即是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展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搬进展厅,展厅变成课堂,使展览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实行作品展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展览已经成为美术(设计)业界之间与外界对话的平台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艺术展览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美术(设计)业界之间乃至与外界对话的平台。作为学科前沿阵地的高校,教学改革必将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对美术类专业师生而言,通过展览的形式对外展示学科建设的成果,不仅是通过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外展览,更是引导学生对自我和受众、主观与客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诸多问题进行多层面关注,在展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面对未知的能力。

2、开放性的展览给予教学更大的创意空间

展览是开放性的。既然开放,就不会拘泥于某种形式,某种风格,某种倾向性。它提供的是一个公开的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尽情挥洒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当然,它又是课程展览,课程有教学目标,有教学大纲,它要求学生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专业的或者文化的观点。所以,一方面,展览是开放的平台,鼓励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洪荒之力去创作,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命题创作,但它给你了更宽阔的平台进行展示,如果想要作品出彩,就要更用心更努力的寻找素材,潜心创作。

3、可视化的展览有力促使师生教学相长

以展览为平台,使美术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成果公开化,不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授课教师的事情。它公开、直观的展示出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使授课的教学成果变得可视化。这无疑是对教师教学的高标准要求,也是对学生树立专业自信的鼓励。对于授课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的美术类专业来说,这无疑是很有压力的事情,但也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既然公开展览,不仅要迎接赞赏,还要有面对质疑的勇气。它不是把完成的作品单纯的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展出的问题。想要办好一场展览,师生在授课之初就需要对整个展览通盘策划,根据展览时间、展览场地的特点考虑展品的数量、大小、形式、色彩分区甚至作品和作品之间,作品和观者之间的关系等,展览本身就成为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学必将给师生新的教学体验。教师在备展过程中积极给予学生指导,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协助他们完成作品展览活动。

课堂作品展在综合水平上或许弱于精挑细选的优秀作品展,但就日常教学而言,对师生的教与学都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对后进生的转化也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

4、课程展览赋予教学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件作品在不同人的眼中呈现的也是不同的“模样”。灵感的触发往往伴随着偶然事件,通过美术(设计)创作得到升华。当作品在不同的展览情境中,面对不同的受众,也必将赋予艺术品全新的含义。在美术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思维力和勇于体验的行动力。那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展览的实践模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必将是非常积极的,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也就在课程的进行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出来了。

四、实施课程展览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1、明确目标:全员参与的课程作品展览

课程伊始,明確本门课程在结课后将要进行公开的课程作品展,班级所有同学的作品均要进行展示而非以往的优秀作品展。

2、人员组织:筹建团队,任务细分

一门新课开设之初,首先会有1-2学时的课程内容讲解,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始筹建作品展览团队,根据展览所需的工作任务,分为整体策划组、展览宣传组、展览实施组(又分布展组和撤展组)、展品守护组等。各任务小组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先由学生自由申报,教师根据申报情况、学生特长进行微调。其中整体策划组负责本课程作业展的整体策划,包含时间的确定、场地的申请和联系、展览整体环境的策划、展览所需物品的协调等;展览宣传组负责本次课程作业展的过程拍摄、成品拍摄、海报设计与制作,新闻宣传和线上推广;展览实施组则根据展览的整体策划对展品进行有序的布展及后期的撤展工作;展品守护组则需要在作品展览期间做好值班和作品的安全保护工作,同时对参观的师生进行课程和作品的讲解。

“一课一展”必将对师生的教与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综合检验师生专业能力的好机会。

3、分组辅导:结合展览整体策划思路,分组教学

一场好的展览肯定是有鲜明的特色和亮点的。那么对于课程展览来说,亮点应该就是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词。以此为基础,教师在专业课程辅导教学之初,根据学生特色进行分组,引入项目教学法,除教师辅导外,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从网络上寻找成品、半成品进行懒惰学习的情况。

4、共同推进:线上推广与线下现场展览相结合

目前高校美术类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对互联网自带亲近感,喜欢通过网络获得各式各样的碎片化信息。基于此,笔者所在的美术学院要求结课课程的作品展除布置现场公开的展览外,也要进行线上的推广。学院网页内容的推广和微信、微博朋友圈的转发从而获得更多的交流。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同学们对于线上推广的业务越来越专业,从单纯的成品作业展推广到创作(设计)过程再到线上直播,带给同学们更多的新鲜体验。

5、讲解与讲评:学生讲解和教师讲评相结合,强化理论知识

把展览现场作为课堂教学场地的延申,展厅变身课堂。利用展览现场浓厚的学术气氛,让学生以创作(设计)者的身份首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老师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客观点评,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横向的比较,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程的知识。

针对本专业低年级或者非本专业的同学,同学们可以讲解员的身份,利用作品展览的契机向他们介绍此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积极需求不同的声音,扩展思路。授课教师则可以积极展开与校内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协作,交换授课经验,分享交流授课心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猜你喜欢

开放性
统计、概率中开放性问题分类例说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揭开面纱,审视三角形开放性试题
骨科手术术中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的对比观察
100例开放性手外伤的早期处理效果分析
寻求开放性道路
开放性实验在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