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教育在非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渗透

2019-05-13杨泉良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内涵

杨泉良

文学教育是运用文学特质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文学教育的主渠道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但文学作品的教学并非是文学教育的唯一途径。文学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一般文章同样可以进行文学教育,这既是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要求。

一、文学教育的大力倡导及内涵

作为语文教育教学指导性文献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学教育给予了极高的地位。在各个部分都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给予了充分的强调,使语文课程实施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使文学教育的内涵得到了凸显。第一,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大力倡导。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大力倡导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以直接的形式进行倡导。这种直接形式的倡导就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强调。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课程“总目标”当中的前三项集中反映人文性要求。“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对于人文性进行了强调。而文学教育与人文性的落实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正因为如此,作为语文课程实施基本依据的语文教材,其文学作品篇目与其它类型的一般文章相比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文学作品占65%,苏教版则占66%。另一方面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强调。就是以文学特质为依据,对语文课程的实施进行具体的规范。如对教学中体验和感悟的强调、对个性解读的强调、对情境教学的强调等等。体验和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而且与之相关的词语诸如语感、悟性等等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这种要求往往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密切联系。为了使体验与感悟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得到落实,语文教学特别强调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直接走进课文的场景和氛围之中,进行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一切都与文学特质所具有的含蓄蕴藉所带来的理解的多极取向密切联系,这种间接的强调,使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课程实施中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意义。第二,文学教育的内涵。关于文学教育,鲁定元认为:“从本质上说,文学教育是作为读者的师生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学作品展示的人类文化意象为内容,与作者进行的精神沟通,旨在丰富心灵世界,构建精神家园的活动。”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它揭示了文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本质。但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文学教育”相比,它因专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而使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显得单薄。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整体内容上去理解“文学教育”这个概念,其内涵除了鲁定元先生所定义的内容之外,我认为不能单独地将“文学教育”明确为具体内容,更应将其视为一种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对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而且在一般文章的教学中同样进行文学教育,这才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内涵的全面阐释。

二、“文学教育”落实中的问题

文学教育在理论上的倡导可谓是盛极一时,但在实际教学中,文学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假借文学教育之名所进行的非文学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各个学段的语文教育中。第一,文学教育整体上的名不副实。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与实际教学的反差,一是文学教育的非文学化。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文学教育成为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不仅各级各类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相关倡导和研究论文,而且在各种教改实验、教学竞赛中进行文学教育的探索和尝试。然而,通过对这个过程进行整理就会发现,围绕新课标的实施进行文学教育倡导和理论原理研究的较多,而实施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成果不足,使文学教育始终在倡导和研究层面的徘徊,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也不断地强调文学教育,但我们很难看到反映文学本质内涵和理念的教育。由此造成“文学教育”的倡导与“文学教育”的实施实际存在巨大反差。而所谓文学教育的非文学化,则是假借文学教育之名实施非文学教育,或者直接就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文学教育冠之,混淆文学教育和非文学教育的界限,使最缺乏文学内涵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成为了文学教育。第二,将文学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文学作品的教学。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只有文学作品才能进行文学教育。一般性文章是无法进行文学教育的。只要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就是文学教育。而通过对实际教学状况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文学作品的教学时,并没有把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突出出来。对文学作品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实施的思路及环节,完全按照处理一般文章的模式进行:整体把握——语言精华——巩固拓展。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的教学毫无区别。更谈不上文学作品中各种不同题材的个性化处理了。将文学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已经是非常狭隘,而实际教学中又将文学作品的教学等同于一般文章的教学,这就必然导致对文学教育的完全取消。第三,文学教育与应试的冲突。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倡导直接起因是不断走向绝对化的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化的禁锢和思维的扼杀。然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体制。于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文学教育就与应试教育产生冲突。在这种力量极不均衡的冲突中,“文学教育”遭遇冷落自在情理之中。我们无法想象,在一切都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环境中,有谁能够不顾自己的声名和社会评价,敢于冒丢掉饭碗的危险去进行文学教育,尝试通过文学教育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当然这只是“文学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被漠视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现行从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担起文学教育的责任的。相当多的语文教师缺少基本的文学素养,就足以说明在中小学真正实施文学教育的路还相当长,只有教師自身具备了文学素养,文学教育的落实才有可能。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语文课程内涵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木木相册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