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哪里是在看雪,分明就是赏心

2019-05-13周启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杨慎湖心亭雾凇

周启勋

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滁州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是中国的四大名亭。而湖心亭独得湖色山光,又在西湖中心,最是引人。清朝诗人周起渭曾有诗云:“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湖心亭由此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张岱便是其一。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生活在明末清初,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生于官宦大家,饱读诗书,布衣优游,没有从政经历。明亡以后,避居浙江剡溪,不侍清廷,专心著述,穷困以终。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课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其代表作《陶庵梦忆》,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每遇好文多矫情,情不自禁又絮叨,研读常有新发现,今天不妨全托出:

张岱说西湖“大雪三日”,大雪有多大?文中紧接着写“人鸟声俱绝”,让我们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是紧随之后却无写“大”的句子,比如像“大雪纷纷何所似?”“空中撒盐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之类。当然,那些都是北方雪的模样,而南方“湖心亭”外的大雪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大雪”发生在“崇祯五年十二月”,月份看似很晚,其实此时湖心亭外的飞雪差不多是杭州地区的初雪。据历史记载测算,杭州的初雪要来的晚一些,一般在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个精确的时间是他们本省气象台副台长楼茂园曾公开提及的。即便明朝实行的是阴历,那往前推一个月,也在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同北方的大雪相比,此刻湖心亭的雪其实并不大,而且落地不久就会化掉,很难留存。所以当地人每到这个时间节点,天空一旦雪花纷纷就会戏谑的说:“杭州的雪只下白了朋友圈,看看窗外只有雨水浸湿的世界!”

那么,怎么写才是真正的“大雪”呢?《水浒传》中的“风雪山神庙”是一个很好的范本。风雪夜,林冲烤了会儿火,仍觉得“身上寒冷”,径去打酒取暖,“那雪下得正紧”,回来的时候,住处“已被雪压倒了……”

读此文,我们若纠结在大小雪也是忒俗了,殊不知这些在张岱优游的心中其实无所谓,只要雪随心境就好,关键是赏心,时间节点却是非常重要,“更定”之后最好。那么看雪作者为什么选“更定”呢,应该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吧?我觉得不然。

其一,“更定”课下注释为:“晚八时左右。”百度百科注释:“更——本义阴气初起,阳气将亏,意为改变。”古时将夜分阶段,定位五更。“更定”即晚八时左右,计更开始。这个时候既然“阳气将亏,阴气升起”,就意味着空气温度应该在零摄氏度以下,按理雪可以留存了。作者痴痴地等到这个时候,才能看到更多的雪和雪景。其二,既然寒冷,当然是“人鸟声俱绝”,作者作为一个隐士,我猜想他一定不喜欢白天西湖赏雪的喧闹,而愿意独守一方宁静,故其选这个时候出去看雪就理所当然了。

和谁看雪呢?去哪里呢?噢,“余拏一小舟”“独往”。这不分明说的是只有自己吗?那“舟子”又何来?这不矛盾吗?

我觉得一点也不矛盾。古时等级观念森严,舟子显然只是个佣人,不能与主人相提并论。去哪里?当然是湖心亭。为什么要去那?我们大胆的猜测,作者一定想湖心亭夜晚出行不便,应该没有人去,而湖色又最好,且宁静致远,当然为赏雪最佳之胜地。

看雪,先看到了什么?“雾凇沆砀”——课下注释为“冰花周围弥漫着水气”。冰花是什么?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梨花”,俗称“树挂”,学名“雾凇”。可是又为什么弥漫着水汽呢?又要用到之前说过的知识——更定。更定之后空气是零摄氏度以下。但是西湖水的温度不是啊,温度还是在零摄氏度之上的,要不作者为什么还可以在湖中泛舟呢。湖水没有结冰,通常就会有升腾作用发生。升腾遇冷碰到草木亭台就会附着其上,雾凇就是这样产生的。“雾凇沆砀”一词妙不可言,张岱就把这一过程以及雪天湖中水汽弥漫的样子写的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动感十足。异曲同工的词汇我们还学过很多,比如《岳阳楼记》中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等。

赏析一个词不过瘾,下面写的还绝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既写出了阔,又聚焦点;既整体又局部;既写了景又突出了人。除了景还有情,文中文字出现次数最多的当属“一”字。在天际辽阔的雪夜,他虽形单影只,却独而不群、卓然独立。这样天人合一的境界后人难以企及,曾有过模仿,但是还是有差距。为什么会这样呢?其重要原因恐怕是作者将白描手法在这里运用得淋漓尽致。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看雪也就是看景,景写完了是不是就完了,这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抒情,抒情有人最好了,人该出现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点偶遇怎么好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对方见到“我”怎么样——大喜!干什么了——拉余同饮, 白吃白喝。“我”高不高兴?高兴,白吃谁不高兴,但更高兴的一定是遇到了同道中人。张岱以为自己够神经,大晚上跑到这看雪,没想到又遇到两个更神经的,还请我喝酒,美!

这里的“余强饮三大白”中“强”字怎么理解?勉强喝?刚都说高兴了,这样翻译貌似不好,应为:努力而又有些逞强。天涯何处觅知音,遇到了知己,酒量不行也要喝,酒杯大也要喝,杯数多也要喝,管他能喝不能喝都要喝,开心嘛!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是时候离开了。这么投缘问问对方高姓大名啊?但对方回答说:金陵人!

金陵人?张岱一脸的懵逼,没再写。估计再问就是下面的效果:住哪啊?我姓李。叫李什么啊?明天走……

是因为对方喝醉了吗?张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可是很清醒,落笔时间为清初,隐居时候撰写的。问题是既然写在清初,而文中用的年号却是“崇祯五年”,张岱真的是勇气可嘉,这可是冒着杀头危险的。并且,金陵是今天的南京,那是明朝的第一任首都。今天的歌词唱到“我爱北京天安门”,孩童都知道对于首都的情怀就是对于国家的热爱。所以对方答出金陵人,张岱也就不问了,心照不宣就行了,何必说的那么明显。张岱的祖上都是当大官的,他从小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的美好往事都发生在明朝,所以他对明朝应该有着特别的眷恋,又不能明说。

大明的官员最有骨气,不会苟且偷生。举个例子,杨慎在嘉靖四年的“大礼仪”事件中,说皇上你这样做不好。嘉靖皇帝说知道了,你回去吧。过了几天杨慎找了几个股肱大臣一块劝说:皇上你这样做不好。嘉靖说就这样了,都不许再提了。又过了几天,杨慎联络了文武官员大约百人,就跪在皇帝的寝宫外面说:“皇上你这样做不好,臣宁愿死也要求皇上改正错误。”嘉靖怒了,都撅屁股,每人赏一百棍,请愿的臣子们被打个半死。嘉靖问都服吗?群臣表示不服!接着挨一百,这一次差点被打死。后,嘉靖私下里同杨慎讲:算了,你老爸杨廷和是内阁首辅,宰相啊,咱平时关系都不错,你带头认个错。我刚登基不久,也不想落一个杀害贤臣的恶名。臣子跪在地上大喊:“皇上祖制不得更改,有悖人伦!”嘉靖皇帝彻底被激怒了,滚!发配云南充军,永世不得回。这就是明朝嘉靖年间有名的“大廷杖”事件。不过却成就了杨慎的才名,他在那里穷极无聊,写了很多佳作。我们熟知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在那写的。

张岱在明亡后隐居了,不愿意出来当官。是不是学伯夷、叔齐商朝灭亡后不食周粟而死,忠诚坚定呢?答案我想应该是肯定的。他的故国之思仍在,借“崇祯五年”和“金陵人”委婉地表达一下。实质上《湖心亭看雪》以漫天飞雪为背景,写的是一副出世的态度,一缕孤独的坚守,一种高雅的境界,一份故国的眷恋。舟子不懂啊:“莫说相公痴,更有癡似相公者。”你看他来的比你早,你来看雪,他不仅看雪还带着酒,不仅带着酒还烧热了喝。张岱看似没说话,其实他说了很多,一个“痴”字就高度概括:我的世界莫过于忠贞无二也,莫过于山水之间也;我哪里是在看雪,我是在赏心!

猜你喜欢

杨慎湖心亭雾凇
雾凇岛的“繁花”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悲喜人生(下)
雾凇奇观
《湖心亭看雪》
一方素帕寄相思
雾凇岛
雾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