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地方高校思政课典型问题及提升策略

2019-05-13苗艳艳尤吾兵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学情问题

苗艳艳 尤吾兵

摘要:高院思政理论课担负雕塑新时代大学生灵魂的重任。2000份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为基本满意。但地方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征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虚化”、实践教学脱节等典型问题。改进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改革教学方式、实化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有效跟进等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学情;问题;滴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5-0043-04

当下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为了解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思政理论教法创新”名师工作室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用一年时间对2000多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试图探究地方高校思政课可能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以便更好提升教学效果。问卷主要围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开放式问答等方面来设计问题,采用单选形式作答,以便直观反映情况。随机发放问卷总计2000份,回收1811份,有效问卷1794份。数据分析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总体情况概览

此次调查的几所高校都是地方高等院校,这些学校一直重视思政理论课在培养合格人才中的作用,并且积极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依据1794份有效问卷分析,参与此次调查学生男生553人,占30.5%,女生1241人,占68.5%。男女性别比为1:2,性别失衡无关本课题研究结论,不做分析。学生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大二、大三、实习期等分别占总人数的23%、28.3%、29.6%、12.6%,考虑大学生思政教育时间的长期性,选取对象试图做到对大学生培养过程的全覆盖调查。

以几所学校调查分析为例证,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总体评价为基本满意。在“您对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总体评价”一题选择上,选“非常好”的学生占20.2%,选“比较好”的学生占43.5%,选“一般”的学生占33.5%,选“不好”的学生占2.8%。“非常好”、“比较好”和“一般”三者人数总计占97.2%,直观反映出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大都是认同的,说明用“基本满意”来表述总体评价情况是准确的。

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 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重要性认识呈现为积极状态,这是一个良好的现象,它不同于我们的习惯认知

一般认知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可能多重视技能本领的学习,对类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会重视,会把这类课程放到“边缘”地位。但实际调查结果反映,在“您认为学习思政理论课对您的主要帮助”的回答中,选择“养成关注时事政治的素养”人数是316人,占17.4%,选择“树立正确的三观”人数是1091人,占60.2%,选择“感觉帮助不大”的人数是201人,仅占11.1%,说明大学生大都能认识到思政理论课对自身学习成长中的决定作用,认识到它是培养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课程,而不是无关紧要的。这也给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很大的鼓舞,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坚守“学科自信”,当好大学生成长征途上的思想领路人。

(二) 与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分不开

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科使命”,积极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延伸等方面的改革,力图使思政理论课“有情感、有温度、有价值”,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避免培养的实践者出现思想“残次品”。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辛苦的付出换来的必定是学生对课程的认可。

二、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不足。调查问卷反映出当下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还有很大可提升的空间。

(一)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因为学科的特殊性,思政课在大学课堂阶段主要是理论知识传授居多,常给人“枯燥、乏味”之感。改变现状,需要关注教学方式改革。在“您认为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项中,选择“教学方法”的学生有444人,占24.5,选择“教学内容”的学生346人,占19.1%,选择“教学手段”的学生392人,占21.6,选择“教学环境”的学生394人,占21.8%,选择“其他”的学生230人,占12.7%。可以看出,选择“教学方法”的为444人,人数最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很多情况下具有相近意义,在此意义上,两者人数为836人,几乎一半人数,均说明当下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改革最关心的也是教学方式问题。

当下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课堂目前还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在“您学习思政理论课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一项中,选择“自学”人数为占4.3%,选择“听课”人数为占40.9%,选择“主要自学,辅之听课”人数为占34.8%,选择“考前突击”人数为占19.7%。“听课或者辅之听课”人数占到75.7%,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重点场域还应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上。

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一是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吸引力教差。在“有时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缺少吸引力,主要原因”一项中,选择“教学方法单一陈旧,难以引起学习兴趣”人数最多,为691人,占38.2%,其他情况是,选择“讲授内容与社会现实或专业背景脱节,照本宣科”人数为527人,占29.1%,选择“教师语言缺乏感染力,课堂气氛不活跃”289人,占15.6%,选择“课堂互动较少,教师授课有完成任务之嫌”人数为90人,占5%,选择“其他”人数为219人,占12.1%。教学方法单一而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反映在一个普遍现象上,思政理论课堂学生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的较多,导致教学效果低。在问到思政理论课堂上您一般如何分配时间时,回答“边听课,边玩手机”的学生是939人,占51.8%,回答“看其他书籍或做与思政课无关事情”的学生是355人,占19.6%,几乎三分之二的學生不能专心投入到课堂上的学习。二是课堂采用的教学方式没能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度较差。很多高校思政理论课也试图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调查所知,“模块教学法”、“问题讨论法”、“系统讲授法”等常被采用,但学生普遍反映,这些方式方法很多都是针对思政理论课程内容来采用的,没有很好和自己所学专业课程相结合,学习兴趣不高。在您最喜欢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是什么问题中,回答“结合专业实践情景教学法”的学生占55.3%,可见大学生普遍希望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是把“思政”和“专业”进行良好的结合。三是思政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方式较差,有待提升。好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和采用最终是要依靠教师自身,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能够适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思政课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学方式改革的意义,自觉选择符合思政理论课课程特征的教学方式,这些可能要从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开始。问及“您最喜欢的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类型”时,选择喜欢“学术知识型”的学生占7.7%,喜欢“人生导师型”的占17%,选择“激情澎湃型”的占5.7%,而选择“幽默风趣型”的学生高达69.5%,之所以这么多学生喜欢“幽默风趣型”老师,因为这样的老师会把枯燥理论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或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对课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有待“实化”

与关注课堂教学方法需要改革相比,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关注紧跟其后。当问及“您在学习思政理论课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回答“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佳”等原因的比例分别为23%、22.4%和4.5%,这些都可能是导致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但回答因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高达834人,占46.1%,说明目前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大学生为什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我们调查结论是除了前面总结的教学方法不当之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以总结为教学内容“虚化”问题。所谓“虚化”是指思政理论课课堂教授内容时常限溺于纯粹的理论宣教,不能与专业实际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本应有情感的理论“去情化”、有内涵的理论“干瘪化”、有温度的理论“枯燥化”,这样思政理论课给人一种“大而空”的感觉,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待“实化”。

思政理论课讲授的内容与专业背景实际相脱节是造成“虚化”的原因之一。在问及“有时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缺少吸引力,主要原因”时,回答“讲授内容与社会现实或专业背景脱节,照本宣科”人数占29.1%,回答“教学方法单一陈旧,难以引起学习兴趣”人数最多,占38.2%,回答“教师语言缺乏感染力,课堂气氛不活跃”占15.6%,回答“课堂互动较少,教师授课有完成任务之嫌”占5%,回答“其他”人数占12.1%。依据数据分析可见,除了教学方法不恰当,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原因还有讲授内容与大学生专业不能很好结合,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这些“虚”的知识、不“实用”的知识是“无用”的想法。另外,思政理论知识学习后需要化为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内化,才能真正实现思想理论课育人的功能。对“您希望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应倾向”的问题中,回答“紧扣教材、重难点突出”学生人数占10.5%,选择“抛开教材、分析时事政策”占28.5%,选择“教材学习基础上延伸课外知识”的占21.8%,而选择“理论讲解与实践活动同时进行”的占38.9%,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希望思政理论课内容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是当下思政理论课教授内容只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造成“虚化”的表现。

(三)教学时空有待拓展

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应是一个连贯的、多环节紧密衔接的长期教授过程,即不但要注重在学校课堂采用各种方法精准传授知识,长期投入情感来感动学生、改变学生,更看重拓展各种课外具体实践场所,让学生在各种实际训练中感悟、深化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延伸”课堂教学之外的“时空”,来提高地方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的实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是,目前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时空”较为狭窄。

1.对思政课堂教学之外进行“延伸”,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同的。对“您认为本科阶段后,如读研、实习、规培等情况,继续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无必要性”时,认为“完全有必要”的学生占35.2%,认为“有必要,但意义不大”的学生占45.1%,认为“没必要”的学生占19.3%。回答“有必要”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80.3%,但这只是反映学生在表面意识上认同,具体落到实践上,学生还是不重视课堂之外的延伸学习的。当问及“您在思政课课堂之外学习情况”如何时,回答“总是学习”的仅有63人,回答“经常学习”的有289人,回答“偶尔学习”的为1206人,回答“从不学习”的251人。可见学生的认同没有真正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两者是矛盾的。

2.针对课堂教学之后,实践教学要跟进,存在相同的矛盾问题。在“您认为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过程是”问题中,回答“在课堂可以短期完成”的学生仅有91人,回答“需要长期润物细无声、内化式学习和实践”的学生是1391人,占总人数的76.8%。说明学生能够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同呢?在“您认为目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的调查反映,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学生分别为130人和483人,认为“一般”和“不理想”的学生是932人和250人,占到65.3%。可见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情况不认同与对实践课具有重要性认同出现矛盾。这些矛盾其实都反映出当下思政理论课课堂之外的时空拓展不够,尤其实践教学还需加大改革力度。

三、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主要围绕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来开展,针对以上调研反映出的典型问题,提升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施。

(一)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吸引学生主动融入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谈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时就多次指出要关注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式上的改革。2017年3月12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举行的记者会上,他指出,当下思政理论课堂由于内容没有针对性,授课方式不适当,缺乏亲和力,因此学生就不爱听,所以大学课堂内一定要改革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1]。2017年4月26日在辽宁教育综合改革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陈宝生也指出,要认真、用力去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色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2]。

因此,针对目前地方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方式较单一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状况,需要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力气。鲜活多样的教學方法运用,又有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内容,才能为学生提供色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调查中55.3%的学生都希望采用结合专业实践场景的情境教学法。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主动探索“滴灌”教学模式,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滴灌”模式是指教学中变化课程理论体系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模块,然后把理论知识“点”结合现实境况呈现出来,像水滴石穿一样坚持不懈把理论知识多维度渗透到学生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春风化雨”般把“立德树人”目标贯通于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中,把理论知识教育“灌(贯)”穿到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中去。其中课堂采用“认同教育”和“情境模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认同教育”就是在理论传授时,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技巧使学生逐渐认同讲授的思政理论知识内容的正确性,从而才可能切实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而“情境模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后,尽可能多地通过实际场景环境的模拟,制造出“困境”,让学生扮演实践者来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让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

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严重脱节,“两张皮”现象较严重。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解决这种“两张皮”现象,把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很好结合,“实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获,才能增强学习获得感。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甄选,做好思政课程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把理论知识变成强有力的“水滴”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滴灌”,而不是无目的、无目标进行“漫灌”知识体系。“政”与“医”、“政”与“技”良好结合,走出了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鲜明之路。

具体做法是:学校要求思政理论课5门传统课程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先把课程重点内容遴选出来,把课程必授的理论知识要点找出来,分门别类列举好。然后课程组成员集体备课,依据知识要点找出必授内容和专业知识可以结合的方式方法,例如以导语体现结合、以案例体现结合、以知识点相互渗透体现结合等。如“滴灌”模式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学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年级、专业、兴趣等情况,选取其中几个条目,精心处理好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寓理论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之中讲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真懂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在课下扩展认知其他条目,并借助反馈机制来督查学习效果,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内容全面认知,有收获感。

(三)拓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时空,激活实践教学跟进时效

思政理论教育教学时效性体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连续“浸润”的过程。这种过程在教育学上一般揭示为:思想品德形成遵循“知、情、意、行”规律来发展。“知”是指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认知过程,学校教育常以此为开端。“情”是指进行思想品德深化的情感培养,“意”是指克服践行行为过程中遭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培养,“行”是指在前期培育基础上诉诸适当的行为。这四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构成完成培养思想品德的一个动态过程。思想理论课教学遵循“知、情、意、行”规律就是要求看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连贯性的过程,除了要看到学校课堂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还要看到课堂理论知识向非理论知识教学的延伸,更要看到课堂理论教学之后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无缝对接,如第二课堂开辟、实训平台跟进、教育基地搭建等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滴灌”模式教学法,在拓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时空、激活实践教学跟进上走出了一条新路。“滴灌”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去“死角”、施教对象去“死角”、教学过程去“死角”,其特征主要是“渗透性、情感性、延展性”。也就是说“滴灌”式教学不仅关注课堂理论教学,更讲究课外实践的延伸,拓展理论教学后的实践场所的安排。我们几所学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上,将思政理论课与“职业精神”教育有机结合,重视拓宽实践场所、搭建各种实践平台、营造良好实践氛围,发挥长流水、不断线的“滴灌效应”,更把思政理论知识教育“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融入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等全部環节中,引导大学生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职业精神提升的指南,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7-03-13.

[2]陈宝生调研辽宁教育综合改革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要提高群众满意度扩大受益面[EB/OL].(2017-04-29)[2018-04-23].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04/t20170428_303425.html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学情问题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