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角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分析

2019-05-13孙瑞萍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观察方法案例分析

孙瑞萍

摘要:区角活动是幼儿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区角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团结互助,帮助幼儿更加自觉地、欢快的融入到与其他幼儿之间的交往,建立幼儿之间的联系,加强幼儿的感情,提高幼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锻炼幼儿的能力。

关键词:区教活动;行为观察;观察方法;案例分析;观察总结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2-0226-01

1.区角活动的观察方法

在区角活动的观察中,想要更加有效的记录幼儿的活动行为,就要掌握一定的理论技巧,我们把有目的的观察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1.1 全面性观察记录。也叫做扫描式的观察记录。在一个区域中,明确一位老师或是家长作为观察者,对整个区域的幼儿进行扫描式的记录观察,明确区角区域的整体情况。

1.2 定点观察。选定老师对重点幼儿和重点区域进行的记录观察,主要是记录该区角区域幼儿的情绪、个性行为、材料使用和合作情况都能得到详细的了解和记录。从而,对以后的活动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给予更为适宜的活动材料。

1.3 多种观察记录形式。如果观察者只是目光的观察,很快就遗忘掉了一些记录,也不容易系统整理。观察者应该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相结合。如:采用文字,采用表格,都能够详细而系统地总结幼儿活动的进展。

2.幼儿区角活动案例一

实际案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针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为幼儿制作了红、黄、蓝三种识别卡,幼儿每人配备不同颜色的卡片进入到不同的区域中,根据颜色的不同进入到不同区域,需要借助卡片插入相应的卡槽内,才能实现这一过程。

在持有卡片以及没有卡片的孩子纷纷前往餐厅过程中,因为是否能进入餐厅,彼此之间开始出现争持,最终导致孩子对是否能进入餐厅具有了差异性表现,持有卡片的争先进入餐厅,没有卡片的孩子在思考后,最终选择离开了餐厅。

观察行为,是指仅仅通过观察别人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表现是真实的。由于自身经验、认知水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在幼儿的内心世界中的活动也是千差万别的,由于幼儿在这里受到的影响是非常真实的,获得的经验在自己的内心中也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按照游戏规则,进入到目标区域内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从这一角度说,对孩子本身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发生的行为应该在一定的规则内进行,这样的养成习惯会随着渐进的过程而逐渐得到最终确认。在不同条件下,孩子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违反规则,而教师应该以实际行动与合理的标准去约束孩子,逐渐培养幼儿本身学会认识规则,能够选择适当的机会进入到属于自己权利的区域内,奖励与惩罚要分明,从根本上让幼儿明白规则本身的含义,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合理养成。

3.自理区案例

例如周二,佳怡小朋友來到自理区,她先挑了一根软软细细的枝条又放下去,换了一根硬的短枝条,接着,她拿起一片红色的花瓣对着枝条插了进去。随后,她又拿起一瓣淡蓝色的花瓣也很快地插了上去。这时,她开始伸手去拿那根软的枝条,同样挑了一片红色的花瓣,对着枝条插了进去。可是,那枝条晃来晃去,她怎么也插不上去。她换了一个姿势还是插不上去。就把红色的花瓣放回筐里,找了一片黄色的花瓣对准插头使劲插,但是,她越使劲枝条越乱晃,怎么也对不好、插不上去。其他幼儿基本上也都是选择硬的枝条进行插花。原本五个人的自理区,活动还未结束就只剩下一人。

反思:材料是区域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以开放性呈现的方式为幼儿提供了多种不同质量的插花材料是好事。各种的花枝和各款的花瓣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充分让幼儿与材料互动。但在幼儿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班幼儿手部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还是比较不灵活的,而且由于经验的缺乏,他们还无法找寻出软与硬的枝条的不同插入方法(即软的枝条应用手指捏住插头的部位,而硬的枝条手指捏在哪影响都不是很大)。佳怡小朋友是班上动手能力较强,对拼插活动也比较兴趣且能坚持较久的幼儿。在插花的过程中她对软的、多又杂的枝条都感到无从入手,更何况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幼儿。当他们觉得所提供的多数材料难以操作时,他们的兴趣也就随之消失了,最后只好选择“逃跑”。这一区域就成为空区了。

调整:针对这些情况,我及时与该区幼儿进行小组讨论,我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花瓣、花枝好插?不喜欢哪些花瓣、花枝呢?”。陈诺说:“软的这个(枝条)一直动,抓不住,不好插。”佳怡小朋友说:“这种花瓣(插口较小)不好插。”我又问:“这筐里这么多的花瓣和花枝,要怎么放才能又快又对地把好插的拿出来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一个人找一个人插喽。”,“把它们挑出来,分成一小筐一小筐的,就象数学活动那样。”于是,我将幼儿挑出的软的、插头较杂的枝条、花瓣都收起来。留下插口较大的、易插的花瓣和较硬的枝条。

总之,早教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活动过程学会参与,在这样的过程中,要学会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让自己成熟的观察事物能力去影响孩子的观察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避免简单化操作是老师应该恪守的准则,要用自己的内心去感知孩子最为敏感的需求,这已经超越了生理需求,还是建立在情感的需求基础上的。并且让这些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得到展现。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具有设置环境、控制环境、分析环境和反馈环境的能力,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早教培养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我们所强调的参与并不是独立的两个观察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探索活动中,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师生互动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在孩子的活动中能很好的参与,并认真观察孩子操作情况,也能很好的倾听孩子的讲述,但是这样的参与有很多的盲目性,这样的参与也比较形式主义,所带来的观察也只能是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首先要参与,但这样的参与不是老师主观的或是活动要求的参与,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需要,这样参与进来观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动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反馈给孩子的也将是最及时的、对他的操作最有意义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陈钰.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1).

[2] 郑玲.区域活动现场的教师介入——论区域活动中的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32期.

猜你喜欢

观察方法案例分析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感悟传统 心存真挚
开启学生观察之门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科学观察方法的指导策略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观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