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顿弦乐四重奏的确立与发展

2019-05-13黄鑫

青年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音乐分析

黄鑫

摘 要: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中最完美形式的代表,它是各种乐器组合中融洽关系的理想形式。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曲的浩浩荡荡,歌剧舞剧的富丽堂皇,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并以营造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谈与倾诉为己任。纵观西方音乐的历史长河发展,古典乐派无疑是弦乐四重奏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海顿作为四重奏体裁的确立折为室内乐的发展建立了雏形。接下来笔者以海顿弦乐四重奏为主题,从历史发展和音乐创作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关键词:弦乐四重奏;历史发展;音乐分析

一、海顿弦乐四重奏的创作

海顿的一生都在不停写作,创作涉及面很广,在海顿所有作品中,最精彩的还是交响乐和四重奏,他创立了交响乐和四重奏体裁,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这两类体裁在当时最高的完美形式。是海顿在了解了各个乐器的独奏性质后,经过不懈努力,确立了完全不同于大型管弦乐风格的清晰透明、细腻敏感的室内乐风格;也是他,使这一体裁由供人们消遣娱乐、提供背景式音乐表演的形式发展为表达作曲家强烈内心情感和深刻哲学思考的艺术形式,并且成为室内乐的主要演奏形式之一,为后世作曲家创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海顿早期的弦乐四重奏以典型的主调手法--旋律加伴奏的织体形式。在其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过程中,也经历了主调与复调之间的徘徊。重奏形式原本使复调音乐的产物,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复调的创作手法被认为是过时的、卖弄学问的手法,这就使重奏形式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能使这种形式继续生存发展,前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真正使弦乐四重奏获得新生的作曲家还是海顿。而音乐风格的转变,鲜明的体现在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创作变化中。海顿漫长的一生跨越了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时期,并在音乐风格的转变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下面笔者根据音乐风格将海顿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论述。

二、海顿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摇篮期(1750-1761)

1750-1761这段时间是海顿生活上的转折期。这个时期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包括OP.1(六首)和OP.2(四首)共十部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归纳海顿早期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特点:

(一)套曲结构

受洛可可风格和嬉游曲影响,此时的弦乐四重奏一般由五个乐章构成。分析这十首作品,在套曲结构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全部由五个乐章组成,其中八首作品的套曲结构样式一样的--中间是慢板乐章,两边是两个小步舞曲,最外面是两个快乐章。这样的套曲结构还是明显的嬉游曲结构,还不具备古典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特征。

(二)曲式

这十部作品的曲式结构有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古二部曲式和变奏曲式。三部曲式主要运用于小步舞曲乐章;古二部曲式则出现在OP.1NO.1和OP.1NO.6的第三乐章中。

(三)织体

这时期的作品以主调织体为主,第一小提琴占主导地位,其他声部为和声伴奏,是一种简单的旋律加和声伴奏的主调织体,是复调音乐基础上刚刚起步的主调音乐,并带有舞曲组曲性质。

三、海顿弦乐四重奏创作的雏形期(1761-1780)

这时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包括op.9(六首)op.17(六首)op.20(六首),共18首作品。这18首作品与第一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摆脱了第一时期嬉游曲的影响,具备了弦乐四重奏的雏形。从这18首作品中,可以看出海顿在弦乐四重奏结构和织体方面的探索,它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套曲结构

明确为四乐章,樂曲的规模和调性对比的范围均有扩大。但小步舞曲还多处在第二乐章位置。

(二)曲式

奏鸣曲式的逐步形成和赋格的运用。

这时的奏鸣曲式还不成熟,表现在连接部长大而副题短小且性格不鲜明,展开部规模小,展开程度低,奏鸣曲式的三部行结构在比例上不均衡,主题材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展开,再现时主题被省略或不完全再现主题,同时还有使用古二部曲式的现象。

(三)织体

海顿将复调手法运用在主调上,特别是赋格的运用,显示出海顿在弦乐四重奏织体方面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复调技术的集中运用时这个时期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

四、海顿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成形期(1781-1790)

第三时期的作品包括:op.33(六首)op.42(一首)op.50(六首)op.54,55(各三首)op.64(六首)共计25首作品。此时的创作已基本成型,具备了古典弦乐四重奏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复调手法与主调织体的结合还显生硬,所以这个时期的弦乐四重奏还不是成熟的弦乐四重奏,它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套曲结构

固定为四乐章,首尾乐章多使用奏鸣曲式,小步舞曲从第二乐章向第三乐章过渡,乐章之间调性对比进一步扩大。

(二)曲式

集中在奏鸣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等结构形式上。奏鸣曲式开始采用主题分裂的展开方式,展开部规模扩大,逐渐形成均衡的三部性结构,到op.64表现出结构复杂化的倾向,但副题的性格还不鲜明,尤其是op.50更是以单主题奏鸣曲式为特征,这与当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矛盾尚不尖锐有关。

(三)织体

四件乐器取得平等地位,复调手法运用于主调框架中,形成了主调风格的重奏形式。但这是的主、复结合还是一种简单的结合,尚未形成有机结合。例如op.33 no.2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开始片段,海顿在这里采用主调和复调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主题,主题材料分裂为更小的结构,这种方法称为主复相结合的新手法。例如:

五、海顿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成熟期(1791-1803)

第四时期的作品包括op.71, op.74 ,op.76 ,op.77 ,op.103,共计15首。尤其是op.76的六首弦乐四重奏和op.77的两手弦乐四重奏被公认为海顿弦乐四重奏的顶峰之作。显示出他成熟的风格,曲式运用更加自由,和声上做了大胆的探索,对多声部旋律的对位技巧做了最精细的探索和运用,使复调织体有机融入主调织体中,同时,四件乐器也更加独立、更加默契的配合在一起。下面笔者以op.76,no.6为例:

(一)套曲结构--四乐章套曲结构定型,奏鸣曲式已经成熟。

这时期的弦乐四重奏,仍然采用四个乐章的套曲结构,有多首作品开头都有一个短小的引子,它们多为几个小节有时甚至是一个小节的和弦,其作用相当于早期歌剧序曲的作用,这种写法可以是用于大型场合演奏的佐证。调性布局,打破了主属调或关系调的对比格局,同时,小步舞曲的速度更快,除名称外它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谐谑曲,这些特征显示出主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这15首作品中,首尾乐章大多采用奏鸣曲式,个别的作品采用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表现出套曲结构已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表现出海顿对曲式结构使用的灵活性。

(二)曲式

奏鸣曲式趋于成熟,副题性格鲜明,展开部占全曲25﹪左右,主题呈示后往往有所展开,因而造成连接部较长,此外,自由曲式和卡农使用,显示出海顿在曲式运用方面的灵活多样性。

(三)织体

织体方面,这时期主调与复调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主题分裂出的动机在四个声部之间形成复调模仿或对位织体,贯穿整个乐章,并与其他声部构成模仿或对位,从而实现主复调高度结合。正如在OP.76N0.6第一乐章,三次变奏均是由主调+复调的织体构成,变奏一中作曲家运用了对位的复调手法,变奏二中采用对位和模仿的手法。

在变奏三中采用了赋格手法:

在第四乐章中,主题动机分裂成对位的创作手法:

六、总结

海顿为弦乐四重奏确立了典范,极大拓宽了这种体裁形式的艺术表现力,提升了这种体裁的艺术价值,使弦乐四重奏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支柱。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对情感的表达是有所克制的,这点正符合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的理想。古典主义追求恒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和规律,在音乐中则体现为自由和秩序的结合。

参考文献:

[1]蔡麟.论海顿音乐中的喜剧性--以海顿弦乐四重奏为例证[D].上海音乐学院.2004.

[2]薛睿涛.海顿弦乐四重奏的结构与织体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音乐分析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